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镀膜宝石之谜大家说

 aoshima 2021-04-12


留言(1)

在乾隆时代,有在宋代建盏上烧电光水(好象是这个名称)的,就是那种通体七彩色,这已经被当下的出土物证实了,我觉得这样的工艺和老宝石上镀膜是一样的。应该是一种釉水,在窑中高温烧制,就象烧瓷器那样,烧成后五颜六色的宝石就出现了。但是这样一来,釉水与宝石的结合力远远小于与瓷胎的结合力,比较容易脱落。

笔者觉得这个留言很有启发性,的确,这些年来出土的建盏中有的表面是有呈现不同彩色的叫做“电光水”的金属质感的釉层,至于是宋代就有此工艺还是清代二次覆烧的笔者没有做过考证。笼统地讲在物体表面做覆层处理叫做“表面处理”,早在商周时期的表面处理就是在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镀金。像建盏那样的疑似金属质釉层的镀膜,用的是什么材料,最早始于何时,以及宝石镀膜是否与此有关联性,望有识之士留言为大家解惑。

建盏表面金属质感的膜层,和宝石镀膜在工艺和材质上有没有什么联系?

留言(2)

宝石覆膜至少清代就有此技术,2009年我收藏到不少清代做朝珠用的珠子(原装出土的约100公斤),颜色有十多种,有切割面的,也有没有的,“珍珠”外面复膜,砸开观察,疑似砗磲。令人费解的是,土块儿里有汉代西域楼兰的琉璃,窑变釉青瓷,南阳彩色玉等。

另外,古装戏剧演员头上戴的“盔头”的珠子是空心玻璃球,外面覆膜叫做“鱼鳞粉”,就是把鱼鳞加工成极细的粉末,用什么拌匀,珠子一涮就沾上去了。而且不容易掉。是不是这回事儿就不清楚了。

这是一位资深的大收藏家的留言,很有启发性。他说的疑似砗磲外面覆膜的“珍珠”,也曾引起笔者兴趣,西安的宋杰先生专门做切割观察,从剖面的纹理、密度等因素分析,应该是就是砗磲经过机械加工并覆膜的,覆膜的颜色就是具有珍珠质感或金属质感。从这种贝珠朝珠的老化程度看,的确是清代的,所以镀膜也应该是清代镀的,至于是什么工艺什么材质,至今尚未有任何信息,以及宝石镀膜是否与此有关联性,望有识之士留言为大家解惑。

至于古装戏剧演员“盔头”上的空心玻璃球珠外面覆膜的“鱼鳞粉”,应该是涂上去的,和“镀膜”的工艺性质不同。


疑似砗磲珠子上有镀膜的贝珠,珠子看起来很干净漂亮,微观下老化程度很严重。

留言(3)

确实有镀膜的,就是那种所渭的多彩的都是,我就有。都是那种无色的刚玉通过镀膜后变成多彩的。但是其工艺是怎样的不清楚。这样的镀膜保存不当经长久的,磨闯宝石的楞位处即会损掉,在损掉的地方用锋利的刀锋去刮削镀层也很难刮动。

是这样的。

留言(4)

在清代天然大宝石是存在的,有很多被镶在皇家器物上,并且历史都有记载,现代镀膜宝石只是古玩商人为了追求销路,更有卖相在白宝石的基础上电镀了一层彩色膜,但也就是这样更造成了普通民众的恐慌。

北京瀛芳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走访调查,有店主直言是他们将清代的无色宝石制品因为无色不好卖而去镀膜加工的,进一步细节店家保密不说,因此真实性如何不好判断。望知情者或有识之士留言为大家解惑。

留言(5)

如果说那些宝石是假的,那造假的工厂在那里?如果是镀膜的,那个工厂又在那里?这么用这种方法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只要那些人告诉我们他们说是人造、镀膜、造假的人,他们是在那里看见的,如果没有见过,他们就是骗子!

