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新县:喜看漫山红遍

 Martin2016 2021-04-12

【红色地名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汪俊杰

河南新县,位于大别山深处。这片土地上,红色杜鹃多,红色故事多。

1947年以前,新县叫经扶县。地处河南省最南端、大别山腹地、豫鄂两省接合部,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

1947年8月28日,刘邓大军攻克经扶县城。9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光山县南向店附近的西杨岗接见了经扶游击队的负责人刘名榜等人。刘伯承看着大家面黄肌瘦的脸色,亲切地说:“你们能坚持到现在,是多么不容易啊!”

河南新县:喜看漫山红遍

经扶县首次人民代表大会旧址——王氏祠堂

邓小平握着刘名榜的手说:“老刘啊,你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刘名榜把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情况向刘邓作了汇报。

“对,我们离了党的领导,活不成!离开了人民,离开了枪杆子,更活不成!”邓小平说:“现在,我们要重建根据地,同样要靠群众的支持,靠枪杆子。”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火种不灭,靠的是什么?除了大别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更有共产党人不屈的斗争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

1947年12月30日,经扶县首次人民代表大会在陈店王湾召开。根据刘伯承司令员提议,邓小平政委签发,大会将经扶县改名为新县。“一是人民获得了解放,开始了新的生活;二是以新集镇为县治所。”

一个“新”字,代表着大别山人民的新生活,更意味着革命老区干部担当的历史新使命和革命老区踏上发展的新征程。

1976年9月,经扶县首次人民代表大会旧址被公布为新县重点革命文物纪念地。

河南新县:喜看漫山红遍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县老照片

大别山是一座丰碑。鼎盛时,以经扶县为首府,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口达350万,主力红军4.5万余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4月的大别山,映山红遍。大别山如同笼罩在一张红色大幕下,绵延八百里。红色,铺满了目力所及的整个大别深山。

90年前战旗红。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此诞生;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后,1932年11月,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后,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在这里重建……

为了人民过上好日子,新县有5.5万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魂,岭岭书丰碑。”新县可谓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壮烈的革命斗争,留下了365处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地、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别山的红色,是由根据地的底色渲染的,是革命先烈们的鲜血、信念和意志染成绘就的,是人民群众的红心映衬的。一个个红色印记,标注着大别山的峥嵘岁月,也诠释着“28年红旗不倒、火种不灭”背后的信仰伟力。

河南新县:喜看漫山红遍

新县县城新貌

90年过去,“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百里绿色画廊、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露营公园,一个个生态旅游项目落地,成为新县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近年来,新县坚持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绿色崛起、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

今天,新县这片红色热土整装再出发,开启幸福新生活:挖掘红色遗址遗迹365处,打造旅游精品工程40多个,古老乡村、红色经典、绿色生态交相辉映,共绘小康图景。

“大别山是一座绿色之山、生态之山,她更是一座铮铮铁骨构筑的红色之山,要把她变成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信阳市副市长、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

(图片均由新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11日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