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殿堂 | 聊聊古玩鉴识的思维方式

 aoshima 2021-04-12

人世间,对任何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人多嘴杂各持己见“千人千面”。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或物只要两个人以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有时候还可能看法严重对立,甚至会有人愣把黑看成白把白看成黑,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事情也不少见。

古玩,是过去的东西或久远历史的遗存,既然是过去了的东西就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缺少信息更加难以看懂难以理解。所以,看古玩比看其他的东西人们看法的分歧更为严重,面对一件古玩十个“专家”说出十个花样也不是没有的事。那么,这种“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分歧是怎么产生的值得琢磨,看两个实际发生过故事作为例子吧。

某省会城市曾经搞活动,一件嘉靖五彩鱼藻纹罐被北京来的权威级专家判断为仿品。理由是和国博的那件不一样,尤其是鱼的画法不一样。请看下图:

那么,专家引以为证的国博的那一件是什么样的?如下图:

两件是不一样。那么专家说的可信吗?藏家当然不信,可藏家该如何反驳呢?这需要讲理,什么是讲理?讲理就是有证据有道理。什么是证据和道理?证据就是事实,道理就是符合逻辑,俗话就是讲得通。

先看看专家的证据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站得住脚。嘉靖年号用了45年,作为大量生产瓷器的明朝45年间制作的五彩鱼藻纹罐难道就只做了国博的这一种?胎土、釉料、造形、大小、纹饰、用彩等等45年间都坚持不变,这可能吗?所以,这个证据与事实不符,证据站不住脚判断还能令人信服吗?凡是和国博的那件有差异的全都是仿品,这种道理讲得通吗?符合逻辑吗?事实是,嘉靖五彩鱼藻纹罐在嘉靖时期是个受欢迎的纹饰,产量相当大,现今的存世量不是少数。下面任意列举几件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主纹饰布局和风格大体相同,但是细节和施彩各有千秋。

无论是谁,凭这样的论据做出的论断能让人信服吗?看热闹的会觉得这功夫了得,会看门道的只能“呵呵”了。可是,如此显而易见的低级思维错误在文博界古玩行却大量的存在。再看一位颇有话语权的人士自信满满的对下面这件乾隆青花八宝纹抱月瓶判断是仿品,他的证据是抱月瓶颈部的纹饰和他们认为是真品的略有差异。

清三代官窑的确在“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比宋元明代严谨许多,无论是造形还是纹饰的“统一性和标准性”上管控得很严格。但事实上,清三代官窑在某些种类的产品的主纹饰上的确高度统一,但在辅助纹饰或细节上制作者是有一定“裁量权”的,即略有变化,绝不是铁板一块。并且,有的品种生产的历史跨度很大,主管官员、具体的工匠不可能不发生人员更替,所以统一是相对的有变化是绝对的。以支微末节的不同做出否定判断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实践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不一定是文博界的专家,即便是普通藏家或爱好者中持这种态度和观点的人也不是少数。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受利益影响故意指鹿为马,很多人他是认真的,他真就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利己主义的心理影响(自己的是对的,他人的就是不对的),这种现象现实中很多。

那么,这种思维方式是怎样产生的呢?举北京为例,旧时候开铺子收学徒很少招收本地人,一般都收北京近处河北山东等地穷困人家的孩子为徒,道理很简单,成本低并且不易流失。如此一代又一代的伙计熬成师傅,师傅再带徒弟,文化水平都不高,古玩行也是如此。古玩行的师傅教徒弟,拿出一件古玩来,讲不出更多的道理来,只是告诉徒弟记住哪些特征,徒弟就死记硬背记住了——师傅说过的记住了,没说过的就不知道了。见过的就对了,没见过的就是错的了——思维定势就这么形成了。

人,必须要有知识和智慧,这是两个层次。人的知识是哪里来的?知识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的直接知识,再一种是听别人教授和通过阅读获得的间接知识。然而,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一个人穷尽一生全都靠自己实践获得直接知识的效率太低,太有限,所以要向老师学,要读书,这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但是,仅仅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智慧,即便是学富五车而不能融会贯通那就是书呆子。死记硬背师傅教授的要点仅仅是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而已,不能把积累的知识通过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思维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实践就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智慧就是平庸就是无悟性。

在让众生开悟获得般若智慧的佛经《金刚经》里佛教诲众生“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意思是说佛法可不是只有写在佛经上的才算是佛法,佛法的修习不局限于在念佛堂里读佛经,生活中处处有道理和智慧,道理和智慧就是佛法,佛法无处不在,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人世间的道理和智慧也是修习佛法。推而演之,所有的知识和智慧都适用于古玩的鉴识,仅仅局限于师傅的教授和书本上读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金刚经》里还说“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还有,“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这里的“法”,就是道理,道理怎么能一成不变?推而演之,对于古玩的鉴赏要用无处不在的道理融会贯通地去看待,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知识太狭隘了,行不通的。

(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