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打“洋人”杜立三:闯荡在辽河两岸,最终被张作霖用计谋诱杀

 人之意 2021-04-11

在辽河的两岸,很久就流传着“杜天意"的故事。这个人就是清末民初威震辽西的绿林豪杰杜立三。   

一、 闯荡在辽河两岸

光绪年间的一个盛夏,遍地青纱帐起。一个十七、八岁,中等身材、体魄健壮的青年,身着蓝衣青裤,飞快地奔跑在从辽阳通向辽中的一条公路上。几个如狼似虎的官兵荷枪实弹在后面追赶,只见这个青年窜入八宝村,就不见踪迹了。官兵赶到村外的岔路口,停住了脚步,不知向哪条路去追,正在官兵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身着白褂、蓝裤的商人担着两筐黄鱼,缓步而来。几个官兵就对他大声问道:“喂!你看见一个人跑过去没有?”那个商人从容地回答: “有个带枪的人,沿哪条路跑了。”这个商人见官兵走远了,便扔了鱼筐,却向另一条路飞快地跑去,此人就是杜立三。由于他初次行劫,被官兵追缉,但在危急之时,急中生智,用几块银元买通卖鱼的商人,从此得救,在他看来,这也是“天意”。从此,他常常报号为“杜天意”。

清末以来,辽河流域历经两次较大的战乱,即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的日俄战争。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了民不聊生,匪盗丛生,动乱不绝的地方了。 

距离辽中县青麻坎村西南约10华里,有个村子叫三界沟,即是辽阳、新民、海城分界地(即三不管的地带),从这里南至海城县城100里,东至辽阳州120里,北至新民府190里,就是杜立三所经营的土匪老巢,

中国的文人都很正经,从不愿为土匪去写传。因此,杜立三的原籍和先世也不得而知。传说他的父亲杜宝增是辽河一带著名的“马胡子”头目,是坐地分赃的大寨主。在清末,是专劫“皇纲”的“绿林好汉”。杜宝增虽是土匪,但很讲义气,有时也玩世不恭,杀官济贫,特别是对洋人的侵扰,深表义愤。杜立三的母亲是一个能说会道的女人,经常给匪绺排解分争,大家都叫他杜“干妈”。杜立三是她第三个儿子,乳名立子,也叫立三,天性聪慧机灵,受到杜宝增的溺爱,以为他将来一定会做大官,便请一位秀才给他起个名字叫国义,字为阁卿。杜立三确实很能干,十几岁就跟其父在辽河沿闯荡。

此人心黑手辣,胆量过人,17岁时,他单身一人在辽河岸抢劫。有一次,他用红布包好的饭勺子,形似土造手枪,威胁辽河上来往的船只,一天劫了16只粮船,抢了许多金银、财货。从此,每到夏秋两季,他便在沿河各码头搭起席棚,设立“卡哨”,派人开捐,下航船每只2元,上航船每只5元,过往行商,无人敢过问。

杜宝增死后,三界沟更加扩展,沟渠纵横,堤道骈联,暗堡林立,重门深巷,易守难攻。杜立三骄横跋扈,强占民田800余亩,强迫农民给他耕耘。有些农民为避开匪祸,只好求他“保护”,受其盘剥。杜立三在西岗子设立“天意大荣”,以大寨主的身份杀猪宰羊来招待四方前来拜会的土匪头目。有些土匪头目知道杜立三精骑善射,为讨好他,便从各地给他弄来好马好枪享用。很快组成一支精悍匪帮。

此时的杜立三真是威风凛凛,出行时有300余匹精良好马,分成青、黄、红、白四队,马尾和马鬃都扎上各色绸条,随风飘荡。他胯下一匹白色的高头大马,腰插两柄手枪;一支毛瑟大枪挂在鞍上。杜立三虽是中等身材,骑在马上却显得高人一头,有三个仔子(黑话护卫)和他一样装束。他们头扎紫红色头巾,脑后垂着一尺多飘带,身穿紫红宁绸上衣,蓝缎裤,脚着青缎靴,如果不看他紫红的脸上,满脸煞气是很难知道谁是头目,这便是狡猾的杜立三临危逃脱的掩身法。

杜立三除蛮横之外,也会收买人心。有一年,辽河决口,淹没他家的庄稼,他下令远近的居民替他挖掘沟渠,同时串通几个地主为他歌功颂德,说什么“杜阁卿'大人’造福桑梓,有功于民”,因而在吊鞋窝子大庙前,为他树立了一块高大的九跟透龙白玉碑。

