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篇网络文章介绍了一块翡翠原石,如下: 如果不作任何说明的话,这块翡翠原石孤单的绿色带一定会被不少人认为是注胶染色的。为什么呢?估计很多人都会感觉太不自然了,会认为是注入进去的。但事实上,据该文章介绍,这是一块拍出380万欧元(约折合2,964万人民币)的新山料翡翠,请看下图。 这块新山料翡翠原石的剖面把翡翠色根的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了我们,由此我们得到若干启示: (1)有助于理解翡翠色根形成的原理。 (2)对理解天然翡翠与染色翡翠的区别提供了难得的物证。 下面,就这两点做简单的说明。 (1)从这条显得很不自然的绿色色带来理解翡翠色根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具有教科书式的意义。因为无论在新山料翡翠亦或是老坑翡翠上,这类色根看起来就像是注入后扩散的“墨迹”般的效果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很容易被人想象为染色的“罪证”。 关于翡翠的色根问题,中科院王春云博士认为:翡翠的成色原理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为的,基本“套路”都是一样的——都是致色物沿着翡翠的微裂隙渗入的结构内部的,因此两者的色根在形态上多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1-1)天然翡翠的色根 天然翡翠的前期它是无色的钠铝辉石基质,呈无色状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的色根是富含天然的铬铁锰钒等金属离子的成矿液体在翡翠形成的后期漫长的地质时间里缓慢地渗入到构造裂隙中去的,并且在地层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填充、结晶后形成为钠铝辉石晶体,构成了色根(或叫色脉、色带),再其后构造裂隙被充填弥合了,与早期的无色基质成为了浑然的一体了,两者一起构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带有各种颜色的翡翠块体。请注意:天然翡翠的色不是颜料的颜色,而是翡翠晶体内各种不同的金属离子的光折射效应形成的颜色,因此它是很稳定的,一般的温度或酸碱度不能对它造成伤害。不少藏家做过的火烧油炸以及酸碱浸泡等破坏性实验已经证明了。 (1-2)BC货的颜色 人为造假的翡翠,早期是对劣质翡翠进行强酸腐蚀出无数微细裂隙来,然后再注入添加了颜料的合成树脂等填充修补裂隙;后来发展到对无色的巴山玉用无机颜料进行“美容”。不论什么办法,它的本质都是用颜料染色,而不论用什么颜料,这些颜料都不可能成为翡翠的晶体,它们的存在不是呈清晰的色带状,而是呈不自然的网状或弥漫状态的,这种观察区别需要一定的观察能力。 (2)上面插图中显得不协调的绿色带是质地不通透翡翠的常见现象,在通透性好的高冰种翡翠里就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天然翡翠的色根是过渡金属离子沿着翡翠微裂隙渗入并替换晶格中的钠铝离子而形成的,既然不是原生的是从外部渗入的,所以色根就不可能是全面均匀的分布,必然呈现裂隙的条带状或局部团块状。不同的是,种地不好的翡翠,例如糯种以下的通透性很差,色根无法被光线折射扩散,被困住了,下面看几个实物例证吧。 上图是故宫收藏的两件翡翠,成为人们所认知的天然翡翠的代表。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件翡翠的种水级别都是糯种以下的,通透性低,色根的绿色不能形成充分的折射相应,色被困住了。 这件老坑翡翠“亦复如是”,因为种地不好“龙水被困”,不可能形成满色效果的。 下面再看几件天然翡翠手镯的色根状态: 这3件扁条手镯介于糯种和冰糯中之间,它们的色根就是因为种不通透,因此受困,色根的浓淡相宜、边界清晰,因此具有明显的天然翡翠特征。 这两件新山料瓷糯种的“一滴血”和“一块绿”都是因为种水严重不通透被困住,毫无折射扩散的可能。 那么,老坑翡翠的满色是怎么回事的?中科院王春云博士说,老坑翡翠的满色是个视觉假象,其实老坑翡翠的色根体积也是很小的,不同的是老坑翡翠的种和地(通常在冰种以上)的通光性好,即组成翡翠的钠铝辉石晶体集合体比较通透,对于色根颜色的光学映照和传播流畅,色根通过色根周围多个微细的、透明的晶体的透射、折射和反射形成极好的“万花筒效应”,在人们的眼睛看起来就是满色的了。 千百年来,古代文人所描述的“蓝天碧水”、“青山绿水”、“碧波千顷绿意滔天”,这些辞藻所形容的“绿水”,你能认为都是染色的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领会了这些“绿水的绿”,其实是水中不到水体体积1%的“水草的绿”,在纯净、清澈、透明、无色的水体中通过光学折射、透射和反射而来的。同样的道理,同样的感悟,我们也该明白,老坑翡翠的绿的形成,是一样的科学原理! 看起来碧绿的水体,可是水并不是绿的。高冰种以上老坑翡翠的满色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其实并不是满满的都是色,而是少量的色根映射的效果,也就是“龙水不被困”,通光无障碍,光线折射效果无限地放大了色根(龙水自由自在)而形成了满色的效果而已。 如果真的遍布色根的话颜色就显得很深很浓,反而没了视觉美感,反倒成了低档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