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的坦然,亦是生命的圆满

 轻松悦分享 2021-04-12

歇歇眼,听轻松

段时间网上流出一段热播的视频,台湾知名主播傅达仁奔赴到瑞士进行安乐死。这一家人花了300万台币,才能去到一个允许实施安乐死的国度。 2018年6月7日,傅达仁最终在家人的歌声中,喝了四口药之后,安详地躺在儿子的怀里。播出的画面上显示的内容,触人心弦,让人感动流泪。

“奇异恩典 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豁免

家人相聚如此遥远  都是上帝恩典” 

再见!Farewell so long!” 

傅达仁,所患绝症是胰脏癌,这种病症后期非常痛苦,在治疗过程当中,实在不堪忍受疼痛,所以想方设法安乐死。最终坦坦然然走向另外一个世界,画上一个圆满的生命句点。 

人们都特别看重生的愉悦,认定活得快乐,这是生存的根本。但是,等到生命到了尽头,却很少有人能够勇敢而坦然地去面对死亡傅达仁及其家人的举动,何尝不是一种睿智而勇敢、一种能让生命终局圆满的抉择? 

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 伊里奇之死》当中,记录了伊万之死。托尔斯泰写道“伊万最痛苦的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都接受了这样的欺骗和谎言,即,他不是快要死了,而只是病了。他只需要保持平静的心情,接受治疗,然后,就会出现非常好的结果。”但是伊万,他所得的病在当时是绝症,一天天消瘦、一天天憔悴,生活在疼痛挣扎之中,他最后终于明白自己即将死亡,但身边的人,都不能支持他,他们总认为他能够康复。 

托尔斯泰写道,“他希望得到同情,可是没有一个人给予他这样的同情。在经过漫长的挣扎之后,某些时刻,最渴望的是,有人能够像对待一个孩子一样地同情他,他渴望得到宠爱和安慰。但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公务员,胡须都白了。所以,他知道他的渴望是徒劳的,然而,他仍然这样渴望着。” 

万在生命的临终期间,当意识到自己即将面对死亡,很希望身边的人,能够和他一起面对,能够给予他心灵上的支持,能够像呵护孩子一样呵护他、给予他安慰。但是周围的人,都给予不了他心灵上的支持,都不愿意承认他的状况,这让临终的伊万感到孤独痛苦和困惑。 

现代的医学,可以为绝症延长生命,但是医疗技术手段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也附加了很多的痛苦,甚至有的治疗手段,恰似就在实施种种酷刑,让病人痛苦不堪。病人身上戴着呼吸机,插满各种输液的管子,在临终的阶段,就承受着医学技术所给予的酷刑,甚至有好些都来不及和家人进行告别,就被插满这些维系生命的管子,渐渐地没有了生命的指征。 

身患绝症,如果能去正视死亡,是一种勇敢。傅达仁选择安乐死,他最终安详地躺在儿子怀里离去,这也许,就是一个最好的告别? 

死亡,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最终都得面对。我们的医学,无论有多发达,总是有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医学技术已经无能为力,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用勇敢的心去面对,也许”在这个世界上闭上眼睛,就是在另外一个世界,睁开了眼”。 

医学经常辜负其本应帮助的人们。我们把生命的余日交给治疗,结果为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好处,让这些治疗搅乱了我们的头脑,削弱了我们的身体;我们在各种机构,比如疗养院和监护室,度过最后的时光,刻板的、无形的惯例使我们同生活中真正要紧的东西相隔绝。我们一直犹犹豫豫,不肯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本应获得的安宁缓和医疗与许多人擦肩而过。过度的技术干预反而增加了对逝者和亲属的伤害,剥夺了他们所最需要的临终关怀。人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此大多数人缺乏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给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 

——(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 葛文德 

我们无法选择如何生,也许,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死。生,就要愉悦;死,死得坦然,这些都是生命圆满的标志

临死前,如果能遵循自身的意愿,选择同自己最关爱的人共同面对,选择有尊严地活完最后的日子,以安详的表情向这个世界、向这个世界自己所有牵挂着的亲人、爱人,做一个最好的告别。这也是对于悲哀中继续生活下去的亲人的一种悲悯之情。 

来世,说不定真的可以再见 

作者:饶庆松,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大成深圳家庭财富法律团队领头人、深圳大鹏户外运动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小组成员、前海自贸区法律汇编翻译工作组成员。热爱游泳及铁人三项运动,三次横渡琼州海峡,2016年作为第一名女子挑战双程横渡琼州海峡,彻夜横渡坚持19小时12分钟,游泳距离近50公里。公开出版物有《横渡,不一样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