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37年,蒙古名将口温不花围攻安丰,安...

 lixj1028 2021-04-13
1237年,蒙古名将口温不花围攻安丰,安丰的守将是杜杲,这一年,杜杲已经64岁,他绽放的时候终于到啦!此战过后,杜杲成为历史公认的固守防御大师。

这次攻城,蒙古人没有像从前那样向城上射箭、架云梯蚁附登城,而是带来了一种新式武器——石炮,也就是抛石机。一枚石炮的炮弹有磨盘那么大,需要数百人一起拽,一般的城墙挨上几炮就会崩塌。

安丰的城墙多处被砸中坍塌,一开始,杜杲也是发现一处补一处,但时间一长补得明显没有坏得快,而且很被动。

这时士兵王安向杜杲建议修串楼——一种用坚硬木材搭构起来的移动木楼。串楼很高,架设在护城壕边,上面开箭窗可以放箭,楼与楼之间用横木连接,如同在城墙上一般,也方便调动兵力。

这种楼很坚固,能抗住三次以上的磨盘炮弹的攻击且制作方便。杜杲命人一次就做了几百个串楼布成防线,随坏随补,犹如一道移动城墙。

蒙古兵见石炮不好用,就驱赶俘获的南宋军民搬运木头、石块填塞护城河。宋军用专门适合在浅水航行的平底船载上弓箭手,专射填壕的蒙古兵。

蒙军攻势如潮,一波退下去一波又上来,由于人多势众,蒙军终于用石头在安丰的护城壕沟上填出二十七道坝桥,直通安丰城。但杜杲马上派兵出击扼守护城壕内侧的二十七个桥头。

蒙军一次次发起冲锋,却又一次次被宋军的鹅梨炮、三弓弩和神臂弓硬生生射回去。蒙军的弓箭手拼命射箭,掩护攻城部队的冲锋,但擅长射箭的蒙古兵终于遇到了对手——宋军的弩兵。

蒙军的弓箭压制不住宋军的强弓硬弩,冲锋的蒙军在宋军的箭雨攻击下成了活靶子。宋军的神臂弓、三弓弩常常射穿蒙军的盔甲,很多蒙军根本冲不到宋军近前就被射死。

蒙军不顾死伤地一批批地往上冲,宋军弓弩手则轮番射击,片刻不停往外射,双方就这么反复拉锯,城下尸积如山,血流成河。

多次攻击失败后,蒙军组织由死囚组成的敢死队,身披十余层牛皮做的厚甲,连脸都罩住,重新向宋军发动冲击。

宋军的弩箭的确射不穿十几层皮甲,但是蒙军的重甲包不住眼睛。杜杲挑选了一批神射手,用特制的小箭,专射蒙军的眼睛。蒙军又一次以惨败收场。

三个月后,南宋的援兵到啦!
池州都统制吕文德第一个率军到达,他一举突破蒙军包围,杀入城中与守军会合,宋军士气大振。不久,余军、赵东军和夏皋军陆续赶到。

各种办法都用过了,蒙军就是打不下安丰,见宋军来了援兵也急了,情急之下居然也学会了火攻,可火点起来不久,风向就变了,结果没烧到宋军却把自己给烧了。

杜杲趁机率军出城反攻,安丰城里的杜杲军、吕文德军,与安丰城外的余军、赵东军、夏皋军内外夹击,蒙军终于崩溃了。

因为逃得太匆忙,石炮等攻城器械来不及带走,被宋军全部摧毁,蒙军惨败,横尸遍野,死在安丰城下的蒙古兵达一万七千人。这是宋蒙开战以来,两淮战场上的第一次大捷。

第二年,也就是1238年,杜杲升为淮西制置副使兼转运使、庐州知府杜杲,相当于淮西军区副司令,他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之战。

安丰之战后,根据实战经验,宋蒙双方都开始总结经验,对城池、工事加以整修设计。简单说,就是一起忙着搞科研。庐州之战蒙军可谓有备而来。冤家路窄,杜杲和蒙军的攻防斗法重新开始。

这年九月,蒙军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率领十七路人马,对外号称八十万大军,再次大举攻宋,兵进淮西,围攻庐州。

为了阻止宋军增援,蒙军筑了一道六十里的长围将庐州围困起来,然后,开始用石炮轰击庐州城墙,宋军则在城内用串楼抵抗,同时开炮反击。

蒙古人到底是技艺不熟,机械技巧远不及宋人,被宋军的石头砸得头破血流。
蒙军轰不过宋军,直接上人,扛着云梯的攻城部队一批批地上又一批批被打下来。

蒙古人先是用归降的金兵上,败了;又让汉军上,也败了;接着让招降的杂牌军上,还是败;最后换上蒙古本部士兵,依旧被灰头土脸地打回来。

庐州城下,尸体堆积如山。蒙军阵亡两万六千人,依然攻不进庐州城。蒙军主帅察罕知难而退,留下少数兵力围城,主力转攻滁州。

杜杲抓住战机主动出击。宋将陆旺、李威率两百敢死将士直插蒙军后军,杜杲指挥宋军追杀数十里大胜而还。战后,65岁的杜杲升为淮西制置使,成为淮西军区的最高领导。

杜杲和孟珙,是宋蒙战争初期的两大战神。正是因为他们俩的存在,才顶住了蒙军的进攻,保卫了大宋江山。

中华儿女从来不缺奇人异士,也不缺热血男儿,只要能够懂得珍惜,合理使用,敌人再厉害,又何足道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