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盈康生命的投资思路

 新用户84784301 2021-04-11

主要想分四部分谈这个公司

一、       肿瘤专科服务市场简介

二、       盈康生命的医疗服务业务

三、       盈康生命的医疗设备业务

四、       盈康生命与海吉亚的比较

第一部分:肿瘤专科服务市场简介

2019年中国肿瘤专科服务市场规模将近4000亿,90%在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占比不超过10%。随着肿瘤患者增加,肿瘤专科服务需求大于公立医院的供给,这种需求从公立医院溢出进入体量相对较小的民营医院,带来了民营医院更快的增长,这个就是行业的大致情况。另外行业还有一些痛点,如放疗设备不足、肿瘤科床位不足等等。总体而言,就是市场巨大,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如下图(采用券商研报数据)

目前这行业里,主要的players有海吉亚医疗、盈康生命、信邦制药、泰和诚等,简单数据如下表所示(参考券商研报)

第二部分:盈康生命的医疗服务业务

要理解盈康生命医疗服务业务,先要总体理解海尔的“大健康平台”战略思路和执行进程,先说说这个吧。

海尔从16年开始确定“大健康”战略,并设定了大健康平台的肿瘤/养老/康复三个场景,陆续投入将近20亿培育/收购了10家民营专科医院,之后在19年3月又花了20亿收购了上市公司盈康生命(改名后),盈康生命体内有5家肿瘤特色医院。前前后后忙活了5年,总投入不低于50亿。

目前盈康生命(上市公司体内)+海尔医疗(上市公司大股东)合计控有15家“大专科(肿瘤)、小综合”的医院,这15家医院的信息如下图,其中有5家三级医院(病床数1000张左右,学术地位高),10家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基本都是潜在10亿收入的医院,二级医院的潜在收入2-3亿左右。所以预估这15家医院,经过3-4年左右的整顿发展,收入体量应该在50-60亿,净利润率预期15%。

有人会说你这个数据是拍脑袋,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盈康能实现。

1.     地方医保:因肿瘤服务/放疗服务主要都是医保支出,所以医保资金是否充足,公司与当地政府/医保的关系至关重要。大家看一下盈康/海尔医疗旗下这些医院,基本都在省会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城市的医保资金还是相对充裕的,所以海尔收购这批医院一定是有精心考量的。与医保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单体医院在某个城市体量非常大,也会受制于医保。因为医保肯定优先当地公立三甲医院的支出,不可能让一个民营医院占据医保支出主流。因此,我们很难期待在一个地方的单体民营医院可以做很大,这个业务必须要布局于多个地方形成连锁。(题外话:西安那个XX医学中心,不会真的有人相信医保会给它那么多钱吧……)结论:医保的限制要求民营医院1)布局于经济发达城市;2)多点形成连锁而非一点规模巨大。

2.    与大型公立医院形成医联体:之前说了,这块市场主要是公立医院供给跟不上需求,导致需求外溢到民营医院的结果。那么需求外溢到哪家民营医院呢?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某个民营医院找公立医院专家来自己医院坐诊,这样就能借助医生的力量把患者导流到民营医院。这种模式相对简单,就是拉医生走穴嘛,大部分民营医院都是这么干的。盈康不是,盈康/海尔医疗旗下的医院,都和大的公立医院形成医联体,相当于医院对医院进行导流(前者是专家个人对民营医院导流)。那么医院对医院导流的好处是什么呢?对于医生而言,这样的行为和因此产生的收入是放心和正规的,是公立医院知晓和认可的。别小看这个“放心”、“正规”、“公立医院认可”这几个词,名气越大的医生越在乎这个。大家看完会问:医院对医院导流很不错,为啥其它民营医院不采用这个方法呢?恩,因为这个…很难…需要资源,需要背书。举个例子,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联体给到某武警医院,或者某莆田系医院,这可能嘛?这个大家自行体会。结论:医联体模式导流顺畅,合法合规合理,很难被复制。

3.    学术高地下沉策略:先说结论,在医院服务领域,从来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说法,只有学术高地向学术洼地拓展的路径。道理很简单,医生没有学术地位,就没有影响力。你一个十八线城市医生,看病看的再牛逼,到瑞金医院就是个啰啰,因为你没有学术地位。反过来,瑞金医院大专家,跑去十八线城市跟医生/患者讲要怎样,医生/患者都要惟命是从,这就叫学术高地下沉。所以在医疗服务系统里,一旦占据了学术高地,再向学术洼地扩展业务就是顺水推舟(医药/器械推广都是一个思路)。盈康的几家三级医院就是这种学术高地,有了这些学术高地,再往更多区域扩展它就顺了。(这里顺便说一句在武警医院搞院中院赚到钱,然后在十八线城市发家的海吉亚,你问我这么大市场它能不能赚钱,那是肯定能。但是你相信它农村包围城市,学术洼地上移为学术高地的战略嘛?别说你不相信,它自己都不相信,不然怎么都想去苏州无锡开医院,还去华南收三级医院,而不是多找几个十八线城市开呢?)

