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袁占舵 2021-04-13

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李镇西认为:有教育内涵的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四点,即真实、平等、尊重和互助。

“真实”指的是教师本人真诚、坦荡,不装、不端。我们当然是教育者,但不必随时带着教育者的面具。相反,教师可以自然地表现出自己的本色,比如童心。有时候忍不住跟学生聊聊自己的郁闷,课余和学生一起玩,甚至玩输了偶尔耍耍赖——当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而不是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老师,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老师,最容易被学生接受。

“平等”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从心里把学生视为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高高在上的老师,很难走进学生的心里。这种平等也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它完全可以体现在与学生相处时情感上的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同时在行为规范上自己也与学生一视同仁,比如和学生遵守同一规则,违反规则同样按规则处理。李镇西曾经因拖堂而被班规处罚,学生并不觉得我有多么高尚而是习以为常。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所谓“尊重”,通俗地说,就是尽可能维护孩子的尊严。爱是不能勉强的,对于刚刚接手的学生,暂时爱不起来很正常,但必须尊重。爱是内在的情感,尊重是外在的行为。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别人眼里很重要,尤其是被老师重视。在问题学生云集的云南省昆明丑小鸭中学,李镇西曾与几位被原来学校开除的男生聊天,李镇西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依恋丑小鸭中学?他们回答说:因为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存在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存在感,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第四点是“互助”。教育不是单方面的教师对学生的引领和培养,同时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和感染。教书几十年来,李镇西真的从学生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他的不少缺点,比如爱发火、不守时等,都是在学生的帮助下渐渐克服的。陶行知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师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民主师生关系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当然要谨言慎行。毕竟教师的任何一个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或激励,或挫伤。但教师也是人,不可能绝对完美,谁能保证自己的所有言行都恰到好处呢?没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够自动调节可能出现的教育误差

再通俗点说,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亲密而充分信任的关系,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