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知道这两个人,你才算真正理解了中国

 国馆官方 2021-04-12

    今天,我终于读懂了中国人。

    开始文章之前,我想给你看看两部书。

    一部是《尚书》。

    图|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另一部是《史记》。

    图|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乍眼看去,你可能不觉得这两本有多宝贵。

    毕竟现在,我们随便打开手机一搜,就能看到这些。

    但在古代,尤其是在没有纸张之前,你可能不知道要把书籍保留下来有多难。

    最早的时候,想记录书籍,只能用简单符号,以及口口相传。

    后来有了文字,就将其刻在竹简上,再用牛皮或这麻绳把竹简连起来。

    一本古书,从作者写成,到手抄流传,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颠沛流离,充满各种意外、人祸天灾,能保留至今,已是万幸。

    图|典籍里的中国截图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尚书》、《史记》这些典籍,是极其不易的。

    它们所传承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我们总是认为,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理所当然。

    却不曾细想过,这些历史,是如何保存至今的。

    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有人誓死护典籍周全,才有了今天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

    今天,我想给你见讲讲这些记录历史的典籍。

    这些典籍背后的故事,你可能一个都没听过。

    伏生,一个舍命护书的人。

    他护的书,原名叫《书》,后被称为《尚书》。

    今天我们知道的大禹治水、分九州定华夏,便是出自这里。

    他为了保护这《书》,家破人亡,妻死子逝。

    图|倪大红饰演伏生

    他曾为秦朝博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书尽收为国家所有。

    《书》有两部,一部在国家,另一部就在他那。

    《书》是记载虞、夏、商、周的历史文献,传说原本有几千篇,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从浩瀚的书卷中精选出了一百篇,加以排列。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

    项羽一把火,把皇宫里的天下书,焚烧殆尽。

    快60岁的伏生,为躲避战乱,带着一家老小,准备回山东老家。

    在回乡携带的行李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那唯一尚存的竹简书籍:《书》。

    图|倪大红饰演伏生

    回家途中,遭遇抢劫,其子为了护《书》,以命相博,不幸被杀死。

    一路上颠沛流离,又逢天降大雪,很苦很累。

    妻女受冻挨饿,性命堪忧,为了取暖,他要烧掉一车书简。

    他的夫人,发了疯似的抱住书简,誓死抵抗,泪流满脸说到:

    “这一车书,是儿子以命相博,才得以保全。”

    伏生深知这一车书,对夫人来说,就是爱子性命,比她自己性命还重。

    最终,夫人在他怀中病死,永远留在了逃荒路上。

    说来并不是他护书,而是他妻子以命护书。

    难道说,书比人命更重要吗?

    很难从当代人的角度去理解伏生。

    也许从后来的故事中,得知答案。

    伏生回到老家后,也是兵荒马乱。

    为了保护这《书》,只好将其藏在墙壁里,自己外出避乱。

    二十年后,大汉初定,百姓生养休息,伏生这才回到老家。

    他掘开墙壁,发现所藏竹简,仅存28篇(这就是现存的宝贵资料《尚书》)。

    那一刻,他是崩溃的。

    他一生护《书》,妻与子为此,牺牲性命。

    却没想到,《书》却因他,残缺过半。

    唏嘘、惭愧、懊悔……

    这个八十的耄耋老人跪坐地上,倚仗叹息。

    图|倪大红饰演伏生

    情绪平复之后,伏生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

    他把残留的《尚书》,传承了下去。

    他这一讲,就讲到了100岁,讲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舍命护书,用命传书。

    伏生,是为了《书》可以牺牲生命的人。

    有些人用自己的生命,甚至用比自己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来完成文化传承。

    我想,这就是伏生给出的答案——文化传承。

    他不过是想把先人的文化,传承下来,好给后世留下点什么。

    司马迁,一个以命写书的人。

    图| 司马迁历史画像

    他写的书,叫《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创造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信史”。

    不仅是对中国,对全世界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你可能不知道,司马迁曾想过自杀,是因为《史记》,他才活了下来。

    汉武帝晚年,李广之孙李陵,带领几千汉军深入匈奴重地。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汉军已斩杀一万多匈奴。