4.     海尔的管理体系: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吧,张瑞敏的管理书籍之前是经管领域的圣经。海尔集团管理着这么多员工,如果你不相信海尔能管好医院,你为啥就相信其它人能管好医院呢?

扯得有点多,总结一下,盈康体内+体外现有的医院,经过3-5年整顿,预估60亿+收入,10亿利润。更重要的是,参考1)医保,2)医联体,3)学术高地三个,4)海尔管理能力,相比于任何这个市场的其它玩家,它是最有资源也最有可能实现自己战略规划的。以上数字还没有计算,它未来3-5年仍然在继续发力新建or并购整合的动作(海尔在多个中心城市都有生产基地,都是纳税大户,都是地方政府的贵宾,这种优势去搞医院得天独厚,你懂的)比如它在重庆新建3000张床位的肿瘤特色的医学中心,这些数字,都没算进去。

第三部分、盈康生命的医疗设备业务

目前盈康生命的医疗设备业务主要是指放疗设备,放疗设备的基础信息如下。简单说明两句,目前盈康/海吉亚有的都是伽玛刀,这个玩意中国用的人不是太多(一年平均配置证60张)。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生比较喜欢用直线加速器(一年配置证600张)。效果最好的当然是质子刀,瑞金医院在上海有一台,买了30个亿,照一次30多万,你还别嫌贵,排队还要排1-2年。

海吉亚的老板当年买了一台玛西普(盈康)的伽玛刀放在武警医院,给武警医院的肿瘤患者做化疗,发现这个玩意太好赚钱了(还有永和智控的幕后操刀人也是干这事的),一年赚出来好几台设备的钱,于是用赚的钱去收购了一个伽玛刀生产企业,从此开启海吉亚的篇章。

论伽玛刀的质量,我放技术指标反正你不懂我也不懂,但是盈康的玛西普伽玛刀是中国唯一能出口到美国的伽玛刀,而海吉亚的伽玛刀是只投放给医院不卖的,具体我就不展开了,后面咱也不聊伽玛刀的质量对比了。

伽玛刀大概1000万一台,配置证一年60张,少的可怜,大城市大公立医院是不屑用的(虽然我个人觉得它不比直线加速器差),但是对于十八线城市的小医院,这好歹是个放疗设备啊!可他们买不起这么贵的设备,所以你把这个设备不要钱投放到这些小医院,人家还是很欢迎的,作为回报,该设备放疗产生的收入7(设备方)/3(十八线小医院)分账。这就是海吉亚的投运模式。

盈康目前主要还是卖玛西普的伽玛刀,一年卖个10-15台,这个算是开胃菜。对盈康来说,主食还是直线加速器。这个设备公立医院喜欢,一年配置证600张,目前医科达、瓦里安占据了90%以上中国市场,一台卖3-4千万,还要等几个月到货。中国国产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包括新华医疗,联影也有就是做的不咋地。盈康的直线加速器今年上临床,会走绿色通道,目前公司对其品质非常自信。等今年年底/明年初拿到这张证,主食就上来了。假设25%市场份额,就是150台,2000万一台,30亿收入,毛利率85%+,净利润30%左右。

主食上完,还有一道餐后甜点,就是小质子刀。所谓小质子刀就是模块化的质子刀,卖2-3亿一台,这个主要在学术高地使用,一年弄个2-3台就很好了。

你可能会问我,直线加速器能否预估的这么乐观?恩,我承认现在说这个还早了一点,最好等证拿到看看销售情况再确定,我目前给的是估算。可另外我也提醒一句,盈康生命的大股东青岛海尔,也想做上述海吉亚的“投运”模式,比如海尔先买下盈康的直线加速器,再投放到盈康指定的医院里去,医院分钱给海尔的投运部门。海尔不缺钱也愿意干这事,你说盈康能不能更大概率的实现销售目标呢?

哦,忘了说一句,盈康的直线加速器还申请了CE/FDA,这个咱就不算了。

总结一下,医疗设备这块业务,暂时只能预估一下,收入毛估30亿+,净利润8-9个亿。通过前期的试验对比来看,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

第四部分、盈康生命与海吉亚的对比

首先说一句,肿瘤专科服务这个市场足够大,完全可以容纳多家上市公司,这里没有说看衰海吉亚的意思,我认为海吉亚是可以赚到钱的。

但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对比呢?因为海吉亚在高瓴光环下,光芒四射,倾倒众生,一度涨到400亿估值。我经常遇到身边朋友,说特别看好海吉亚,我比较疑惑,屡次请教看好海吉亚理由,可是每次他们讲完理由,我都觉得相比盈康生命,这些理由都单薄了。所以我自己总结了两者的对比,我不敢说我的观点一定是对的,请读者参考指正吧。

分析的文章就差不多了,最后我想多唠一句,盈康生命在海尔不遗余力的支持之下,打的都是明牌不论是千亿市值目标,体外培育医院计划,还是放疗设备更新换代等等,投资者完全不用担心大股东想要占小股东的便宜,甚至大股东减持的风险都没有,这个可以后续观察验证。

以上为本人的草根研究,仅供个人参考学习使用。如有机构需要转载公开,请自负法律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