二、为父报仇

杜立三“造福桑梓”这是假的,而生性狠毒,嗜杀成性,确是真事。1901年11月16日,杜府上悬灯结彩,鞭炮齐鸣,两斗大的喜字,贴在门墙上,门额上的“可当大事”刚刚扯掉,却贴上了“天作良缘”,杜立三的大老婆死去不到两个月,便给二老婆扶正,大办喜事,这又是杜立三发财的好时机。当地的财主、绅士或外乡的举人、秀才,也有官吏、流氓赌徒和各地土匪头目,有坐车的,也有骑马的,前来助兴,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十分热闹。杜立三屋里屋外招待宾客,整整忙过了三天。

客人走后,杜立三的母亲打了一个咳声说: “要是你爹活着看到今日光景,该多高兴啊!你爹的死,就在你三叔一句话。”原来杜宝增弟兄四人,二弟宝善,三弟宝兴、四弟宝旺。宝兴和宝旺早被官府杀头了。杜宝增和二弟宝善在一次抢劫后,被官兵跟踪追捕,隐匿在农民家里,常与三弟杜宝兴来往传递消息,不久宝兴被官兵盯梢捕拿去。杜宝兴熬不过官府的酷刑,便招供出杜宝增的下落,为此杜宝增被官府杀了头。 

杜立三听到母亲的一句话,立刻面色苍白,咬牙切齿。这年11月20日傍晚,杜立三瞒着母亲,带着打手萧汉、王福兴等十儿人,骑着快马直奔王家窝棚杜宝兴家。杜宝兴看着刚刚办完喜事的三侄,很高兴地说: “你没吃饭在这吃吧!”杜立三掏出手枪喝道:“你要吃饭到阴间去吃吧!”一挥手,四五个人一拥而上,把杜宝兴和他的儿子捆绑起来,带到村外坝上,令萧汉枪毙了杜宝兴。杜宝兴的儿子跪在地上苦苦哀求: “好三哥!饶命吧!我才19岁,留下我吧,情愿终身侍奉你一家老小。"最后杜立三命王福兴一枪把他打死。

三、包打洋人

1900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首先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反帝风暴席卷全国,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极端仇视。他们以灭“黄祸”为名,动员英、美、德、意,法,俄、日,奥八国联合镇压义和团。反动的盛京将军增祺,企图借俄军之手来消灭民团,在他的怂恿下,俄军入黑龙江,吉林,并向奉天推进。1901年冬,俄军先后占领牛庄,鞍山、辽阳。广大辽河流域,俄国强盗每到一处,私闯民宅,侮辱妇女,掠夺财物,为非作歹。辽河两岸的广大人民对俄国强盗恨之入骨。民间流传一首词:一家铁路两家争,万姓流离劫后生。大好河山投狗骨,且将弦萦谱清平。

自称为“造福桑梓,有功于民”的杜立三,于1903年3月间,与栾佐廷勾来的俄兵发生一次激战。由于杜立三在夜间匆忙应战,手受轻伤,抽身逃跑。他决心重整人马,和洋人决一死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杜立三组织一股强悍匪徒,来追荒地村一带的俄军,一举击毙俄兵士10余名,余者退回大连,清除了俄军的骚扰。老百姓非常高兴,便送给杜立三一个光荣的称号: “包打洋人杜立三”。

:时隔不久,俄军占领了辽河两岸的各个据点。俄军派一小股炮兵开进荒地村驻扎,企图向杜立三寻衅报复。杜立三早有所闻。一天,杜立三精选几十名悍匪,带着短枪,潜伏在堤坝上,企图乘敌夜间不备,杀个措手不及。不料被俄军发觉,俄炮兵据险固守,用新式连发大枪向堤坝射击,并潜出一部兵力,绕到杜立三的左侧,乘其不备,予以痛击。俄军火力很猛,匪众损失很大,杜立三下令后撤.俄军怕有埋伏,未敢跟踪追击。

通过这次战斗,杜立三总结了教训,认为自己的人虽然作战勇猛,但武器低劣,不适于与敌人阵地对垒战。此后,杜立三经常率领一部分匪众,突然出现在敌军防备薄弱的地区,来了就打,打完就跑,忽隐忽现,出没无常。俄军经常遭到损失,对他毫无办法。一听到“杜立三”的名字,他们心寒胆裂。俄军每到一处,遇到中国老百姓便问: “杜立三有没有?”,老百姓仅用学会的一句话来回答说:“也西!”(俄语有的意思),俄军立刻离开此地。

