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辛丑年的五运六气
2021-04-12 | 阅:  转:  |  分享 
  
辛丑年的五运六气——岁水不及太阴司天0312已发2021年是辛丑年,按照《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有关五运六气的理论可以推算当年的运气。天干辛
为阴干,丙辛化水,今年的大运是水运不及,这是贯穿全年的运是主要的。一年五个阶段的客运为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和太商,对应的主运是木
火土金水。地支丑为阴支,五行属土,对应的客气为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这是影响全年主要的气。按照时间顺序,一年的主气客气分别为
,一之气(2021年1月20日-3月20日),厥阴风木和厥阴风木;二之气(3月20日-5月21日),少阴君火和少阴君火;三之气(5
月21日-7月22日),少阳相火和太阴湿土(司天);四之气(7月22日-9月23日),太阴湿土和少阳相火;五之气(9月23日-11
月22日),阳明燥金和阳明燥金;终之气(11月22日-2022年1月20日)太阳寒水和太阳寒水(在泉)。上述的主运和主气是固定不变
的,主要的影响是变化的客运和客气。天干为水,在泉也是水,则为“同岁会”;司天为土,土克水为气克运,这是“天刑”,也称为“兼化”。天
刑之年的气候变化剧烈。运气的影响还要考虑到年初岁气交接时的气候状况,但没有搜到具体的气温等气候数据,只能根据感觉了。最近一阶段,北
京少风,有雾霾,(清明前有大风见沙尘暴)。其他,有报道:2月5日报“浙江多个地市遭遇“50年一遇”干旱,宁波水库见底等。这可能对马
上要到的二之气,有重要影响。二之气的客气主气都是少阴君火,两火叠加,《黄帝内经》六元正气大论篇云:“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
。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请注意“其病温厉大行”,这是提示我们3月20日(春分)到5月21日(小满),有可能
有“温厉”,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排除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到三之气太阴湿土司天,“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
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腑肿、胸腹满。”虽有湿邪,对应脾胃的疾病,明显不同于“肝和肺”的疾病,有利于疫情的消退。《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
篇:“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
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六元正纪大论篇:“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
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五常政大论篇:“涸流之纪
,是为反阳,藏令不举,化气乃昌,长气宣布,蛰虫不藏,土润水泉减,草木条茂,荣秀满盛。其气滞,其用渗泄,其动坚止,其发燥槁,其脏肾,
其果枣杏,其实濡肉,其谷黍稷,其味甘咸,其色黅玄,其畜彘牛,其虫鳞倮,其主埃郁昏翳,其声羽宫,其病痿厥坚下,从土化也。少羽与少宫同
,上宫与正宫同,其病癃闳,邪伤肾也。埃昏骤雨,则振拉摧拔,眚于一,其主毛湿狐貉,变化不藏。”这里就不再详细解释了,主要意思就是辛丑
年的气运主要是寒湿,注意保护脾胃。凡属岁水不及之年,从自然气候变化来说,以偏于潮湿,雨水较多为特点,从物化现象上来说,以生长较快为
特点,从人体疾病来说,以脾病肾病为多见。由于胜复的原因,在自然气候方面还可以出现大风,暴风的变化,在物化上还可以因大风而出现草偃木
零的现象;在人体疾病上还可以出现肝气横逆或肝失疏泄的症状。因此,在分析这样年份的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疾病的时候,也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
综合加以分析。(1)岁水不及岁水不及,指水运不及之年。凡是年干属于水运而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双数,即阴干的年份,就是水运不及之年。以
辛未年为例。辛未年的年千是辛,丙辛化水,凡是逢辛之年都是水运,辛在十天干的排列顺序上属于双数即阴干,阴干属于不及,因此辛未年从大运
来说便是水运不及之年。六十年中属于水运不及之年共六年,即: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西等六年。(2)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
