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姥姥的苞米粥

 清风明月传媒 2021-04-11

姥姥的苞米粥

作者:尹成敏  朗诵:叶紫

童年的记忆渐渐远去,大都模糊不清了,唯独姥姥家的苞米粥令我难忘,至今想来酸楚痛心,耐人寻味……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国正连续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歉收,进入最困苦最艰难的特殊时期。在那个艰苦岁月,家家都没有吃的,只能用菠萝树叶、草根树皮来充饥,大人的抵抗力还好点,好多孩子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了。妈妈在世的时候常对我说,吃饭都成问题,怕养不活我,就把我送到姥姥家,是姥姥用苞米粥把我喂大的。我能活下来真是万幸之中的万幸。

现在妈妈过世好几年了,每当想起这件事我心里就隐隐作痛,记忆犹新,然后终于明白——当年她这些话看起来似乎是和我唠家常,实际上是通过唠家常来教育我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我的童年就是在姥姥家度过的,是姥姥的苞米粥把我养大成人。姥爷是忠厚老实的农民,一生都省吃俭用,勤劳持家。姥姥则是勤奋贤惠的家庭妇女,里里外外,大情小事都被姥姥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还算舒坦。周边十里八乡,没有不羡慕我姥姥家的日子的,虽然吃不上大米白面,可是苞米粥却还能接续得上,这也是我命大福大的根本原因。闹土地改革那年,姥姥家被划为富农,后来姥爷和舅舅都被批斗了,姥姥的家境也渐渐不同往日。

尽管如此,姥爷是家里的顶梁柱,干农活是把好手,而姥姥是家里的掌门人。或许是长于世故,姥姥的苞米粥做得很细致,很美味,很在行。
只见她先将玉米面倒在水里清洗几遍,把苞米皮漂出去,然后再倒进大锅里,盖上锅温火烧煮。大约五六分钟左右,打开锅盖放点碱料,锅边再贴上苞米面饼子,放上锅叉,顺便熥点小咸鱼和咸芥菜叶之类的,盖上锅烧煮至沸腾为止,最后慢慢温火下来,一袋烟的功夫饭就好了。
姥姥把锅打开,散发着香气和熥熟的小咸鱼味,苞米粥黄澄澄、黏糊糊的,打眼一瞅食欲就来了。

姥姥做苞米粥的程序始终如一。每天一大早,姥姥就早早地起来把苞米粥做好,满满的一盆放在水缸边凉着,再把我和表哥表弟们轰起来,大人孩子六七个全都围在高桌边坐下,等着姥姥一份一份地把苞米粥盛到碗里,然后大人孩子一人一碗就着咸菜,狼吞虎咽地喝了起来。

因为出锅时间不长,苞米粥还很热,大人孩子都顺着碗边谨慎溜着,嗖嗖直响,此起彼伏。一顿早餐下来,肚子鼓鼓的,圆圆的,咣当咣当透不过气来,然而还乐不可支。

然而苞米粥也有令我生厌的时候,那是在一次宴席之后的事了。我有一个脸面朝外的叔辈舅舅,小日子过得很滋润。有一年他儿子我的叔辈表哥定亲,农村的习惯免不了请客,摆上一桌或几桌,把家里老少爷们、乡里乡亲的都找来聚一聚。姥爷姥姥作为长辈自然是上等的座上客,那时候我才五六岁,也就随着姥爷姥姥上了正座。我的记忆当中,下酒菜暂且不说,主食就是高粱米和小米掺夹做的干饭,只有女方客人和七八十岁的老人才有资格吃干饭,剩下大多数人还是苞米粥了,看在姥爷姥姥的份上,我也享受了一回特殊待遇,因为是上等食待,苞米粥也就乏味了,这件事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

一样的酒席,不一样的待遇,当时我很不解。回到姥姥家再吃苞米粥的时候,就有点不想吃了,始终惦记着那顿饭,常常闹着姥姥要高粱和小米干饭吃。于是姥姥就拉着我的小手摇起来:“小孩子乖,小孩子乖,喝奶的孩子呀呀呀,喝粥的孩子呱呱呱……”当时我觉得姥姥很好玩,也就拍着小手跟着姥姥一起摇起来,不再闹姥姥了。说句心里话,直到现在我也弄不明白,姥姥唱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童谣吧。

那个年月,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朝鲜战争,1958 年大跃进,还有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经历这么多的苦难与浩劫,国家一穷二白物力维艰。老百姓的日子自然是困苦不堪,一个家庭要养活一个孩子非常地不容易,是妈妈生下了我,是姥姥的苞米粥养育了我!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姥姥家回到父母身边,再后来姥姥过世了,姥姥的苞米粥也就渐渐离我而去了……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的日子渐渐好过了,大米饭白面馒头逐渐取代了苞米粥和苞米饼子。 

然而,不知是什么时候,苞米粥又悄悄地爬上了人们的餐桌。大街小巷,宾馆酒店到处可寻苞米粥的踪影,甚至“乡里乡亲苞米粥店”、“墨盘正宗玉米粥”、“墨盘大馇粥”等一些小粥馆大肆开张起来。“大馇子”就是把苞米上磨粉碎把皮脱掉,第二遍出来的苞米渣子,用这种苞米渣子做出来的就是“大馇粥”。过去那个艰难岁月让大家难以忘怀的一碗救命苞米粥,现在倒成了街巷上一道道迷人的风景线。

