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锡纯:五脏为病皆可生痰,治法各不同

 柳家李红 2021-04-12

痰是一种因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成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一种致病因素。

痰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黏稠,留伏遏阻,致病广泛,变化多端,且易合他邪为患。

津沽名医张锡纯为中西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对于五脏与痰的关系以及如何治疗五脏之痰辨证精道,用药准确大胆,重视肺、脾、肾三脏,治法多变,疗效显著。

今天,小师妹将其治疗五脏痰邪的证治特色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痰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为病皆可生痰,而水液代谢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故痰饮的生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古代医家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五脏之间不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其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如心肾不调可积水成饮而酿痰;

或因肝气抑郁,木乘脾土,肝郁脾虚运化失常而生痰,

或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而炼液成痰;

或因心肺阳虚而致脾胃宣通不力而致痰。

1.肺与痰

肺与痰的关系极为密切,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痰证》称“肺为贮痰之器”。

肺居上焦,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为宗气出入之所,又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调节水液代谢,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是保证“水津四布”的重要环节,故又有“肺主行水”之说。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若肺气虚损或肺受邪侵,则可致肺不布津,津聚为痰;

若肺阴不足,阴虚火旺,则虚火灼津成痰;

或外感六淫化火,煎熬津液成痰。

张锡纯在书中亦写道:“肺病之因,有内伤外感之殊。然无论内伤外感,大抵皆有发热之证,而后酿成肺病。”

2脾与痰

古代医家认为痰饮皆因湿土为害,并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正常运转有赖于脾胃气机的升降,若脾失健运,脾胃升降失司,或木乘脾土,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则痰饮内生;

或因病久而脾胃虚弱,失其健运,水湿停留而化痰。

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医宗必读·痰饮》中云:“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

张锡纯在书中提到脾胃生痰的机制为:“胃中所纳水谷,实借其阳气宣通之力,以运化精微而生气血,传送渣滓而为二便。清升浊降,痰饮何由而生?

惟心肺阳虚,不能如离照当空,脾胃即不能借其宣通之力,以运化传送,于是饮食停滞胃口,若大雨之后,阴雾连旬,遍地污淖,不能干渗,则痰饮生矣。”

3肾与痰

痰邪与肾的关系最早可见于《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清代医家叶天士言:“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

张锡纯对于治痰之法有其独到见解,认为“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在肾”,并在前人基础之上加以发挥,认为导致痰邪致病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为肾乃封藏之本,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之气化功能有赖于肾气盛衰,若肾气不固则可导致肾气下注膀胱,而不能盛受胃中水饮而生痰。

是冲脉之血海下连足少阴肾经,上接足阳明胃经,与胃肾两脏关系密切,若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上扰而致胃气上逆,使水饮运化不利,此又乃痰之由来也。

4心与痰

心为阳脏,位居上焦,五行属火;肾为阴脏,位居下焦,五行属水。

心火在上宜降,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

肾水在下宜升,须上济于心滋助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方能阴阳和谐。

而心肾不调可积水成饮,聚饮而酿成痰。

张锡纯在书中提到,心生痰盖因“心因思虑过度生热,必暗吸肾之真阴以自救,则肾易亏耗,是由心病而及肾也。

于是心肾交病,思虑愈多,热炽液凝,痰涎壅滞矣”。

5肝与痰

肝藏血,主疏泄,有疏通、舒畅、条达之意。肝气不舒,疏泄无权,均可生痰;或因七情不遂而伤肝致肝气郁而化火,亦可灼津为痰。

《灵枢·刺节真邪论》曰:“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提出了喜怒不时与痰饮内生的关系。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叙论》中明确提出了“七情泊乱,脏气不行,郁而生涎”的观点,说明肝失条达,木乘脾土,肝郁脾虚,运化失常,则聚湿生痰。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风木太过,来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风热诸病”;

说明肝旺克脾,可致脾不运化,积滞生痰。

脏腑辨证

1补肺化痰

张锡纯治疗肺痰之病载方良多,尤善治肺虚之证。

肺阳虚者拟理饮汤,治心肺阳虚之痰饮。

方中取桂枝宣通之力,取干姜辛热温行之性,二药合用共助心肺之阳并宣通脾胃,

佐以白术、茯苓、甘草理脾胃之湿,

方中白芍还可起到防热药之上僭、制虚火之浮游、滋肝胆之阴、利小便等功效。

肺阴虚者方用参麦汤,治疗肺气虚而致咳嗽劳喘者。

方中人参为补肺之主药,配合苏子降气虚之逆,人参与苏子合用可益气消痰,同时佐以麦冬制人参之热。

张锡纯在治疗肺病之时,多将祛邪与扶正药物并用,如益气清热者以黄芪、石膏并用,益气宣发者以黄芪、牛蒡子并用,益气散火者以黄芪、黄芩并用。

2敛肾降冲

张锡纯认为,肾之气化不利是痰涎产生的根本原因,故拟理痰汤。

该方以半夏降冲胃之逆,是为君药;

而重用芡实,取其收敛肾气与冲气之意,以助封藏之力;

茯苓淡渗、白芍滋阴,共奏清利小便之功;

芝麻、柏子仁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

全方诸药补泻兼施,润燥通用,标本兼治,既可化痰之标,又可治痰之本。

3健脾化痰

张锡纯拟健脾化痰丸治疗因脾胃虚弱而酿湿生痰者。

方中仅白术、鸡内金两味药物。

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以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

但其久用将有壅滞之弊,故佐以鸡内金,其味酸而性微温,善化瘀积。

脾为通彻玲珑之体,若有瘀积阻于中焦,则气机失常,气化不能升降而致胀满之症。

鸡内金与白术等分并用,可消化瘀积、健补脾胃,使补益与宣通并用。

4宁心安神

张锡纯治疗心肾功能失调所致的虚实夹杂之心痰,方用龙蚝理痰汤,即理痰汤去芡实,加用龙骨、牡蛎、赭石和朴硝而成。

方中龙骨、牡蛎为主药,二药配伍可宁心固肾、安神清热,水火既济则痰涎自化。

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龙骨》中言:“痰水也,随火而上升,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

且龙骨具镇降之力,可镇敛冲气,引痰下行。

5平肝降逆

张锡纯在治疗肝火挟痰于脑而致神经错乱之症时,常用生赭石、灵磁石等矿物药,以取其镇逆气、降痰涎之功效

并称赭石“乃如此良药,今人罕用,间有用者,不过二三钱,药不胜病,用与不用同也……且赭石所以能镇逆气,能下有形瘀滞者,以其饶有重坠之力,于气分实分毫无损”。

其在治肝痰之时善用白芍,盖白芍味苦微酸,滋阴养血,防其逆而上冲,还“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使小便利而痰饮自消。

张锡纯为津门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为中西汇通之大家,

在治疗痰证方面充分发扬了中医学的辨证思维优势,依据五脏生痰之病因、病机、病位,辨证施治,注重调畅气机,平冲降逆,辨表里虚实,开痰补虚,治法多变且实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中除记载诸多治痰内服良方外,还总结了治痰的外治之法,如点天突穴法治疗痰厥、捏结喉法促进痰液排出等。

看完今天的文章,您对“痰”证的辨证分析,是否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呢?

欢迎您在文末留言处留言,与大家一同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