在中国,或许没有哪个地名 能如“江南”这般惹人遐想 「江南」 是和煦的十里春风 是荡漾的轻舟画舫 是动人的丝竹管弦 是赏心悦目的才子佳人 是说不尽的繁华与温柔 江南是中国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区 在历史长河中 “江南”一语所指称的地域范围 发生了很多变化 你所熟悉的“江南” 不一定是古人心中的“江南” 近代以来 江南指的是镇江以东的 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 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 但在古代 江南一词的涵盖面却辽阔得多 谁是资格最老的“江南”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李伯重 “江南”这个地名 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行政区地名中 是拜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所赐 王莽是个孜孜不倦的改名爱好者 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的《新莽职方考》统计 当时全国有县1581个,被更名的高达726个 其中也包括了 改夷道县为江南县 这个以“江南”为名的县 在今天的湖北宜都市 也就是说,火辣的湖北属于秦汉的江南地区 据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考证 秦汉时期的江南 主要指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 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 而这又是从春秋战国一脉相承下来的 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以山川形便原则分天下为十道时 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 自湖南西部迤东直至海滨 这是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 ◎ 自古以来,“江南”的范围经历了从西到东、从大到小的变化。(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月) “江南”的“江”是什么江 直至唐初,地跨长江南北的荆州以及位于江北岸的江陵仍被看作江南。这说明,在习惯上,江南的北界并不以长江为限。——周振鹤 早期的“江南”仅是一个大概的范围 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存在其中 首先,“江”不止是一条江 学者石泉曾考证 至少在唐代以前,“江”并非“长江”的专称 比如淮河、汉水都曾叫过江 江南也曾指淮河以南和汉水之南 即使是长江以南的“江南” 也不专指长江中游以南 比如秦朝宰相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 有这么一句话: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金锡历来被视为东南吴越的方贡土物 可见在秦汉人的心目中 江南也可指向长江下游 ◎ 在自然地理学者眼中,“江南”首先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有关“江南”的描述,最多的可能要在“江南丘陵”的概念里寻找了,也就是湘江、赣江中上游的这片地区。(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月) “江南”的转变 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司马迁 在先秦、秦汉人心中 江南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 那时候,北方的黄河流域 是华夏的政治中心和文明中心 “江南” 是颇具优越感的北方人对于南方的一个泛称 这个时期,江南地势低洼,暑热潮湿 再加上当时水利尚不发达 当地生产方式颇为原始落后 生活水准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下江南”被许多北方人视为畏途 从先秦到秦汉,“江南”就这样与污名共存 被北方人胆战心惊地想象着 千方百计地逃避着 ◎ 古老圩田中的“和局”智慧:海绵国土的“弹性”启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其中,孙权割据东南建立吴国 西晋末年,中原丧乱 北方士族纷纷渡江逃难 就是历史上所称的“衣冠南渡” 随后,东晋王朝和南朝的宋齐梁陈 也以建康为都,偏安于南方 六朝更迭 均以长江下游南方地区为统治重心 于是这片区域的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江南”一词指称这片地区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有时北方人干脆直接用江南来指代南方诸朝廷 比如北魏改革家孝文帝称赞南朝人物时说: “江南多好臣” 随着“江南”重心东移而来的 还有形象的转变 南朝文学家谢朓在《入朝曲》中赞美道: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江南”逐渐摆脱了“丈夫早夭”的阴影 开始与经济、文化的发达联系起来 从此,“佳丽地”一词 也成为古人赞美江南时的高频词之一 ◎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屋檐倒影,如鸟翼般飞翘。自然界的山水风景大多拥有弯曲的线条,所以对于热爱自然的中国人来说,建筑也选择了模仿自然界的曲线,和山水风景、花草树木相得益彰。(摄影/姚文杰,图自《中华遗产》2014年6月) ![]() 江南气质,从何而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 忆江南三首 ![]() 至迟在明代,太湖周边的 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 诸府地区已经形成为 一个有着内在经济联系和共同点的区域整体 官方文书和私人著述中往往以 五府乃至七府(加上镇江、杭州)并称该地区 因此,最早的江南经济区 严格地说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事实上已经初步形成 而且这个经济区 当时是以苏、杭为中心城市的 构成了都会、府县城、乡镇等 多级层次的市场网络 千余年来的发展使得江南形成了 人文、自然诸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区域 其核心就是人们熟知的太湖平原 ![]() ◎ 图为苏绣作品,经纬织不出这番细致、印染得不到这种神韵,古人发明了刺绣,将千般心思,点缀于华锦之上。于是,有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各领风骚;于是,有了错针、乱针、锁丝、盘金、挑花,枚举不尽。(摄影╱张克新,图自《中华遗产》2011年12月) 大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太王古公父的儿子太伯、仲雍 从中原出逃至江南 在今无锡梅里一带建造小城,名“太伯邑” 城临湖而筑,太湖因而得名 太伯、仲雍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入江南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吴文化 太湖是我国东部近海地区最大的淡水湖 这里流域密集的水网 自古就有“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之说 太湖河道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造就了一个富庶的江南 也造就了一个文人会集的江南 太湖流域的古镇,依河傍水,楚楚而立 如同养在水里,灵动而隽永 河网上的石拱桥、石驳岸、石码头…… 与河里倒影中的白粉墙、青黛瓦、木栅栏 相互呼应,温婉如画 正是浩荡的太湖水赋予了江南 繁华而不张扬、温柔细腻的内在气质 ![]() ◎ 油菜花盛开的画面带给人的总是浓郁的春的气息,这朵朵油菜花犹如黄衣绿裙的春之使者,在大地上绘下春意盎然的油彩画。(摄影╱殷正观,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月) ![]() “江南”这片地域之所以特殊 就是因为它没有清晰的边界 2007年 我们请气象学者、地理学者、历史学者、 经济学者、中文学者和语言学者 分别从自己的视角为“江南”划界 在这些论述中 “江南”呈现了迥然不同的面貌
为的是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辨析“江南”的过程中 这块地域的独特之处渐渐明了了 它代表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极致向往 它到底在哪里呢?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