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符经》:一个人超凡入圣,无非是对“三要”的管理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1-04-11

《阴符经》,原文篇幅很小,大约三四百字。

古代圣贤皆有阅读和批注,比如: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李筌及朱熹。

宋代的易学大师——邵雍,也读过此书,他认为该书写于战国时期。

这个观点可借鉴,因为黄帝以前的上古时期,是没有文字载体的,皆是口传心授。

仓颉造字,是汉字的起源,而仓颉本人,“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阴符经》经历几千年,流传至今,内容已经不完整,但存留的三百字,乃是精华,足以点醒有道之人。

书籍版和电子版的《阴符经》,我都保存,反复读。开始读不懂,后来,越读越感到妙不可言。

最高明的东西,只能意会,无法言传。

本文分享《阴符经》中一个要点,任何人都适用。一个人超凡入圣,无非是对“三要”的管理。

1、专注的诀窍,在三要:眼、耳、口。

经常有读者问,你读了几千本书,是怎么做到的?他也很想读书,可精神总是专注不了,读不进去。

也有人说,你的时间很多呀,一个人能写那么多文章。

表面的原因,很多,比方说:对时间的管控,自律。

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能量的管控。

大多数人,都是管理时间;只有极少数人,懂得管理能量。

当你能量很低,不在状态时,即使给你3个小时,你也做不好一件事;而当你能量很高,精神饱满,专心做半个小时,效率会很高。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和周围的人和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看不见的联系中,个人能量的进和出,有三个最重要的关口,即眼、耳、口。

2、控制“三要”,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

如果你过度地看东西,听闲话,嘴巴说个不停,你的能量消耗就在加速。

上班族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上班,即使什么事都不做,下班回家也感到很疲惫。

什么原因呢?

因为你的眼睛一直在看电脑。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修行人,每日为了积蓄能量,很注意控制自己的“三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闭目可以养神,耳根清净得自然,清净无言得安定。定而安,智慧出。

我能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是因为在日常,有严格的能量管控:

觉悟以后,我从来不看电视,几乎不看电影,很少看视频;不跟人闲聊,不加人微信;不说闲言杂语;不关注无关紧要的一切信息和人事物。

闲杂事不关心,一个人的能量就能节省下来,聚集起来,专注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上,做什么事,都有动力和耐力。

这就是禅宗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道理。

3、一个人超凡入圣,无非是对“三要”的管理。

《阴符经》说:“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眼睛看不见的人,听力就很好;耳朵聋的人,视力也超乎常人。

这是“三要”之间的自发能量分配。

种庄稼的人,也用这个道理。一条藤上结3个瓜,如果他想要收获一个特大瓜,就要把另外2个幼瓜摘掉。如果他想要3个差不多大小的瓜,那就都保留下来。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你能读懂这句话,就能理解王阳明说过的一句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不是唯心的问题,而是道行的境界。你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就懂。没到那个境界,别人解释千遍,也是一头雾水。

我举个日常的例子:

你待在家里,不去逛街,就什么事都没有;你出去逛街了,看见商店有一双鞋,是你超级喜欢的,可你暂时买不起,从此,你就有了心心念念的东西。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所以,明事理的人,懂得“知而止”,不沾染某些场合和人事物。眼不见为净。不见,不想,不念,无事不生非。

《道德经》老子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结合诸多经典,你就能慢慢体会至上之道:

控制三要的动静——目、耳、口的能量消耗,才能控制自己的能量。这样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稳如泰山。

当一个人的能量,慢慢积累起来,体内坎离能量相交,还元,则能量充沛,上了境界。

一个人超凡入圣,无非是对“目、耳、口”三要的管理。

这不是一天就能达成的,也不是刻意追求而来,而是每日践行,在事上练习,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