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是我们心中的魂

 清风明月传媒 2021-04-11

乡音是我们心中的魂

作者:王治国  朗诵:寒纬

听说到南方当兵年的本家子回家探亲来了,我赶忙到他家去看看。快到他家大门口的时候,我看到我那叔伯兄弟将一个穿军装的人推搡出了大门口,转身气哼哼地回去了。我心中纳闷,紧走几步上前打量这小伙子:一身军装身板儿笔挺,个头儿也比入伍时高了不少,关键是脸上没有了入伍前的青涩,满脸的英武之气。

在慨叹部队真能煅炼人的同时,我心中对眼前发生的一更加不解,赶忙问:“你小子怎么刚回家就惹你爸生气啦?”我那子冲我尴尬地笑笑,搔了搔头不解地说:“俄也弗晓得?”说的竟然是南方某地的方言。经常走南闯北听惯了外地方言我在震惊之余不觉莞尔,顺着他的话音也用南方方言说"你弗晓得,我晓得了......"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又用我们家乡话说:“就你小子这口音,这是忘了本啊!”说罢丢下呆愣的子转身进屋去安慰我那位心灵受了伤的叔伯兄弟去了!

我们这个地方的方言属海下音系,俗称海浪头调儿。在天津市内除了咸水沽、葛沽一带说这种方言外,就只有静海区的一小部分地方有人讲这种方言。这种方言发音浑厚激昂,讲起来抑扬顿挫很是好听,虽偶尔有吃音字、大舌头等情况也是瑕不掩瑜。

我去外地时,常有人问我:你是天津人讲的怎么不是那种'倍哏儿'的天津话呢?我只好解释说,天津市里人讲的天津话,是因为明、清时期由安徽及江、浙移民形成的,随着慢慢融合形成了讲话流利、幽默的特点,而我们津南区和静海区这些讲海浪头调儿的人则大部分来自山西,语速比南方音系略缓,但洪亮、厚重。至于为什么称我家乡的方言为海浪头调儿,我年少时曾经认为我们家族移民自海边渔民,后来问了我奶奶才知道,原来是我的祖先移民到津时与人讲话腔调洪亮,言其大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言的形成除了移民,还和平常喝的水吃的粮食有关。大家不妨想想,凡是全国各地著名的方言区,必有当地的特色吃食。而所谓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正是与之相对应的明证。而一些戏剧如京剧、秦腔、黄梅戏等等也是因一个地方的特色方言衍生的。

前几年从媒体上看到有关部门提出要保护方言的信,说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如不加以保护,许多地方文化将会消失。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当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

但也有学者称此举与我国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相悖,有些方言的失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会影响文化传承。

限于学识,我不太懂这些大道理。我就知道我们的家乡话就是方言的一种,就是所谓的乡音。它是我们这方人对外的一张名片,虽然有时会被讥为土语,但我就是觉得乡音亲切,仿佛在这乡音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让人不自觉地为之心动。当你身处异国他乡,在讲着南腔北调的人群中突然听到乡音,那怕对方你并不认识,也忍不住会上前打个招呼,用家乡话说一句:老乡好啊!

两三天后子的口音又变回了原来的海浪头调儿,但这件事给我很大触动。我还是希望子孙后代在将来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同时,依然保留乡音,因为它是我们心中的魂。

方言保护,让你欢喜让你忧


——读王治国散文《乡音是我们心中的魂》

引发的思考

作者:问川先生

各种方言语音,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汉族民众各自母语,所以往往被认为是亲情、乡情的维系纽带。没有了它,人们各自失魂落魄,无所寄托!

王治国老师一篇散文《乡音是我们心中的魂》,抚慰了读者的灵魂。文章通过讲述侄儿到南方服兵役归来一时“吃语”被其父亲生气地赶出门外的情节,以及由此引发自己的对乡音“海浪头调儿”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对乡音、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王治国老师的这篇散文在叙述之中拈连历史,讲述“海浪头调儿”的来历成因,表现南北文化差异顺带风土民情,甚至直接指出保护方言和推行普通话的矛盾,读来感觉内容比较丰富,有趣味,也有一定的深度。

 我们饶有兴味地读完王治国老师《乡音是我们的魂》这篇散文,获得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也感受到了他浓浓的家乡情结、母语情结。掩卷沉思,我们也该对王治国老师在文章中提及的方言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当然,王治国老师的这篇散文中提及的一个很大的课题——方言保护的问题,这肯定不是凭借几个人或者一些人的力量就能解决得了的,它甚至可能是当前乃至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能够做的,我想应该是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因为方言保护、普通话推广的矛盾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教育等诸多问题,持肯定态度者有之,持反对意见者有之,正所谓“公说公有道,婆是婆有理”,大家莫衷一是。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矛盾错综复杂,文化差异明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间,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作为促进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民族团结的联系纽带,肯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普通话势在必行。

实际上,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推行普通话,直到近代、现代为促进祖国和谐统一,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这一个问题,并且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普通话逐渐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教学语言、工作语言、宣传语言和公共场合交际语言。不可否认,这样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的的确确促进了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

