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越是逃避,就越会碰壁

 fentouge 2021-04-12
图片

解读:琳小柒 | 朗诵:一凡
原著:罗伯特·费尔斯通、丽莎·费尔斯通和乔伊斯·卡特利特

之前的《脱口秀大会》上,王勉唱过一首“逃避之歌”,里面的种种日常行为,刺痛着人们的神经:

不想上班,便把唯一的共享单车让给别人;

不想陪女朋友看偶像剧,宁愿留下来加班;

不想那么快结婚,就让女友家人讨厌自己……
王勉说:“有时候我们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喜欢它,而是想着逃避另一件事。”

确实如此,有时候面对选择,总想着要维持原状,不愿采取行动,不是因为自己不行,而是因为不想承担所谓的风险。

其实,这样的逃避,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延迟,以寻得此时的安慰而已。

并且,随着害怕与退缩的加剧,我们只会离原先的结果越来越远,不愿面对,不敢承担,最终会失去属于自己的机会。

今天,兹心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便是一本有关“逃避问题”的心理书籍。

这本书叫《鸵鸟心理:为何我们总是害怕与逃避》,是由罗伯特·费尔斯通、丽莎·费尔斯通和乔伊斯·卡特利特共同完成的,三位作家都是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对心理学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认识逃避背后的心理问题,从而摆脱掉面对问题时的犹豫与畏惧。

让我们可以正确寻找到方法,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平静,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图片
自我批评声,让人生停滞不前

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明明有目标,却踌躇不前,不想去完成;

明明是机会,却选择逃避,不愿去尝试。

是真的能力不行,还是内心的负面想法限制了行动?

作者在书中讲道,绝大多数的人内心都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源自真实自我的渴望,另一种便是内心的自我否定的批评。

内心的批评,即自我批评,它是人格防御部分发出的声音,会扭曲我们看待现实的方式。

很多问题,不过是内心的自我否定,还没有行动,它便开始给我们的未来设限。

工作太苦太累,感觉力不存心,所以一拖再拖,直到被上司大骂一通;

和父母沟通困难,自己不被认可,所以保持沉默,直到彼此矛盾越来越深。

害怕新的挑战,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所以主动放弃,依旧选择呆在自己的舒适区。

不是我们不愿去做,而是内心的自我批评,将最坏的结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敢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

有时候,思考越多,行动越难;顾虑越久,结局越坏。

兹心以为,与其让内心批评否定自己,不如先行动起来,在过程中解决问题。

只要能正确看待问题,不要担心去做的后果,便可以降低自我批评的力度。

只有敢于直面问题,不要被内心的批评声所左右,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成长的机会。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图片
渴望被认可,不是一种错误

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变得更好,不是因为自己内心渴望,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他人面前得到认可。

大家还记得热播剧《小欢喜》吗?

宋倩饰演的母亲,为了女儿英子能考上北大清华,全力照顾女儿的生活和学习。

可英子在摸底考试时,考了全校第二,觉得对不起妈妈的付出。

宋倩的过度付出,让英子感觉不配拥有母亲的爱,她决定跳河自杀。

宋倩追问英子为什么要自杀,英子流着泪哭喊:

“我配不上你给我的爱,我没有做好你的女儿,没有变成你想要的那个样子……”

父母的过度付出,不仅没有让孩子拥有幸福感,反而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愧疚感。

孩子感觉自己应该是父母心中的样子,若没有达成这个目标,便会产生一种“自己不配拥有”的负面情绪。

作者在书中讲到,内心背负着羞耻感越重,越无法面对正常的生活,不能认清真实的自己,不能接受真实。

人不能总活在别人的认同之中,这样不仅对方会累,自己也会感到痛苦。

适度的羞愧感是正常的,这是每个人自尊的表现,可一旦过度,便会产生极大的内耗。

想要摆脱愧疚感带来的无助,只有让内心坐标与现实坐标相吻合,找到找回真实的自己。

兹心以为,人生在世,我们应该而自己而活,而不是成了某一个人的附庸。

接纳真实的自己,把羞耻感的担心转成好好表现的动力,这样才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图片
懂得低头,
让温暖充斥在感情生活中

感情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争吵,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我根本就不爱你,你走!”

