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古玩界见识少与多各自的烦恼

 aoshima 2021-04-12

偶尔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幅图片,思之有趣。图片解说词说《后汉书》有则小故事,因为辽东的猪全是黑的,有个老爷爷偶得一白脑袋的小猪崽视为宝贝决意送到京城去。可走到河东地区发现白猪花猪满地跑,根本就不稀罕,于是沮丧地回家了。并说,见识这东西并不见得好,有见识了,看什么都不稀罕,也就快乐不起来了。

的确,见识这东西真的是给人间带来的效果是很复杂的,喜怒哀乐什么都有,看看古玩行的众生相就知道了。古玩、古代艺术品因为是过去的东西,不是现代的,又因为牵涉到的学科知识五花八门,例如材料、工艺、美学等等,如果实物见得少、知识面不够宽泛,“见识”就肯定少,“见识”少看东西的真伪和优劣的判断能力就低下,这是明摆着的事。 

那么,“见识”少的会怎样呢?收藏者的“见识”少常犯的错误就是“看走眼”,明明是对的、好的、是个“漏”,没看出来,日后明白了,想起来了就会后悔。而文博界的职业“专家”们“见识”少的,有意或无意的“胡说八道”成分就多,相信大家都遇到过。 

那么,“见识”多就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收藏者的“见识”多常犯的错误是因为看东西有把握了,遇到“漏”就要“捡”,结果钱花光了,也着急上火。更有损失惨重的,大约十年前左右朋友介绍了他的一位做旧货生意发达了的老板朋友,去看他从香港拍回来的几件乾隆青花瓶,东西是对的,但算不上什么精品,每件一千多万拍回来的,这位老板“见识”多,踌躇满志。可是自打那以后,古玩市场一年不如一年直到今天,据说由于当时过于自信,把本钱全都赌在了香港拍品上了,现如今别说一千万就算是几十万都难找到买主了。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是“有见识反被见识误”了!此类情况可不是个别现象。

市场永远是在变化的,投资永远是有风险的,关键在于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健康心态,“见识”少该 “交学费”,可“见识”多但没有把握好市场也有可能要“交学费”。有兴趣的话给自己的“见识”做个小测验,本文中后4张图片的“猪”什么时代的?什么材质的?

(所有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交流探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