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慢性肠炎 – 经方派

 学中医书馆 2021-04-12

慢性肠炎,其病因可为外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自身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

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由于病因复杂,西医一般采用灌肠、外用膏剂以对症治疗。

本案患者右下腹疼痛一年多,外院予中西医治疗未效,遂求诊于欧阳老师,改用纯中医治疗,腹痛很快消失。

病案分享

袁某,女,26岁,因“反复右下腹部疼痛1年多”于2020年9月15日来诊。

【病史介绍】

患者无明显诱因现反复右下腹部疼痛1年多,未系统治疗,20190702于广东省中医院行胃肠镜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回肠末端多发溃疡,直肠粘膜呈炎症改变。病理:(回肠末端粘膜、直肠粘膜)固有膜内慢性炎细胞浸润:中度;中性粒细胞浸润:轻度。2019年于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就诊,予以中西药、灌肠治疗,2020年于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社区服务中心行中药治疗,均腹痛稍减,然停药则反复。

刻下症见:时右下腹隐痛,大便时稀时干结,排便后肛门疼痛、出血,大便时臭。唇红,无明显恶寒热,出汗可,无口干苦,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胃纳一般,偶有胃部隐痛,小便调,眠可,疲倦乏力。舌红有裂纹,花剥苔,脉弦。

【诊断】

诊断:慢性肠炎

【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考虑为黄芩汤加乌梅、木香。

处方如下:

黄芩 15g 炙甘草 10g 白芍 15g 大枣 20g 乌梅 10g 木香 6g,14剂 每日1剂 水煎内服。

【复诊】

二诊2020-09-29:

右下腹疼痛明显减轻,排便时肛门痛明显减,大便软,通畅,基本不臭。守方进服,14剂。

三诊2020-10-17:

好很多,右下腹疼痛消,昨日稍许右下腹痛,今天疼痛又消。前方减黄芩至12g,增白芍至25g以增强解痉止痛之力。14剂。

药后诸症均消。

【按语】

本案患者,主诉为腹痛,伴见大便时臭,大便时稀时干结,排便后肛门疼痛、出血,唇红,舌红,考虑为里热之腹痛下利。舌有裂纹,花剥苔,有热盛伤津之象。故一方面予黄芩汤以清热止泻,另一方面加乌梅滋阴生津,加小剂量木香行气止痛。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伤寒论》中黄芩汤的原文是:“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可知黄芩汤主治下利。但此条文描述颇少,无法勾勒其方证全貌。《辅行诀》对黄芩汤方证的描述较为详细,其曰:“小阴旦汤(即黄芩汤加生姜),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其将黄芩汤方证补充有“身热汗出、头目痛、腹痛”,贴合临床,便于学人掌握与运用。

从药证、药基证角度考察:黄芩甘草基证为里热之“发热、下利”;芍药甘草基证为“腹痛、拘急”。与《辅行诀》之小阴旦汤,颇为暗合。

综合文献、理论、实践三方面,故知黄芩汤的主证当为:热性之腹痛下利。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一书中,将黄芩汤证概括为“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是知前贤早已彻见黄芩汤之真实。

黄芩汤证的腹痛下利,需与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大柴胡汤、芍药汤等相鉴别,笔者参考《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中的记载,总结如下:

葛根芩连汤:适于疫疠,因有葛根,故有表证,可表现为高热,痉挛者。

白头翁汤:适于口渴较剧,里急后重者。

大柴胡汤:适于里急后重,较严重之赤痢与大肠炎等。其腹证为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直肌痉挛等。

芍药汤:基本同大柴胡汤,但心下痞塞感较轻,腹痛较重者。

黄煌教授“方—病—人”的方证学三角,对适用黄芩汤的人群,有精彩描述,其认为“黄芩汤人,肤白唇红,眼睛明亮有神,舌红。此种体质之人已为'伏热’之体质状态,血分有热,病程慢性化。表面宛如常人,里面像有活火山一样,随时可能喷发,内热盛,热浪汹涌,暗流涌动。可与黄芩汤治疗或调理此种体质。仲景以下利为此方之主治目标,且临床实践表明此方对于肛肠疾病有特异性效果,可合用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值得参考。

如果得了慢性肠炎,当及时就诊治疗。在自我调护方面,当注意:

1、安全饮食:勿食腐败变质、污染之物,饭前便后要洗手。  

2、加强锻炼: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心情舒畅:长期情绪不畅等可致神经功能紊乱,诱发肠炎,保持心情舒畅有利缓解病情。

4、注意卫生:注意家户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