“你以为我真的在乎你吗?”

“你说的都对,我走还不行吗?”
看似漠不在乎的感情,却是在用伪装的坚强来逃避彼此的矛盾。

这样的言语,不仅会伤到对方,还会将两个人的关系推向冰点。

在电影《前任3》中,林佳和孟云的分手,让人惋惜。

两个人心中明明惦念着对方,可彼此都要面子,谁都不愿退后一步,到最后两个人渐行渐远,渐渐死心,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有时候学会示弱,会让彼此在争吵中恢复理性,缓和不断升级的矛盾。

生活中,很多争吵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只不过因为情绪的失控,将其无限放大。

若一方放下逞强和戒备,把手伸向对方,说一些温暖的、平和的话,或者用身体语言表达内心的感情,那对方也会缓解内心的愤怒,选择接受你的示弱。

两人的关系,从来不需要争个对错,一味逃避,一味逞强,只会释放对方的怒火。

兹心以为,卸下自己的伪装,学会示弱认怂,反而更能让对方体会到自己内心的感受。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图片
成瘾性行为,
让生命迷失在短暂快乐中

手机时代,我们拥有快乐的方式越来越简单,手指一划,便可以收获无数的段子和视频,不用见面,便可以与朋友网络对战。

然而,获取快乐的成本,是为了让我们有效停止下来,若快乐的成本变低,又有谁能轻易选择放弃。

网上曾有过这么个段子:“电视说熬夜玩手机,伤身体,容易猝死,于是我忍痛割爱,再也没有看过电视。”

这种“鸵鸟心态”,是现在很多成年人的真实写照。

作者指出,“报复性熬夜”,实质是一种成瘾性行为。

为了逃避白天的不如意,于是疯狂在夜间找回那份丢失的快乐。

它确实让人们可以逃离当下,但却也会让人更加恐惧现实,不愿轻易回归正常。

其实,凡是让你上瘾的东西,必定也让你痛苦。

每天熬夜,疯狂游戏,不仅让我们内心感到更加空虚,还会极大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兹心觉得,与其在熬夜上瘾中荒废生命,不如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

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接纳新的习惯时,便可以走出上瘾的困境。

当一个新的生活重新建立,真正的快乐也就容易寻回。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图片
敢于说“不”,在困境中突破自己

几米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掉入井中,最深的绝望时,却低头看到了满满的星光。”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害怕、痛苦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若我们一直纠结这种情绪无法自拔,便会陷入抑郁的深井。

可若我们能看到情绪背后的真实,学会对负面心理说“不”,我们便可以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曾听过一位名叫“火星爷爷”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

他八个月时得了小儿麻痹症,七岁才学会走路,对他而言,人生这条路上,早已沟壑丛生。

可是他却没有悲观,不但成为畅销书作家,还成了TED的演讲者,更成了一位被人尊敬的老师。

他从没有对痛苦妥协过,就像作者在书中讲到的,认识痛苦是真实存在的,才能更好的解决痛苦。

作者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内心有两种方法,即反对计划与行动计划,反对那些心底的错误引导,以及在反对后,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开始行动。

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寻回自己的自尊,当自信从动变为主动时,我们才能重新拥有把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兹心想要说的是,人生正因为有了酸甜苦辣才会变得多姿多彩,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与其纠结,不如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更自信,更乐观,一切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点击上方关注视频号“慈怀书院”

图片

雨果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便是一种成功。”

生活中,也许每个人都当过逃避者,但更多人,都在逃避后,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

解决难题有很多种办法,停在原地挣扎却是最无用的一种。

刘同说:“逃避,就一直是输家。唯有面对,才是要赢的第一步。”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无法敞开心扉时,不妨放下逃避的借口,主动寻求改变。

逃避的根源在于畏惧,而改变的开始便是直面畏惧。

想要把“不敢”变为“勇敢”,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最关键的便是接受现实,调整自我。

心由境转,境由心生。有时候,虽是同一件事情,但当心态变了,那结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成年人对自己最负责的态度,便是不退缩、不逃避。

一路人生,要去期待,要去热爱,要去改变,你的勇气终会让你见到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面。

*解读:琳小柒,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愿用温馨的文字,陪你度过每一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