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茂林之家 2021-04-13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志愿军没有制空权,只能在夜晚发起进攻。朝鲜山多陡峭,战争进入对峙期以后多是山地攻防战。志愿军在进攻敌人高地时面临两个问题:在敌人有飞机和优势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敌人弹幕,在发起冲锋时尽量减少伤亡;在离目标阵地较远时,如何缩短冲锋距离,以节省时间和体力。

志愿军的做法是提前在敌人阵地前沿构筑藏兵洞,到中后期甚至动用大量人力将坑道挖到敌人阵地前沿,提前一晚派兵潜伏,在我方炮火向敌人后方延伸时突然发起进攻。这种办法志愿军经常用,每次潜伏几十人到几百人。38军在攻打白马山时安排了一千多人在敌人阵地前沿百余米的地方潜伏,未被发现,从而一举攻下敌人阵地。

要做到成功潜伏,战士们必须趴在潜伏区不能动,要克服许多生理上的困难。几十几百人比较好协同,但上千人的潜伏往往要求每个战士都要高度的责任感和铁一般的纪律。1952年10月在反击391高地的战斗中,潜伏的战士邱少云,身上被烈火点燃,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始终一动未动,直至壮烈牺牲。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在1953年6月夏季反击战的一次战斗中,20兵团司令员郑维山派出3000余人的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前。这在战史上的空前的,这次潜伏涌现出15名邱少云式的英雄,为了避免暴露,他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斗也进行得异常顺利,将南朝军打得跳江而逃。

在夏季反击战第二阶段作战时,郑维山正要轮换回国,志司要求他指挥完战斗再与杨勇交接,这是他在朝鲜的最后一次指挥作战。他决定对中部战线金城以南地区,南朝鲜军向北突出部的几个高地进行反击。

这个突出部宽约20公里,纵深9公里,南面几个高地可以俯瞰志愿军阵地,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观察我十几公里纵深。突出部依托883.7、949.2和十字架山几个重要据点支撑,郑维山形象地把它们称为敌人的“牛腿”,砍掉这几条腿,敌人就无法立足,突出部也会被打平。

但是南朝军已在此经营两年多,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3个高地上有2个团的守军,要打断他的“腿”又谈何容易。

在兵团作战会议上,郑维山分析了战场形势,决定以2个军的兵力砍断敌人的“牛腿”。他认为有三个有利条件:1、这三点是敌人强点,敌人主观上不会料到我对其下手;2、高地陡坡下有茂密森林便于隐蔽伏兵和火炮;3、60军已经挖了2条坑道接近敌阵地前,可以藏弹药和第二梯队。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郑维山接着说:“按照此前60军的反击经验测算,这次进攻敌人一个团的阵地大概需要隐蔽潜伏3000多人,大家说说意见看。”

但没想到会场却陷入了沉默。因为此前志司已经下达命令“攻击目标不超过一个营为原则,最好每个军一次攻歼一至两个排到一至两个连的范围”。而且3000余人的潜伏,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风险还是比较高,一旦出了问题不仅影响牺牲士兵生命,而且会影响到正在进行的停战谈判。

这时,60军军长张祖谅站起来说:“支持兵团作战方案。”张祖谅是1952年10月回到60军的,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失利,经过整补后士气很高,在前一阶段的方形山战斗中表现不错。60军全军上下也憋着一口气,要报一箭之仇。张祖谅作了一番分析,认为只要潜伏成功,完全能够歼灭敌人。

这时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也打来电话对郑维山说:“我考虑了你们的作战计划,我们认为打883.7、949.2高地的条件不成熟。我们的意见是不要打,请你们考虑。”邓华的建议无不道理,当时的主要战场在西线,炮火全部用于支援西线。如果中部战场也发起较大规模战斗,一旦陷入胶着,后劲无力,到时进退两难。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听了张祖谅的分析,郑维山更像吃了定心丸,他回答说:“我决心已定,错了我负责。”其实,以稳妥起见的话,郑维山完全可以打一两个小仗,拖一下时间就可以轮换回国了。但郑维山正是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人胆识,站在全局利益,主动承担起这个较为艰巨的任务。

按照作战计划,6月9日晚,进攻第一梯队13个步兵连,4个机炮连,4个营部,2个团指挥所共3500多人,秘密运动至敌前沿300米的有利地形和森林内隐蔽潜伏。为了完成此次任务,60军做了大量训练和思想动员。临战前3天,军部指示出发前作战部队改变饮食习惯,只吃奶粉、饼干、水果等,以尽量减少潜伏期间排泄。

潜伏时不能抽烟,提前把烟丝上交。途中上山高坡陡全靠四肢攀爬,下坡全靠滑,战士们刮破了衣服、刮破了脸,没一个人出声。夏日温度高,到了白天战士们热得喉咙冒烟也不能咳嗽。在轮流休息的时候,发现打鼾的战士要摇醒。

