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保税务征收背后的民企恐慌:中国民企的竞争力

 上林院 2021-04-12

据说社保税务统一征收后,有些民企老板已经准备裁员或者关闭企业了。按说影响这么大的经济政策变动,事先肯定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恐慌。

如下图在不同的社保基数下,企业规模和缴纳的社保金额,可以看到公司的社保缴纳在不同基数下变化非常大。对于民企来说,虽然国家政策是按实际收入缴纳社保,但大部分民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实际上都是按照较低标准(甚至最低工资标准)来为员工缴纳社保、公积金。如果严格按实际收入来缴纳社保、公积金,中国民企的利润可能要减掉大部分,甚至很多之前还活得挺滋润的民企会突然不赚钱了。实际上,社保缴费标准较低也是中国民企非常重要的一项竞争力来源。


同国企、央企相比,中国民企在融资渠道、政策支持、人才招聘上有较大缺陷。

1  国企、央企可以很容易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拿到低利率的资金支持,而民企要付出很高成本,尚且很难拿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近日一场座谈会,对面坐着央行行长易纲,东方园林 董事长何巧女说,“北京各家银行的行长我都见过了,但是今天一下子见到了这么多总行的行长,我就准备说点真心话。”“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 这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在融资上的劣势。事实上,大部分民企的倒闭都是死于资金链断裂,而不是业务上的失败。

2  政策支持。在各级政府的产业规划和配套设施建设上,肯定都是偏向于国企的。最典型的是这几年的供给侧改革,缩减产能的主要对象也都是民企,虽然在供给侧改革后行业的利润都获得了大幅度提高,留在行业内的企业都比以前更滋润了。但是在供给侧改革中被关停并转的民企就相对成为了牺牲品。特别是依靠政府补贴的新能源行业,政策支持就更加重要,补贴的力度甚至决定了企业能不能生存。

3   人才招聘。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天然存在着市场分割,最明显的就是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分割。体制内的国企只需要用较低的工资就可以招聘到优秀的员工,但体制外的民企要招聘到同样优秀的员工,工资翻倍都不一定有吸引力。因为体制内的工作岗位相对安全很多,不会有太大裁员风险,而且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制、国企员工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流动的,体制外民企员工则在这个流动体系之外。

回到社保与税收的问题上,中国企业的综合税率在全球来说也已经较高。一家民企,面临这么高的税负和上面提到的与国企竞争中的劣势,只能依靠自身的灵活性来争取发展空间。按较低标准缴纳社保与公积金,在事实上成为了过去几十年中国民企主要的竞争力与利润来源。所以社保税务统一征收才让民企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还好今天政府明确表示社保比例会下调,总体不增加企业负担,这也让民企老板们悬着的心放下一点。但即使社保比例下调,民企相对国企在社保缴费基数上的灵活性优势是确定会消失了。在接下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民企需要寻找新的比较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