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NASA计划发射小卫星探测小行星“帕拉斯”。“帕拉斯”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智神星”,它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平均直径超过520公里。2006年“谷神星”被划为矮行星后,“帕拉斯”成为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的体积最大的小行星。 2007年,NASA发射的“黎明号”探测器,它是迄今为止唯一以小行星带为探测目标的航天器。一直到2018年11月燃料耗尽,“黎明号”先后探测了“灶神星”和“谷神星”。“帕拉斯”探测器计划2022年8月发射升空,将先飞向火星,经火星的“引力弹弓”再飞向小行星带,从发射到飞越“帕拉斯”用时需要1年。 和“黎明号”相比,“帕拉斯”的探测更为简单。“黎明号”先后被“灶神星”和“谷神星”捕获并成为其卫星,对二者进行了长时间环绕和探测。与之不同的是,“帕拉斯”探测器仅是与小行星“擦肩而过”,一次性飞越拍照。此外,“帕拉斯”探测器更为小巧,仅有180千克,体积与迷你冰箱接近,是名副其实的小卫星,而“黎明号”重量则超过了1200千克。而且,“帕拉斯”探测的成本仅是“黎明号”的十分之一! “我们正在开启新的行星探索时代,廉价探测更有优势。”“帕拉斯”探测任务的首席研究员约瑟夫·奥鲁克表示,小行星带最适宜使用小卫星进行探测,因为那里值得关注的目标太多,不可能针对每个目标都发射价值数亿美元的探测器。 目前,关于小行星带是如何产生的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猜测是,一颗行星被木星撕成碎片,而后又掺杂了部分太阳系外小行星所致。探测小行星带对研究太阳系起源演化有重大意义。但小行星带离地球和太阳很远,探测器在能源、测控、导航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