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勾践,韩信,司马迁,为什么能够成功?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

 文史茶馆 2021-04-11

中国有句古话叫:“士可杀不可辱”。

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有烈性的人宁可被杀而绝不可被侮辱,也就是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也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轻生重节的观念曾经影响了太多的人,可以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举世皆浊,众人皆醉,为了不在那个浑浊的时代痛苦地活着,屈原毅然纵身一跃,自投汨罗,宁肯葬身鱼腹之中。

抗元失败被俘后,不管忽必烈如何以高官厚禄相诱,文天祥只求一死,他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英勇就义了,他就可以无愧。

清朝灭亡后,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颐和园。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言语是:“五十经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国士,他庄严地选择了宁可杀而不可辱。

然而,真正有抱负有大任的人是不轻易言死的。

他们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认为死是一件极容易的事,而活着去完成使命才是无上光荣的难事。他们已经超脱了死亡,而去追求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

他们大声疾呼“士可辱不可杀!”

勾践不愿意死。为了活着,他宁肯以一国君主的高贵身份去当吴王夫差的马车夫;为了活着,他愿意当吴王的一名侍从,不惜去品尝吴王的粪便;为了活着,他坚持每天卧薪尝胆。

因为他明白,他复国争霸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为了完成历史赋予他的这一神圣使命,他可以受尽一切屈辱,而绝不可被杀。

韩信不愿意死。他宁肯以七尺之躯而乞食漂母,宁肯到处遭人白眼,甚至不惜忍受从别人胯下爬过去这样的奇耻大辱,将一个男儿的尊严丧失殆尽,而绝不肯去死。

因为他有太大的抱负,他有吞天吐地般的才华。在他的抱负没有实现,才华没有施展之前,死,才是真正的奇耻大辱。为了大汉朝的开国拓基,为了谱写中国战争史上一曲又一曲的壮歌,为了报答天荷地载之恩,他必须屈辱地活着。

司马迁不愿意死。为了活着,他竟然可以忍受“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的腐刑,为了活着,他宁肯“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经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因为他知道,“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他责无旁贷地要承接使命,去完成中国史学史上开天辟地的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制《史记》。与这宏伟的目标相比,忍辱偷生,冷嘲热讽,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他来说,死是一件轻于鸿毛的事,而只有活下去,屈辱地活下去,写完《史记》,才是重于泰山的千秋伟业。

我敬仰那些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宁可杀不可辱的烈士,他们的铮铮铁骨活出了生命的尊严;然而,我更加钦佩那些忍辱负重超脱生死的英雄,他们的非凡心胸活出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每一个生命都是天地精心造就的产物。这个生命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完成上天赋予他的特殊使命。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宁可屈辱地活着,而绝不可轻易言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