乃速,暑雨数至“湿”,在气候变化上指潮湿,指多雨。“长”,指生长。“化”,指生长变化。全句意即在“岁水不及”的年份里,由于气候应寒
不寒,所以雨多雪少,生物生长变化很快,所以原文谓:“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用五行概念来说,寒属水,湿属土,岁水
不及,土就要来乘之,所以原文谓:“岁水不及,湿乃大行。”(3)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
,脚下痛,甚则跗肿。以上所列症状,如腹满、身重、濡泄,均属脾病湿病。“寒疡”,即疮疡之属于虚寒者,“流水”,指疮面渗出液体,“寒疡
流水”,指寒性疮疡渗出物多,这也属于脾湿的表现。“腰”、“股”、“腘”、“腨”、“膝”等主要属于肾、膀胱部位。“烦冤”,指烦乱而委
屈。“足痿清厥”指足痪无力及脚冷。“跗肿”,指足肿。这些症状主要与肾膀胧病变有关。此一小段意即在“岁水不及”之年中,由于“湿乃大行
”,因此在人体疾病上,以脾病、肾病、湿病等为多见。(4)藏气不政,肾气不衡“藏气”,指闭藏之气。藏气的正常与否,与寒有关,亦即《素
问·阴阳离合论》中所谓的;“藏因冬”。“岁水不及”之年,意味着应寒不寒,不寒就不能藏,所以说“岁水不及”之年,“藏气失政”。“寒”
与人体的肾在五行归类上同属于水,应寒不寒,应藏不藏,必然要引起人体肾气的失调,所以说“岁水不及”之年,“肾气不衡”。(5)其谷秬“
秬”(ju音巨),即黑黍。黑色谷物在五行归类上属于水,“其谷拒秬”指“岁水不及”之年,由于天气应寒不寒,属于水类的谷物生长和收成都
会受到影响。(6)上临太阴“上”指司天。“上临太阴”,指“岁水不及”而又逢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岁水不及”而又逢太阴湿土司天之年。六
十年中共有辛丑,辛未两年。(7)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此一小段承上述“上临太阴”情况而
言,“岁水不及”而又逢太阴湿土司天,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岁水不及”之年,本来就是“湿乃大行”,再碰上太阴湿土司天,则必然
是湿上加湿,湿邪太盛,所以这一年雨水就更多,人休脾湿的症状也加更严重,所以原文谓;“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另一种情况是:太阴湿
土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因此,在六气六步的终之气这一步时,就有可能会出现特别寒冷的气候,所以原文谓:“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
藏,地积坚冰,旧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这就是说在岁水不及的年份里,在自然气候方面,特别是在四之气湿土主时的时候,湿邪更重,而水更
多,但是在终之气太阳寒水主时的时候,则会更加寒冷。因而在人体疾病方面也要更多地重视脾肾和寒湿的问题。(8)复则大风暴发湿邪偏胜,则
必然风气来复,所以原文谓;“复则大风暴发。”因而也就引起了自然气候上,物化现象上和人体疾病上一系列的特殊变化。(9)草偃木零,生长
不鲜这是指大风暴发时所引起的物化反常现象。“偃”,指倒下,“零”,指零落。“草偃木零”,指在暴风中而出现草倒叶落的现象。“鲜”,指
色泽鲜明。“生长不鲜”,指在暴风中草木为风所折,其外观形萎色枯而不是如正常生长时那样色泽鲜明。(10)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哨度,
目视??这是指大风暴发时引起的疾病临床表现。“面色时变”,指患者面色不时变化。“并辟”,指痉挛拘急现象。“肉瞒痪”,指肌肉抽动。“
目视??”,指视物不清。这些都是在大风的影响下而出现的肝木之气偏胜的表现。(11)物踈璺“踈”,指通;“璺”(wen音问),指破裂
。“物踈璺”,此处是指大风暴发时,物体常因大风吹而干裂。(12)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胗”,同疹;“胗发”,即发生皮疹。“
气并鬲中”,指肝气疏泄失职出现的气滞不通现象。不通则痛,所以常常表现为心腹疼痛。中医书中所说的“心痛”,多指上下腹部疼痛。这就是说
在肝气偏胜时,由于肝的疏泄失职而可以在临床上出视皮疹、腹痛等症状。(13)黄气乃损,其谷不登“黄气”,指上气。“黄气乃损”,指岁水
不及之年,“湿乃大行”。由于胜复的原因,风气来复,偏胜的气就会受到抑制而恢复到正常情况,这就叫“黄气乃损”。此‘损”字不宜作“损伤”解,应作“制”字来理解。“其谷不登”句中的“其”字,指“土谷”,亦即前述之“土谷”。“其谷不登”,意即在土气偏胜的情况下,本气来复,但在复的过程中,由于风气太甚,所以影响属于土类谷物的正常生长。这也就是前面所讲过的:“复已而病”。
献花(0)
+1
(本文系零科全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