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岁月一榆木岭的城墙 ​作者/北山虎

 雄风847 2021-04-12

公众号第52期


图片

榆木岭的城墙(散文)

                     原创/北山虎

        榆木岭的城墙我是熟悉的,因为下乡时,我在那里曾经代过三年课。那里的学校有我遗落了的三年芳华。

        榆木岭学校是当时小学下放大队来办时的一个典型。学校是原来的一座古庙,当时南面的教室就是正殿(凡是学校历史比较长的学校,在迁西,大多教室的前身都是庙)。而学校的老师宿舍 、初中教室、操场,就像一个非常强势的楔子,生硬地从东城墙楔了进去,让一个学校逐渐规范起来。钻出城墙的操场和厕所的开疆僻壤,我正赶上。城墙的豁口,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劳作中逐渐豁然开朗了,并且成功地让出界的篮球从口外溜进关内,成为一种真正的跨界。而那规范了的厕所,让当时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唯一的正式老师,免去了难堪和羞涩。原来的厕所就是用旧城砖垒起来的,几乎比干打垒强不了多少的。个子正常的如厕者,如果不把头低下,对方的隐私会一览无余的。

       榆木岭城池轮廓,不方不正,且无南城北城和南北城关。南北各是对应的长城的烽火台(敌楼),只有鸟儿穿梭,人马是断断不能往来的,城关建也无用。只是东西城墙随山势拔地而起,呈狭长的树叶状,把榆木岭这个古老的村落严实实地围了起来。我倒是欣赏榆木岭城墙设计者的天才,他让榆木岭城墙成了依山而建的、城池轮廓没有一个直角的、随着山脊自然起伏的不规则的、最具特点的城池,并成为中国长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老是琢磨当时的城池内住的都是是戍边的军人和家属,就像现在的军队大院似的。因为城内当地的社员,姓邢、叶、梁者居多,而我们县,我原来的接触率几乎为零,大概都是外籍戍边者的后裔吧。至于城关,我到了那里,东西城关已经荡然无存了。

        城关没有了,但古长城原创的味道极浓。大白天进入烽火台,成群的蝙蝠会铺天盖地地从瞭望孔涌出,颇为壮观。河北省的长城,多与戚继光有关。而榆木岭长城则是明代抗击外敌的最前沿。迁西县在我小时,皮影盛行,而有一齣皮影,是反映于谦与瓦刺的敌寇也先(也,读作nie二声吧,因为迁西人当时读不出二声)较量的故事,只是影卷的名字忘了。那个也先常来骚扰的目标就是榆木岭。

        那时没有地方志意识,没有相机,更没有手机,但是记忆却是异常清晰的。杏花开放时,看北坡满山的杏花,如雾如霞,有一种令人窒息的美。风儿由山顶的烽火台溜了出来,把一个校园熏染的尽是杏花的香气。落花时节,落英漫天,花瓣遍地,这是我记忆最难舍弃的壮观了。

        夜里独坐,看长城垛口,独衔冷月,我想当时戍边卫国的志士,也一定会有乡愁的。孟姜女与万杞良的故事,也许是月下最容易光临乡愁的常客了。

        榆木岭的四季,都有一幅最为传神的长卷。而秋之万木黄红相间的层次感颇强的斑斓,冬之艳阳下白雪皑皑的红装素裹,都是摄影师魂醉神迷的焦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先生能够走出审视的藩篱,着实聪慧。而我等凡夫俗子,只能是事后追悔莫及的匆匆过客了。

       榆木岭由大地深入,至腹地城内,至纵深的窑岭沟,只是一条狭长的沟而已。一条沟底的河 ,季节性地流着,让我一直在想,甚至至今搞不明白,当时的这条季节河 ,在汛期是如何自如地穿过封闭的城池,而让外敌没有空子可钻的?沟的两侧随山势建立了院落。为什么称之为榆木岭,让人费解。

        属于城内的地方,人口比较集中,而出了城,西侧人口还倒稠密些,而离城越远,院落就越稀疏了。我的一个学生,家在榆木岭南沟山沟的最深处,小小的孩子由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很是不易。有一次他课堂调皮,影响了课堂秩序,我给他算了里程账,竟近三万里,已经超过工农红军长征的里程了。去他家做了一次家访,临到他家 ,竟找不到路口了。看两山对峙,东山悬崖陡峭,直接云天,长城敌楼在危岩昂扬耸立,倒也羡慕这世外桃源的去处。继续前行,一道溪水,汩汩地流淌出来。原来两山呈两手揣袖状 ,走进袖口,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孩子上学着实不易呀!

        至于城东的窑岭沟,是否是当年烧长城砖的窑址所在,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长城砖都是随地烧制的,却是事实。喜峰口的“左二”砖窑的出土 ,就是一个佐证。那么窑岭沟一个让我始终不能解惑的长城砖烧制的遗址 ,也许会随着岁月的流淌而被证实 ,而一鸣天下的。

        既然榆木岭学校是一个楔进明城墙的楔子,那么学生也就有关内关外之别了。同是一个生产队的学生,当时的布票、棉花票的标准都是不同的。关外的学生比关内的要多。很让我难以释怀的是,我们的办公室就在关内,我的宿舍就在关外 ,宿舍与办公室是相通的。想起来,当年一座一人当关 ,万夫莫开的雄关 ,如今的我 ,却自如地出出进进 ,这是当年的戍边者意料不到的。享受着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倒也快哉!

        榆木岭城内最开阔的沟南,有一座颇有历史的戏楼。我想一定是为当时戍边卫国的将士建筑的 。一时的笙歌, 难道真的能消解他们的乡愁吗?只是那时的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楞头青,竟然在台上不知深浅地讲起批儒评法的故事来了,现在回想,难免滑稽了。

        听说榆木岭现在变化很大,于是梦中不闲了。只不过梦中的榆木岭,依然还是原来的那个老样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