杜立三是个无法无天的悍匪,曾一度依附冯麟龋后因不守帮规,与冯麟阁发生冲突。以后,便自挑竿子,分出另干。此外,冯麟阁与栾佐廷有交往,栾曾勾俄军攻打过杜立三,更增加了杜对冯的恨怨。冯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甘愿忍辱负重,主动前去会见杜立三。

一天,冯麟阁亲自拜会他,两人谈得很好。杜立三向冯鳞阁提出三点意见,一,把俄兵从东北的地面上赶出去,二、必须保证枪支弹药的供应,三、保证自己的队伍有独立性。冯瞵阁满口答应,并向日本特务回话,取得支持。

杜立三得到援助后,带领一部分骑兵北上,到了洮南,与俄军哥萨克骑兵相遇,他见到哥萨克骑兵非常悍勇,以新式武器装备,决定不打阵地对垒战,而采取灵活的流动战术。当杜立三带几十名骑兵向敌迎面奔来,俄兵误认为是日本骑兵,便立即列开阵势,架起大炮,准备迎敌,俄军枪炮声一响,杜立三率队向两翼飞驰急转而过,俄军以为日军遁之不敢追踪,又整队前进,大约不到几百米,杜立三率骑兵突然袭来,哥萨克骑兵遭到很大伤亡。如此反复多次,使哥萨克骑兵疲于奔命,拖延增援时间,未待援军到达旅顺,俄海陆两军已全部溃败。就这样,杜立三给俄军以重大打击,杜立三“包打洋人”,给老百姓出了一口气,也是他一生中最光彩的一段历史。

四、受骗丧生

日俄战争爆发后,杜立三与俄兵作战,取得很大战果,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因此,在辽西一带,霸占民田,抢劫财物、淫奸妇女等案件屡屡发生。

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密派审处委员殷鸿寿到新民府,同右处巡防统领张作霖联系如何剿灭悍匪杜立三。自从张作霖被招抚后,他对清廷感恩戴德,时刻不忘为清廷效力。在平定辽西众股匪绺中,东拼西杀,立下了不少的“功绩”。因而取得了奉天当局的信任。张作霖接到剿灭悍匪杜立三的命令时,颇为踌躇。张作霖对杜立三也感到头痛。当年张作霖在辽西当土匪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但对杜立三所盘踞的地面,分毫不敢搔扰。诡计多端的张作霖,为了笼络杜立三,与杜结成金兰之好,杜立三对张作霖也以结义兄弟看待,互不侵扰,和平共处。张作霖深知杜立三为人心毒手辣,双手使枪百发百中,伙党甚多,防备极严,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决定采用以计谋诱杀的手段。

1907年4月26日,天刚破晓,杜立三一千匪众,从辽中青麻坎出发,快马加鞭,不到半天的时间,来到新民府的郊外,张作霖派人前来迎接,延至招待处。稍事休息,杜立三派宋庆濂帮带到张作霖处报到。不多时,张作霖陪同宋庆濂来到招待处,他便衣简从,笑容可掬。杜立三一见张的势态,心理平静下来。两人寒暄之后,共进午餐,酒席宴上,人人称贺,皆大欢喜。13名仔子多贪几杯,只好让他们退下。

饭后,张作霖陪同杜立三及其两名仔子骑马来到新民当铺的北房,会见殷委员,炕上有三具鸦片灯,请杜立三吸烟,但杜从不吸烟,进入北房面向众人,两手插入兜内,抚摸着枪柄,以防不测。殷张卧在炕上吸烟,屋内静静的,气氛十分紧张,殷鸿寿为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首先开了腔: “久闻阁卿与俄兵交锋,战绩累著,为国争气,替民复仇,真乃盖世英豪!朝廷爱惜人才,不计前隙,既往不咎,且欲擢汝为军官,为国效力。”张作霖在一旁也随声附和。杜立三连说: “再行商量”。他发现屋内屋外人们出出进进的脚步声,一再起身告辞。张作霖向殷递个眼神,二人起身,殷高声喊: “送客”,这是早已安排好的暗号。杜立三刚刚跨出门外,张老树、汤二虎等几个壮汉一拥而上,七手八脚地把杜立三捆绑起来。13个仔子也都被擒,张作霖按原定计划,于当日晚在新民府大营西边枪毙了杜立三。

相传杜立三死后,他的末房“夫人,郑梅生,年纪很轻,能骑射,善于双手打枪,誓死要为杜立三报仇雪恨,时值辛亥革命,她改嫁一位革命党人,此后不知所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