但是我们也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普通话在大行其道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甚至消灭方言。导致一些地方人口不知本土方言为何物,更谈不上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了。

因为我们知道一些地方文化比如口头故事需要口口相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肯定难以还原各地方口语方音的本色。一些地方戏也需要通过本土方言才能原汁原味的呈现本民族文化生活特色,甚至一些其他的带有民族性质的、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方言语音或者民族文字加以固化和传承,方言也许是中国曲艺生存的必然选择。

但如果要消灭方言则可能将致使本应得到保护的美好东西消失殆尽。那么,文化定于一宗并最终走向单一的言语形式就会在所难免,这种情况是任何有民族感情的人所不想遇见的。毋庸讳言,人们对加强民族文化保护包括对各自方言的保护的期待,以及对民族方言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得不到保护而产生焦虑,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好在我们有党和国家的英明领导,一些文化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在普通话推广践行的过程当中不断去总结成败得失,不断反思,不断纠正,终于让一些地方的方言保护者看到希望的曙光。现在,我们国家也有意识地挖掘和保护民族语言当中的优秀的成分,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有意识地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字,比如设置方言保护工作机构,推动地方方言曲艺创作和表演,一些地方的旅游景区使用双语甚至包括本土方言在内的多种语言开展导游活动等,都是很好很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些大学科研院校设置有方言专业,培养民族人才,使方言保护和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并取得一些喜人的成果。

我想,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科技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交通便利、家庭联姻等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民族融合并发挥巨大的作用。只要人间有爱,有真爱,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语言无论怎样流变也许就都无关紧要了。因为语言的本质是思想情感的交流,它总是会随着时间不断演变的。自古以来,没有一层不变的东西,“不变”是相对的,“变”是永恒的。那么,就希望大家不必过于焦虑,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吧!

作者简介:

王治国,网名津沽怪客,男,1968年生于天津市咸水沽。海龙居文房文玩店老闆。天津市楹联学会会员,天津市沽帆诗社社员,中国兰亭诗社社员,中国书画联谊会会员,金石缘群委会委员。我经商之余喜诗书画印。诗词、散文及篆刻曾在《今晚报》、《海河柳》杂志、《天津日报之津南时讯》、百度、简书等媒体上发表。

作者简介:问川,姓名:许仕刚,男,壮族,1975年10月出生,籍贯广西靖西。1996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2008年7月获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柳州市柳宗元文化研究会会员,柳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南天诗社会员,现在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实验高级中学教研处任职。

近 期 回 顾

封城

坐标,武汉

生命,生机

东君到、扫清尘劫,相呼平安。

约定大武汉

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出发

尺素寸心《生命,生机》

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让温暖满人间

江汉路

散文 | 昙华林(作者:海风在吹)

祝福中国

我是湖北人

只道是寻常

同吟一阕·送瘟神

加油,武汉

几缕烟云追往事 一江碧水绕城流

咏琴迎春

从黄昏到黎明

与你同行

钟南山

我祈祷

暖阳

初十的月亮

美与丑之人性拷问

春天来了

同吟一阕·东君到

我还会爱这个世界

冰心:笑

武汉,我们等你

大自然的声音

他再也看不到这个春天

把善良传递下去

只道是寻常

打开春天的窗

众志成城抗“疫”歌

编辑部




  • 散文编辑部:问川先生|春之韵|末陌|海风在吹

  • 现代诗歌编辑部:杏花雨|海风在吹|思者|夕阳音

  • 古诗词编辑部:渔之樵|海风在吹

  • 诵读部:春之韵|部落歌者|朝阳哥|倾听者|苏苏|叶子|把酒当歌|窗外的人|海叶|代斌|盼盼|  寒纬|新新人类|宁静致远|文嘉|海畔|郑巍(查了)|苏恭|枫林|品茶听涛|唱唱|烟波缥缈|踏雪寻梅|优雅|鼻祖|一朵莲|沙漠牡丹 |汪淇|建国|童心未泯|墨羽塵曦|红杉树|江河|夏夏|知足常乐|崔文通|师师|欣怡|阳光|枫丹白露|金翅大鹏|寒冰|欣赏自己|如风|润物细雨|花颜|海韵|悠然|微笑向暖|远方|沉默 |品茗听雨 | 花开的声音 | 七夕|烙印 |海阔天空|止戈为武 |期望 |敖登图雅|见贤思齐

  • 诵读总务:春之韵

  • 音频校对:海叶|春之韵|把酒当歌

  • 编辑制作部:海风在吹 | 芳华 | 文嘉 | 宁夏

  • 预览校对:海风在吹|末陌

  • 统筹规划:海风在吹

投稿须知




1、来稿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均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酌量。

2、来稿务必原创,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投稿要求:诗歌25行左右,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小小说2000字以内。来稿须作者自己校对三遍,确保无病句,无错别字,无错误标点符号。

3、个人简介150字以内,并附本人高清横版远景照片2张。

4、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

5、发稿作者应当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6、投稿路径:

    现代诗歌:杏花雨微信号 ai740922

    古诗词、散文:海风在吹微信号 15926363907


期待您的原创首发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