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暴泻用白虎汤 – 经方派

 学中医书馆 2021-04-12

前言:《伤寒论》中的白虎汤从没有治疗下利的条文,但老先生们在患儿暴泻、危象毕露之时,却能抓准病机,急下白虎,力挽狂澜,着实令人敬佩!

暴注下迫 急进白虎清泄

作者/何炎燊

幼科方书,皆云泄泻不离乎湿,湿之与土同类相召,故病在脾胃。中气实者,病在阳明,邪从热化,治以苦寒清泄为主,用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可效。然有受邪较重,或因误治,以致泄泻无度,暴注下迫,所下溏黄臭秽,口渴引饮,神情烦躁,甚则神迷昏睡,或高热惊惕,时欲作痉,胸腹热满而四末反凉,细察其面色如常,额头明亮,目睛有神,或目绕红丝,眵多,呼吸气粗,唇红,舌苔厚燥,脉数有力,此为正气未虚而热邪充斥胃肠,有化火传营及引动肝风之势,上方定加石膏、知母、银花、滑石,大剂频灌,即可顿挫病势。

考《伤寒论》无用白虎治下利之文。阳明热盛非白虎不为功。仲景所论者,乃阳明邪热迫津液从外泄故大汗,此则阳明邪热迫津液从下泄故暴泻,其理可通。王孟英治石诵羲耳聋泄泻危证,力主重用白虎,并阐释其理云:“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澼,皆白虎之专司。”此深得《内经》“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之旨。且阳明为三阳之屏障,在此关键时刻,若不当机立断,徒进轻剂,不能阻遏病势,往往陡生变证,“重阳必阴”,转化为虚寒险恶之病症,屡见不鲜。(节选自何炎燊的《暴迫下注,白虎清泄,土败须慎,阴风萌动》)

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治婴幼儿暑泻

作者/谷振声

婴幼儿暑泻,常发生于夏秋季,故西医学亦称为“婴幼儿夏秋季腹泻”。以哺乳期婴儿较为多见,停乳后,婴幼儿发病率则渐见减少。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变化较快,如不及时抢救,常有生命之虞。

临床主要证候:初起大便如水样,有酸臭气,伴有白色奶瓣,泄泻如注,1日少则10余次,多则达20-30次。一二日内即可见严重脱水现象。口大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严重时涕泪俱无,目眶下陷,似睡非睡,睡则露睛,实际已是半昏迷状态。或者辗转反侧,躁扰不宁。舌苔黄燥,焦干芒刺,或光剥无苔。脉沉细而伏。伴发热,吐乳,甚至四肢厥冷,出现热深厥深之象。

暑泻,前贤虽偶有论述,大都是指夏日过食生冷,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指的是大人暑日受寒的疾病,并不是夏秋季婴幼儿腹泻。至于治法,大都以温中散寒为主。但上述方药只可应用于大人寒中洞泄,如于婴儿夏秋季腹泻,则万万不可轻投。

《至真大要论》病机十九条云:“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婴幼儿腹泻,以其症状来推断,可以称之为“暴注下迫”。《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其性为暑。”由此可见,婴幼儿夏秋季腹泻,属于暑热,毋庸置疑。叶氏曾云:“暑必夹湿。”由此看来,夏秋季婴幼儿腹泻,究竟以热为主,还是以湿为主?

邵新甫说:“夫暑与湿,为蕴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窾,暑热从阳上熏,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液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洞泄肢冷,棘手之候丛生,竟至溃败莫救矣。参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后者为重,再究其病,实在营气何分。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脏性之阴阳,从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重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或有所夹,又须通变,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诸白虎法,及天水散 意,温者从乎二陈汤,及正气散法,理营分知清补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黄,加入心之品,补者有三才复脉等方,又如湿热沉混之苍术石膏汤,气血两燔之玉女法,开闭逐秽,与牛黄及至宝紫雪等剂,扶虚进参附,及两仪诸法,随其变幻,审其阴阳,运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骥芜词,高明教正。”夏季婴幼儿腹泻,以伤阴化燥为多,应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方,再加救阴生津之品,如鲜石斛、鲜生地、玄参、麦冬、竹叶、连翘、滑石、西瓜翠衣或西瓜汁等药,无需葛根芩连或七味白术等方。盖芩连能燥湿化火,苓术渗湿伤阴。此证治以甘寒救津,暑热一消,其泻自止。宗白虎加人参法,以清阳独胜之热,屡试屡效。

忆1949年夏,谭孩,男,周岁左右,未歇乳,大便溏泻已2日余,初则日10余次,后达20余次,洞泄如注,伴有白色乳瓣,形似蛋花汤样,溅地散开一大片,呈酸臭气。有吐乳发热,而四肢逆冷,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目眶下陷,睡则露睛,口大渴,引饮不止,舌苔黄燥,焦黑起刺,脉细数沉伏,危象毕露,举家惶恐不安,此暑泄热厥也。热深厥亦深,亟投仲景白虎加人参汤。

药用:北沙参9g,生石膏12g,知母9g,鲜石斛12g,鲜生地12g,麦冬9g,玄参9g,滑石9g,竹叶5g,连翘6g,西瓜翠衣30g,粳米9g,生甘草3g。

每日2剂,煎成后,令稍凉,不拘时,日夜饮服。

复以西瓜汁代茶,不时饮服,以解口渴。因其四肢逆冷,可以竹叶铺阴湿处,令小儿卧其上。另以黄泥和水为浆,用湿毛巾覆儿腹,再摊上泥浆,干则另换湿浆。

如此一昼夜,药尽2剂,洞泄渐减,四末渐温,发热亦缓。因处方见效,当日午后泥浆暂先停用,次日原方再服1剂而安。

本文内容均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