谢谢这位的留言!的确,无据打假是不可取的。谁说是造假的话就请谁拿出证据来,你拿不出证据来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是“我猜测”的。不过,人工合成宝石确有其实,这是个行业,人工合成刚玉工厂生产的,但问题是,人工刚玉工厂能做到的合成宝石(刚玉)可以做到多大体积、何种色度,希望有这方面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有识之士留言为大家解惑。因为明白了人工合成技术极限的话,超过了该技术极限的就应该是天然的。

留言(6)

我见过直径30厘米,六字真言大宝石,相当漂亮,决非造假。还有六,七斤重祖母绿白菜。

这位读者发来了他说的直径30公分、刻有六字真言的切割面宝石,以及6-7斤重的祖母绿白菜,请大家参考。这些宝石制品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请不要轻率地否定。你要是能拿出证据来说明人工合成完全做得到,就可以怀疑是现代人造假的(但是仍然不能断定),如果人工根本就不可能合成,那你说是不是有天然宝石的可能性呢? 

巨大的直径30公分的切割面宝石,原料体积重量应当再加上30-50%吧?人工合成是否有可能?有的话成本多少?有知情者可否答疑解惑?

这是一件镀膜宝石笔筒。如果有人说这是现代人工合成的,那么请想一想,人工合成一块刚玉,掏膛加工成笔筒,表面还要做凸雕,所有的成本算一下该多少?现代人已经没有用笔筒的习惯和必要了,花费如此成本做出个笔筒来有市场吗?能赚到钱吗?不赚钱的生意谁会干?因此,从逻辑上推理,这不该是现代人所为,应该是清代的。于是,清代镀膜的逻辑就成立了。下面的问题就是:清代的镀膜工艺是怎样的?对笔者的看法欢迎反对和赞成的任何意见,但是,请注意说话要有证据或客观的逻辑推理,希望你的质疑或答疑能给大家起到答疑解惑的积极作用。

祖母绿白菜,重量达3.78Kg,这么大的祖母绿是不是颠覆了天下宝石专家们的观念。那么,它是天然的?合成的?先提示一点,这不是玻璃。如果你有看法欢迎留言,但是,一定要说话有据,为大家答疑解惑。

留言(7)

这块没有镀膜,不像是现代的东西,用放大镜看表面有纹理凹坑有方向性,里面有包裹体。密度大概在2.68左右。琢磨不透。

这位读者的留言,如果密度2.65那就和宝石没有关系了,就应该是玻璃类,如果玻璃陨石的话价值是很高的。这需要根据微量成分以及其他细节的数据来验证了。

无镀膜、直径20公分、密度2.65,不是宝石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到底是什么?是否清代的?请不要轻易否定或肯定,请有识之士凭依据来质疑或答疑。

留言(8)

人造宝石的制造温度需要2000度以上才能制成,所以有的清代宝石雕件在几公斤的,人造就很困难了。最近还发现有清代的宝石的原石,所以可以证明清代有这样大的天然宝石存在。

的确,人工合成宝石的历史很短,即便是现代,可以合成的体积重量是有限的,而那些体积重量颠覆了人们认知宝石制品到底是哪里来的?并且,现在发现了不少大体积大重量的宝石原石,它们应该是天然的。如果你要坚持说是合成的,就应该拿出证据来。希望有这方面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有识之士留言为大家解惑。

据说这些是各种天然宝石原石,笔者没有见过实物,是真还是假,请有识之士答疑解惑。但是,回答或质疑务必有理有据。

留言(9)

镀膜的宝石用剪刀一划就是一个印,而天然宝石,剪刀上去打滑划不动。我见过很多白色尖晶石蓝色尖晶石密度3.7左右。密度对硬度对就是无色蓝宝石,也很多。

这是一位资深藏家的留言,并发来了图片请大家参考。

(镀膜宝石镯子以及划伤的镀膜)

留言(10)

※ 造假的吧,现代玻璃货,切割就是现代的。

※ 化学实验,看看结果就知道了。

※ 其实也不用到处是狼,宝石的成份和所谓人造宝石的成份是不一样的。

这是3位读者的留言。第一位认为是造假的现代玻璃货,藏家们还不至于把玻璃当做宝石来玩,密度、质感都不是一回事。第二位说得对,当密度无法称量时,只要知道化学成分了就可以判断是什么。第三位说的也很好,“宝石的成份和所谓人造宝石的成份是不一样的”。

留言(11)

广泉老师:清中期雕刻的翡翠、玉石、红蓝宝石等都有一个共同的工痕特征,每一个面的边缘都有暗棱(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相交的两个面即棱上嵌入阴刻线(肉眼隐约可見),这个特征遍及各种大小不同的物件。仅供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