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五十四章 教师勇
2021-04-13 | 阅:  转:  |  分享 
  
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第五十四章教师勇?红林悟道《韩非子-五蠹》上一章韩非子从人性的角度告诉我们民众为什么喜欢耕战之策,是因为耕战能让
他们富贵。虽然耕种很费劳费力,但有收获,按照分配制度自己可以有一定量的收成,能够让自己富足起来,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已经解决了温饱
问题,已是很知足了。虽然打仗有生命危险,但立功了可以得到奖赏,这里的奖赏不止是钱财,还有名誉军功,可以让整个家族荣光,甚至可以提升
社会层级地位。有了这样的制度,天下的民众谁不愿意耕战。如此好的制度却被智言忠信者破坏了,耕战者不再富贵,“修文学,习言谈”的人却富
贵起来,那还有谁愿意耕战呢?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耕战是当时的国策,是立国之本,没有了耕战,国家就没有财富的来源,社会物资就会枯竭
,国防军事就会衰落,社会很快就会陷入混乱。韩非了用如此大的篇幅驳斥“儒生、游侠、修文学、习言谈”等智言忠信者就是为了防止君主荒废了
耕战之策,而只听信于智言忠信者,让国家陷入兵弱国乱之中。春秋战国,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各国的民众长期陷入战乱而困苦不堪,就韩非子本
身来说,他希望鲁国能强大起来,有足够的财富与军力来保卫自己的国家与百姓,所以他一再告诫君主要坚持“耕战”国策,不可轻易荒废,否则鲁
国又会陷入战乱之中。但很可惜,当时鲁国国君却没有坚持下去。君主荒废耕战之策的结果就是“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
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意思是:结果就出现了一百个人从事于智力活动,却只有一个人致力于耕战事业的状况。从事于智力活动的人
多了,法治就要遭到破坏;致力于耕战事业的人少了,国家就会变得贫穷。这就是社会所以混乱的原因。韩非子在这里点出了“智言忠信”者的祸患
就是“法败”,破坏依法治国,瘫痪国家律法,让国家没有秩序,表面上看能让君主成为“真正”的一国之君,为所欲为,实则是让君主昏庸无能,
堕落为一个坐在君主位子上的市井无赖。国有此君,能不败亡吗。正是没有人去耕战,国力衰落,兵弱国乱,韩非子才再次告诉君主明主之国的三点
作法,第一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意思是:因此,在明君的国家里,不用有关学术的文献典籍,而以法令为教本。先王的文献
典籍只是记载了过去的事情与执政策略,但不能解决现在问题,先王不可能预测到今天的问题,所以今天的君主执政还是依靠现在的法令,因为现在
的法令是依据现在的社会与民众的生活而制定的,能有效解决现在的问题。第二点“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意思是: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
为老师。社会有序,就必须有执行社会规则的人,而这样的人只能是现行体制下的政府官员,他们有执法权。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人人都执法,那就
天下大乱了。当然有执法者,就是监督者,权力相互监督就不会出现滥用权力的腐败问题。第三点“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意思是:没有游侠
刺客的凶悍,而只以杀敌立功为勇敢。这是禁止私人武装与非政府组织的举措。游侠刺客平常无事,但却是一大隐患,不得不察。君主只要严格执行
以上三点,结果就是“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意思是:这样,国内民众的一切言论都必须遵循法令
,—切行动都必须归于为国立功,一切勇力都必须用到从军打仗上。这才是君主真正应该有的能力,而不是恣意妄为,为所欲为。【是以百人事智而
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
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这是
大一统的思想,是依法治国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的表现。全国民众的思想统一于正统,行动一致于为国,将士勇力于打仗。中国人特有的大一统的正
统思想与集体主义不是近代教育的结果,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侵染的结果,是嵌入思想意识中的文化基因。
献花(0)
+1
(本文系红林主人A原创)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