    但预先约定的主力部队,迟迟未到。

    弹尽援绝之下,李陵只好诈降,以图后路。

    没想到汉武帝不经调查,大怒之下,下旨灭李陵全家。

    司马迁知道李陵为人,更知道大汉要打败匈奴,需要更多的将士为国贡献,

    明知违逆龙颜,他还据理力争,为李陵说情。

    图|王学圻饰演司马迁

    在古代,比是非更重要的是皇帝的看法。

    李陵真的叛变了吗?其实没有。

    只是汉武帝认为他叛变了, 大家都认定李陵叛变了,除了司马迁。

    惹恼汉武帝的司马迁,按律当斩。

    当时有这样的规定,要想免死,或筹集五十万,或接受宫刑。

    司马迁一家,历代都是史官,没权没钱,只能选择后者。

    受刑后的司马迁,变得沉默寡言,低眉顺眼。

    他身受宫刑,被世人所笑。

    生,没有颜面祭拜先人,死,也没资格进入祖坟。

    司马迁,他死过一次。

    图| 司马迁

    还记得上初中时,历史老师介绍司马迁时。

    说他虽承受宫刑,却写成第一史书,让人敬佩。

    我却暗自摇头,堂堂七尺男儿,宁死也不受如此侮辱。

    直到读到司马迁写的《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毫无疑问,他选择了前者。

    死亡是一种解脱,而活着才是一种勇气。

    在狱中,他几次想到自杀,是父亲司马谈的临终嘱咐让他活了下来:

    我们司马家,世世代代都是史官,绝不可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你一定要完成编纂历史的宏愿。

    在他心中,《史记》重于自己的生命,是他唯一的选择。

    因为《史记》,他忍辱负重,又活了过来。

    从此,他对皇帝恭顺有加,对达官贵人敬而远之,不陷入是非之地,不牵进政争旋涡。

    图|王学圻饰演司马迁

    他一直记得父亲对他说的一句话:史官终究离去,青史千年永存。

    他始终敬畏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

    书中的很多内容,他都是仗义而言,并非只为迎合汉武帝。

    对于司马迁来说,《史记》就是他的命。

    他这一写,就写了整整13年。

    因为愧对祖先,13年间,他再也没有去父母的墓前拜祭过。

    完成《史记》后,第二年他就消失了,没人知道他的足迹。

    有人说他病死了,也有人说他自杀了。

    在世时,他最担心的便是《史记》被汉武帝一怒之下焚毁,

    所以他让女儿司马英抄了一份,将其藏好。

    司马迁死后,司马英不忘父亲嘱咐,为传承史书,让儿子杨恽学习《史记》。

    杨恽聪慧,把全书背了下来。

    从此,《史记》才得以传承。

    一部史书,三代人的努力。

    不少人抨击现在的中国人没有宗教,失去了信仰。

    其实不然,伏生“以命护书”、司马迁“舍命写书”,只为了传承。

    他们牺牲一切,所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就是我们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寄托。

    置身在这些典籍中,就像宗教一样,每个人在历史文化中都能得到永生。

    敬惜文字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记得小时候,奶奶会把有字的东西捡回家。

    我说:您又不知道是什么,捡它干嘛。

    奶奶说:有字啊。

    其实,奶奶不识字,但是她明白文字里所传承的力量,那是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

    以前看过余秋雨的一本书,说他小时候在农村,即便是目不识丁的村妇。

    只要看到地上有报纸,哪怕是一截断掉的报纸。

    都会视若珍宝地捡起来抚平,因为报纸上有字。

    如果全社会都珍视历史,重视自己的文化。

    这些年盛行的崇洋媚外之风,就不会有生存的空间,我们的复兴也指日可待。

    战争狂魔希特勒说过: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它所承载的语言。

    世界上曾出现过很多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存活至今?

    原因无他,在于先人流传下来的汉字里,所传承的中华文化,早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血液里。

    比如,自疫情以来,很多人总是说“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其实这些保护中国的人,不仅仅只有现在。

    还有《尚书》里的尧舜禹,《史记》里的霍去病、卫青……

    他们这些人,为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为了国家民族。

    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在于典籍里记载的,这些为国家牺牲的人。

    他们的精神,早已传承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他们誓死留下的文字,因他们而继续存在着。

    文化传承是什么?

    是对华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对先贤祖辈的敬畏。

    历史文化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地交给后人。

    参考资料: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

    文章由国馆原创,转载请注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