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年间杜甫行迹及杜诗(一) (小河西) 乾元元年(758)春是两京收复后第一春,大唐初现中兴气象。由于史思明归降,除邺城外,中原大部地区名义上归朝。【《资治通鉴》至德二载十二月:“乙丑(二十二日),(窦)子昂至京师。上大喜,以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又“乌承恩所至宣布诏旨,沧、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虽相州未下,河北率为唐有矣。”】中书舍人贾至作七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太子中允王维、右补阙岑参、左拾遗杜甫纷纷和诗。这组和诗在七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初春,杜甫曾在驸马郑潜曜池台意外遇郑虔,之后郑虔赴台州时,杜甫意外未能相送。但还是留下了《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及《题郑十八著作主人》。(杜甫此时得知郑虔在天宝十五载已迁著作郎。) 自去年五月因上疏救房琯后,肃宗对杜甫“自是不甚省录”。然肃宗回京后,特别是史思明归降后,至少一段时间内大家沉浸在中兴的气氛中。肃宗心情高兴。杜甫心情也不错。杜甫认为,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努力工作,肃宗对自己的看法会改变的。杜甫认真对待每一次上朝。他在《晚出左掖》中有两句写景:“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他和皇帝之间的隔阂似乎在“雪融”,他和皇帝之间的距离似乎在拉近。他对继续当好左拾遗有信心。多年后,杜甫曾经回忆跟随皇上祭祖庙的得意情景:“前春礼郊庙,祀事亲圣躬。微躯忝近臣,景从陪群公。登阶捧玉册,峨冕聆金钟。侍祠恧先露,掖垣迩濯龙。”(引自《往在》。) 然而,杜甫没想到,皇上对他的看法并没改变。他仍然被闲置。他作为拾遗,依然是“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院壁》:“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他很失望。他开始以酒浇愁。他“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引自《曲江二首》。)他甚至想到过归隐,只是由于生计才没有提出。(《曲江陪郑八南史饮》:“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曲江对酒》:“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悲伤未拂衣。”) 杜甫没想到,肃宗对房琯一党的清算并没结束。乾元元年三月,贾至因故贬汝州刺史。五月,高适因故左授太子詹事,赴洛阳任职。也是五月,张镐罢相,贬荆州长史。(未成行,又改太子宾客。)六月,房琯贬邠州刺史,严武贬巴州刺史,杜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短暂的近臣生涯结束。 杜甫六月到华州任职。在华州期间,杜甫为华州刺史作《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寇形势图状》,但显然杜甫与郭使君并非融洽。杜甫曾在诗中抱怨“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引自《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杜甫作为司功参军,负责了当年秋季进行的华州贡举,并为贡举拟定试题《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 这年九月,官军已将以安庆绪为首的乱军围困于邺城。然而由于朝廷用人不当,虽然集中了大量的军队,邺城却迟迟未能攻下。到了乾元二年三月,降而复叛的史思明卷土重来,邺城之战以官军失败而告终,官军退守河阳。时在洛阳任职的高适南奔襄州、邓州,五月贬彭州刺史。已接到回长安诏令的贾至,刚交接汝州刺史工作,也一起南奔襄州、邓州,六月贬岳州司马。时任右补阙的岑参,五月出任虢州长史。 杜甫在华州几个月后,于年底请假回洛阳南陆浑山庄寻亲。他得到了兄弟漂寓各地的消息。他本来希望弟弟们能回洛阳(《忆弟二首》:“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但由于史思明复判,邺城之围失败,中原再次陷入战火。兄弟团聚之希望破灭。 三月上旬邺城之围失败后,郭子仪退守河阳。杜甫自洛阳归华州。归途中,杜甫目睹或听闻官军抓丁的场面,创作名篇“三吏三别”。特别需要提及,在路经潼关时,不仅写了《潼关吏》,而且由潼关而想到了北方的芦子关。潼关确是天险,如果不犯哥舒翰主动出击的错误,乱军是不可能功破潼关的。然而杜甫又想到,乱军进犯长安一定要经过潼关吗?他们会不会从北方的芦子关进犯呢?杜甫想到了这儿,希望把这个想法尽快告诉朝廷。然而,自己已不是拾遗,自己只是华州一个司功参军。“谁能叫帝阍”呢? 乾元二年夏,关中旱灾导致严重饥荒。“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引自《夏日叹》。)按史载,由于饥荒,杜甫于秋初辞官。(《新唐书-杜甫传》:“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采橡栗自给。”《旧唐书-杜甫转》:“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实际上,杜甫辞官原因很复杂。根本原因还是觉得在肃宗朝自己的仕途没了希望。 乾元年间杜诗(一) 乾元年间杜诗编为两卷:卷04及卷05. 杜诗卷04收录杜甫乾元元年(758)及乾元二年春夏诗62首。其中,七律16首;五律23首;五古13首;七古7首;七排1首;五排2首。目录如下:
|
|
来自: 小河西 > 《杜诗解读(卷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