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围终评项目 ||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

 睫毛上的风尘 2021-04-11
图片

(海报设计:曹秉进)

▲ 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视频资料


发 掘 单 位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
何伟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沟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海拔3700米,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桑达隆果即藏语Sangsdar lung mgo的音译,意为“桑达沟口”。

图片

▲ 桑达隆果县城,象泉河(东向西)

该墓地于2017年12月被首次发现,因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予以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经过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札达县文物局2017年至2020年的考古发掘,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以桑达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

图片

▲ 桑达隆果墓地东区航拍图

图片

▲ 桑达隆果墓地西区航拍图

墓葬分为石丘墓(1座)、土洞墓两类(52座)。石丘墓采用大石块砌筑成竖穴方形墓室,墓室底部铺设细沙石。按整体形制,可将土洞墓可分为4型。

A型为单室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墓室位于墓道一端。墓室平面近圆形,墓室顶部已毁,墓壁略外弧。

B型为双室土洞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式墓道,两端各连一墓室。主墓室平面呈马蹄形,四壁向外略弧,次室为圆形。

C型为无墓道单室土洞墓。墓口用大卵石封堵,墓室平面呈马蹄形,平顶。

D型为双墓道单墓室土洞墓,仅发现EM26一座。

图片

▲ ZSEM4 南向北

图片

▲ ZSEM4墓室 东向西

EM26东、西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东墓道为西北—东南向,西墓道为东北—西南向。墓室位于两墓道的北端,平面呈马蹄形。墓壁略外弧,墓壁有凿痕,平顶。墓道内填沙土和少量石块,东、西墓道与墓室之间均用大石块封堵。

图片

▲ 工作照

葬具分石板(以EM3 为代表)、草编器(以EM4为代表)、木板(以M29为代表)和箱式木棺(以M26为代表)四类。埋葬方式分单人一次葬、双人一次葬、多人一次丛葬、二次捡骨葬四种,并且分别在一次葬的部分尸骨上发现缠裹有纺织物。葬姿分抱膝屈肢蹲踞葬、抱膝屈肢葬、肢解葬三类。

图片

▲ 2017ZSWM3:44 草编器

图片

▲ 2017ZSWM3:35 木案

出土器物丰富,有陶器、铜器、木器、扣器、石器、铁器、草编器、纺织物、金面饰、金挂饰、料珠、动物骨骼、人骨、木棺等。

图片

▲ 2017ZSWM3 木棺

图片

▲ ZSEM26:132-1-1 料珠

图片

▲ ZSEM26:232 金挂饰

随葬的陶器可分为冥器、实用器两类,冥器以体形较小的假流陶器为主(2017WM3:12);实用器以用于存储的深腹罐(EM29:1)和烹饪的大口罐(EM3:13)为代表。在桑达隆果墓葬中随葬的陶器,还时常在器壁或器底凿有规则的圆形小孔,有明显毁器习俗。

图片

▲ EM21:63 双耳鸭嘴罐

图片

▲ ZSEM6:20 单耳鼓腹罐

图片

▲ 2017ZSWM3木棺内随葬器物

同时,在2017ZSWM3中发现的木盘、木案、草编器里均装盛有青稞、动物骨等,反映了随葬食物的习俗。

桑达隆果墓地是目前所见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当时、当地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其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墓地出土的木俑(AD600)是青藏高原的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

图片

▲ ZSEM26:38 木俑

图片

▲ ZSEM26:149 木俑

带柄铜镜的形制特征亦与新疆伊犁一带墓地出土的铜镜类似。三座墓中出土了6件金、银面饰,其形制与临近的曲踏墓地、古如甲墓地,以及印度西北部的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的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这类金、银面具发现数量稀少,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南、北两麓,其年代从公元前300年延续至公元500年。

图片

▲ ZSEM26:88 银质鎏金面饰

图片

▲ ZSEM26:39 银质鎏金面饰

图片

▲ZSEM26:151 金面饰

经碳十四测年得知,桑达隆果墓地的使用年代为公元前366至公元668年,时间长达1000年。在这1000年期间,桑达隆果墓地表现出了不同时段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三期。

图片

▲ 工作照

第一期为公元前200年之前,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是复杂社会的初兴时期。

第二期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600年,这一时期在富有阶层里出现了一小部分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群,掌握着除财富以外更多的权利,可能是政治实体形成初期。

第三期为公元600年以后,考古学文化特征基本继承上一期,但在遗迹、遗物数量、种类上都有明显减少,初步推测是洪水泛滥,造成了人群大规模搬迁于他处居住。

图片

▲ 工作照

桑达隆果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器物,呈现出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探讨当时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以及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来源:十大考古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