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10个人看苏州博物馆,却有9人读不懂贝聿铭先生?

 设计气象台 2021-04-12


说起普利兹克奖,就不得不令人想起去年逝世的贝聿铭先生,他留下了很多令人惊艳的作品,在国内最闻名的要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个被誉为“半部江南园林史”的博物馆,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魅力,今天小妹就带你看看!

文末附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资料合集 

1

“不高大不突出”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送给家乡的礼物,不仅要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设计中,还要减小对隔壁拙政园、狮子林等古典园林的影响,这是他遇到的最大问题。

它延续古典园林中建筑不会过高的特点,“不高大不突出”成为了苏博设计的重要理念,设计中还包含了许多苏州园林的特色,并且与现代设计相融合,成为了独特又经典的新园林。

▲ 航拍苏州博物馆新馆雪景
▲苏州博物馆新馆平面图

2

“中而新,苏而新”

既然延续了苏州园林的特色,那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就有了传统园林中会出现的元素:

1)粉墙黛瓦,这也是江南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白色为主黑色为辅的搭配,自身就有一种素雅清淡的气质,再加上周边的绿植水景,立刻就展现出一幅立体山水画。


2)马头墙,单单只有粉墙黛瓦还显得不够精致,贝老并没有直接使用传统样式,而是自创了“贝氏马头墙”,它拥有现代设计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兼有传统马头墙逐层叠落的特点。


3)“中国黑”花岗岩,这个材料的特点在于下雨天淋湿的石头是黑色,但是等干了之后又会变成深灰色,既能够符合当地的建筑特色,又增加了观赏性。


3

再无比这更精细、巧妙的设计!

空有特色还不足以让新馆闻名于世,它的建筑结构同样十分精巧!

▲ VR动画漫游

1)形体处理。以屋顶为例子,八角形的大厅加上主体几何形的屋顶切割,既能解决采光问题,也能使得体量减小。

屋顶框架线由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玻璃与白色天花相互交错,有一种奇妙而又统一的视觉冲击,给人深刻的印象。


2)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外部上以“中国黑”花岗岩取代砖瓦,干挂在不锈钢板做成的坡屋面上,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独具匠心,为苏州传统建筑增加了新的诠释。


3)建筑结构特点,新馆分为两层,还有一层在地下,为了不影响周边建筑,采用了天然地基上的筏板基础,并且用厚板加毛石混凝土压重的方法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

此外结构上还采用了新颖的钢结构桁架作为屋面结构,代替传统木构材料,既符合建筑的造型美观需要,又能够融合进入现代建筑的美感。


4)庭院与建筑环境效果,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了多个具有特色、布置精美的庭院,将整体内外空间串联起来。



当然只有这些文字图片肯定不会让你充分理解苏博新馆的魅力,小妹准备了一整套完全的苏博新馆的资料合集,从方案到模型再到施工图,一整个流程全都清楚,还附有期刊书籍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 以下为本次资源内容展示 |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资料合集 


资料总预览

01-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方案
02-苏州博物馆新馆3D/SU模型
03-苏州博物馆新馆CAD图纸
04-苏州博物馆新馆高清摄影图片
05-苏州博物馆新馆宣传片/纪录片/访谈视频
06-苏州博物馆新馆相关书籍(2册)与期刊论文(39册)
07-苏州博物馆新馆VI标识设计及文创产品设计

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苏州园林SU/3DMAX模型

- vr动画漫游 -

- SU模型 -

- 3DMAX模型及效果图 -

苏州园林CAD施工图


实景图片


苏州园林采访及纪录片

- 官方宣传广告片 -

- 苏州博物馆雪景航拍 -

苏州博物馆相关书籍期刊

-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

- 苏州博物馆相关期刊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