或许,是社会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过惯了好日子,把大米饭、白面馒头撇在一边,又争先恐后地去那些地方喝喝苞米粥,回忆当年艰难的生活情景。我也曾几次地走进那些粥店,去寻找当年姥姥做的苞米粥的感觉,可无论如何始终再也寻找不到,也永远找不着那个味道了……
苞米粥的火爆和卷土重来,并不代表那个年代饮食文化的主旋律,是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后的短期社会现象,是中国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本能反应,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历史进步的标志。一些专门从事饮食研究的人们,或许会将这种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独立章节地加以弘扬与传播。
苞米粥,远我而去,
苞米粥,近我又来,
姥姥的苞米粥,我童年的歌谣……
小孩子乖,小孩子乖,喝奶的孩子呀呀呀,喝粥的孩子呱!呱!呱!                    



作者简介:尹成敏,男,辽宁大连人,1961年9月出生,现供职于大连市碧流河水库管理局,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善诗词,散文,楹联创作,创作了大量诗词楹联作品。





主播简介:叶紫,祖籍河北,现无锡定居。自幼喜爱诗歌朗诵,并多次参加单位组办及区级机关组织的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荣获过一等奖及各种奖项。愿在诗歌的海洋中感悟生活,陶冶心灵,用声音传递美好。


近 期 回 顾

封城

坐标,武汉

生命,生机

东君到、扫清尘劫,相呼平安。

约定大武汉

向着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出发

尺素寸心《生命,生机》

武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方方:行云流水的武汉

让温暖满人间

江汉路

散文 | 昙华林(作者:海风在吹)

祝福中国

我是湖北人

只道是寻常

同吟一阕·送瘟神

加油,武汉

几缕烟云追往事 一江碧水绕城流

咏琴迎春

温暖

把善良传递下去

只道是寻常

冲动的惩罚

来自病毒的考量

我们都在等你

妙缘不在相遇间一些消失了的野生动物

决战来临闻号角,天兵亮剑斩瘟神

不舍

庚子年二月日记

把心装饰成一座寺庙

不速之客

合诵:信念

鼠患

张养浩

一些消失了的野生动物

为母则刚——动物也不例外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本书的力量

烙印朗诵:古风·江城

苍天亦解黎民愿,尽洒甘霖哺嫩芽。

李白的诗

吃亏是福

余光中:民歌

今夜,我想为你写首诗

把话说好

我把自己撕碎了给你

花瓣香盈庭院,月华光洒轩窗。夫君千里戍边疆。思念常萦枕上。

写在生辰

白纸黑字

沉默的鹅卵石

烙印朗诵:春天从寂静中走来

楼上相逢

江左风华

雨中的牧童

愿世间所有潦草的悲伤 终将变成,一纸空文

我真的老了

风吹玉蕊掩羞腮

学书杂感

小郎几个不风流

兵车行

守望春天

墙 内 寻 春

春天畅想曲

春水

与羊有关的故事

为春天剪一枚书签

垂柳赞

海子:远方

编辑部




  • 散文编辑部:问川先生|春之韵|末陌|海风在吹

  • 现代诗歌编辑部:杏花雨|海风在吹|思者|夕阳音

  • 古诗词编辑部:渔之樵|海风在吹

  • 诵读部:春之韵|部落歌者|朝阳哥|倾听者|苏苏|叶子|把酒当歌|窗外的人|海叶|代斌|盼盼|  寒纬|新新人类|宁静致远|文嘉|海畔|郑巍(查了)|苏恭|枫林|品茶听涛|唱唱|烟波缥缈|踏雪寻梅|优雅|鼻祖|一朵莲|沙漠牡丹 |汪淇|建国|童心未泯|墨羽塵曦|红杉树|江河|夏夏|知足常乐|崔文通|师师|欣怡|阳光|枫丹白露|金翅大鹏|寒冰|欣赏自己|如风|润物细雨|花颜|海韵|悠然|微笑向暖|远方|沉默 |品茗听雨 | 花开的声音 | 七夕|烙印 |海阔天空|止戈为武 |期望 |敖登图雅|见贤思齐

  • 诵读总务:春之韵

  • 音频校对:海叶|春之韵|把酒当歌

  • 编辑制作部:海风在吹 | 芳华 | 文嘉 | 宁夏

  • 预览校对:海风在吹|末陌

  • 统筹规划:海风在吹

投稿须知




1、来稿体裁不限,诗歌、散文、随笔均可。摄影、书法、美术作品酌量。

2、来稿务必原创,严禁抄袭侵权,文责自负,本平台概不承担连带责任。投稿要求:诗歌25行左右,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小小说2000字以内。来稿须作者自己校对三遍,确保无病句,无错别字,无错误标点符号。

3、个人简介150字以内,并附本人高清横版远景照片2张。

4、本刊对所有稿件有修改权、选编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除特别注明不愿被修改的,如有需要,本刊会根据作品内容进行修改。

5、发稿作者应当积极转发、分享阅读。

6、投稿路径:

    现代诗歌:杏花雨微信号 ai740922

    古诗词、散文:海风在吹微信号 15926363907


期待您的原创首发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