这些小的困难战士们都能克服,最危险的是,敌人胡乱地从阵地上打来冷炮。几发炮弹落在535团2营5连的潜伏区内,很多战士受伤。为了不暴露目标,张宝才双腿被炸伤,仍咬破嘴唇,默默忍受着痛苦煎熬,拒绝战友救护,直至光荣牺牲。这次潜伏涌现出张宝才、闵学志、许正才、陈祥孝等共15名邱少云式英雄战士。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好不容易熬到6月10日夜幕再次降临,战士们已经潜伏了19个小时,未被敌人发现。这时志愿军炮火怒吼一样射向敌人阵地,20分钟急袭以后,又进行了2次假延伸,诱骗敌人进入堑壕,对其大量杀伤。20时40分,180师1个连向敌949.2高地两翼发起佯攻,吸引火力。而我主力已经已经攻上其883.7高地。

南朝鲜军急忙把火力调转到883.7高地,企图炮击我后方第二梯队。但由于潜伏成功,第二梯队早已冲上高地,战士们仅用15分钟即占领该高地。543团7连一个加强排,在冲锋时遭到炮火压制伤亡较大,排长牺牲,机枪班长代理排长继续发起进攻,占领高地时全排仅剩7人。21时23分,973高地也被攻破,南朝鲜军防线崩溃退往2线阵地。

直到此时南朝鲜军第5师师长崔泓熙(查了一下资料竟然是跆拳道创始人)仍然未判明志愿军意图,在仅有第27团的近况下,一面令第35团增援,一面令第27团收容兵力发起反击。使27军好不容易收拢的兵力再次遭到志愿军沉重打击。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崔泓熙

随后南第2军团军团长丁一权从第3师将第22团抽调给第5师使用,并命令工兵在北汉江西岸架设了一条连接两岸公路的铁板桥和一座人行桥,留作退路。

6月11日,其35团、22团主力先后赶到,再次对883.7和973高地发起反攻,仍然被志愿军击退。经过两天战斗,其27团严重减员,崔泓熙将其分别配属给35团和22团。

由于这两个高地丢失使南朝鲜军向北突出部防线出现漏洞,而且会威胁其后方“密苏里线”,该师决定不惜代价夺回两个高地。6月12日拂晓又发起反攻,在这次进攻中,其左翼第2营遭到志愿军夹击,队形瓦解,纷纷跳入河谷当中。其第3营陷入重围,激战40分钟后才冲突重围。

当天,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泰勒,南朝鲜第2集团军军团长丁一权到前线视察了部队,并鼓励他们“好好打!”随后,南朝鲜军再一次组织两个团发起反攻,这次同样失败而归。至此其第22团和35团已经无力再发起进攻,只能转入阵地防御。南朝鲜军调来第36团接防第27团,美第461重炮营也赶来支援。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6月14日晚,志愿军向其第二线阵地发起全面反攻。战至22时50分,攻破其全部阵地。南5师师长下令撤过北汉江西岸。南朝鲜战史中描述了其22团接到命令时的场景:

第22团接到命令时,部队已经溃不成军,分散逃窜,无法集中。为收拾残局,第1营营长战死,盲目跳河的士兵,不少被激流卷走。

崔泓熙在主力撤出后,志愿军已跟一路追击其溃散部队来到汉江边上。于他只能下令炸毁人行桥和铁板桥,来不及撤出的重装备也统统炸毁,美第461重炮营的装备全部就地炸毁,只撤出了人员。炸毁桥梁时,江东还有一个团的兵力没有撤出,他们事先并没有准备渡河工具。参战的第27团1营营长崔奎瑄回忆:

晚上接到撤退命令,但这时已无退路。在100号公路上中共军人来人往,北汉江上的桥已经毁掉。加上到处是我军装备的爆炸声和火光,更加重了士兵的恐惧心理,好像敌人就在身边似的。于是竟相跳江逃命,我也因中途抽筋几乎丧命。

由于指挥上的严重失误,不仅丢失了阵地,而且让一再阻扰停战谈判,叫嚣要单独“北进”的李承晚颜面尽失,战后师长崔泓熙被撤职。

志愿军三千人潜伏风险太大,邓华建议不打,郑维山:打错了我负责

6月15日晚,郑维山正指挥兵团第二梯队向前推进,准备收复金城,志司发来命令,敌方已经同意我方要求,停战协定达成,停止进攻。战后,志司通电嘉奖了60军,电文称:“我60军首创防御作战以来一次降低一个团大部的范例,特予通报表扬。”

这次反击战斗将敌人几个重要高地打掉,成为后来金城战役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这样的潜伏战术,潜伏人数也越来越多,每次仍然能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因为志愿军战士在潜伏时铁一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不畏牺牲的精神,是世界上其它军队难以想象的。


专注近代战争史,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温度历史 感谢大家支持!关于本文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