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个博士后曾是个学困生 今天,溪姐给朋友们讲一个学困生逆袭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马春树,关于他的学习经历,百度上是这样介绍的: 因此,总是有人问他:“马博士,你是北大医学博士,又留学美国,现在是催眠大师,你从小一定是个天才!” 每每此时,马博士只能呵呵一笑。谁能想到他小时候竟然会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缺陷的那种。 小学三年级时,他的学习就感到吃力了,因为要背诵的课文越来越多,他几乎没办法完整的读一个段落,不是加字就是漏字,读一篇文章,可以每遍读的不一样。念都念不好的文章,背诵就更加困难。 五年级时,他的学习已经十分吃力了。考初中,毫无悬念地没考上重点,只好读了一个普通中学,“十三中”。 到了“十三中”,初一学习还可以,毕竟好学生都去了重点校。到了初三又变成了差生,考重点高中无望的情况下,果断留级。 后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以超过录取线10分的成绩,勉强考入了重点高中“一中”。 到了一中,考试成绩在班级总是排在后十名,第一学期末就有数学和物理不及格,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因为有注意力缺陷类的多动症,那时,马春树上课总是走神,老师讲课的前两分钟可以去听,到第三分钟就不知道在讲什么了。上课听不懂,下课作业不会,考试成绩就很差。 他没办法专注的做事情,看文章无法一字一句的读,眼睛扫一下就过去了,只知道个大概,连正确的读出来都有困难。 写作业必须要玩点什么,如果手里不玩点东西——笔、橡皮、衣服、书包带等,就完全没有办法专注。 如果爸妈没督促,他就一定要听着收音机才能写作业,这让爸妈很苦恼。(当年的收音机和现在的手机一样,被限制使用。) 高二分科,马春树选择了理科,理由是他曾买了一本生物辅导书,装订得很好,纸张十分光滑,他很喜欢,如果选择了文科,这本书就用不上了,那就太可惜了。完全忘了自己的数学和物理很少及格。 少年的选择就是这么缺乏理性,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前额叶还没充分发育,多动症的孩子更难考虑全面。 到了高二下学期,学习成绩一直没有起色,这时马春树真的有些急了。因为他的好朋友都是好学生,一定会考上大学,自己考不上,就没人一起玩了,只能等他们放假回家才可以一起玩。 这个认知让他十分痛苦,他想,唯一可以让他还能和朋友一起玩的办法就是,他也考上大学。 考上大学成绩就得够格,于是,他开始研究怎么学习。 马博士的照片 02 凭借正确的学习方法逆袭 马春树先是向好学生讨教,“你们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好学生的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带着难以理解的表情说,“就是上课好好听课呀!” “我当然知道上课好好听,我如果能够听进去就不问你们了。”马春树感到很无奈。他于是找更多的好学生询问,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学霸学习,哪里需要什么方法? 就算学霸给你讲他的学习方法,也只是对学霸好用,对学渣来说就是扯淡。 他于是就自己研究学习方法,跑到书店买《记忆力的秘诀》等书籍,发现也没有什么用。最有用的有一本,叫《自学成才四十七例》,写的都是早年读书不好,后来自学成功的案例。 这本书对他帮助很大,他也是早年底子不好,现在马上高考了,希望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他借鉴书上案例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去思考怎么学才更有效。 后来,凭借琢磨出来的有效方法,他一路逆袭,高中毕业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后来又考上了北大医学博士,再后来出国修了两个博士后,并获得美国催眠学院临床催眠师的资质。 他说,如果问我一生中最得益的事情是什么,我一定告诉你,是学习方法。 因为当过学困生,所以,他能够深度共情那些听课不懂、做题不会、考试懵逼的学生的感受。 他现在最专注的事情,就是研究如何运用动力催眠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实现向学优生的转变,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学差有理由,学优靠方法”。马春树博士说,也许我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学霸,但是,靠着有效的方法,我已经可以和真正的学霸成为同学了。 马博士在第14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的发言片段 03 建立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人生需努力,成功有方法。 马春树博士根据自己的学识,结合多年的探索,为那些想变得更加优秀的孩子(成年人也可以融会变通),录制了一个课程——《催眠逆袭.变身学霸——思维模式篇》。 让我们无需在黑暗之中苦苦摸索,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孩子的理想插上翅膀。 下面的困扰你家孩子有吗? 所有这一切,都在“催眠逆袭.变身学霸——思维模式篇”的训练中会得到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