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天到了,一群小三排成行……

 东南文化图书馆 2021-04-12
写过《文化三经》的北京刘老师,对“三”特别敏感,早上看到爱写字的天津张老师在朋友圈里扫院子,就给他起个相当文艺的名字“张三扫”:地上扫叶、纸上扫墨、心里扫尘。他的说法是有根有据:“三空、三多、三妖、三斤、三韭,现在再加个三扫……秋天来了,一群小三排成行。”但“三扫”总有“三嫂”的嫌疑,运动健将的老张不领这个情。道:“心尘有无,墨扫沉浮,静看落叶知春秋”,变成“一扫”了。刘老师赶紧对上:“路标左右,步行远近,勤拍归雁问冷暖”。一个“拍”字,又把最近三空、爱拍鸟的苏州杨老师捎带上了。

苏州杨老师拍的鸟
四十不惑,大家对生活都是有感悟的,对“三”也都有深深的体会。杭州的余老师说,刘老师“三”观非同寻常;重庆冉老师说,“三”生万物,想个“三”是应该的;天津张老师说,行有余力可以“三”;福州的吴老师更性急,直接连孩子都准备好了,跟着曰:生三胎?作为老班长,最后还不忘谆谆教导我们:事不过三,见好就收。上海的许老师总结说,三角形最稳定;我不是非常赞同,三个女人一台戏,若娶三个媳妇,肯定闹翻天。
深圳范老师评价说,一群文化人说三道四;重庆冉老师补充说,是一群文化人潜意识里朝三暮四;我倒感觉大家到了这个年纪,年近半百,可以“不三不四”了。根据是,按古代的易经思想,易经的每个卦都分6个爻,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中间位置,在易经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说明一个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务正业之意。可是,一路正道都走到人生半道了,忽然发现“正业”并没做的怎么样,而自己却少了当初的从容与淡定。甚至悄悄发现,那些曾经不被人认可的兴趣爱好才是自己的心头好,比如读闲书、跑长跑、练大字、拍小鸟……

苏州杨老师拍的鸟

还是罗博士高屋建瓴,用昨天在北大汇丰创讲堂上听到的冯唐老师“三不”理论,给群里的热烈讨论画个句号。所谓三不,就是“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他解读说:“简单点讲就是对待时间、对待结果和对待他评的态度。尤其是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现在造成大家困扰和焦虑的主因。

苏州杨老师拍的鸟

听来坦然多了,曾经就因自己或别人的面子、自己又假装很努力,一直跟自己过不去。随着年龄增长,大家选择渐趋一致,慢慢调整慢慢向前:读书、思考、锻炼……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情;按自己的步调,没皮没脸地过小日子。或许最后就能做到丰子恺老师说的境界:“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乱于情,不困于心。如此,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