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节搞定了件事,加了份养老金金生有约,60 岁开始,每个月可以领 5000 块钱,领到终身。 顺便吐个槽,最近线上也有不少这两年剩下的 4.025% 产品下架,目之所及之处,没有太像样的,有些还不如 3.5% 的产品,不买也不可惜。虽然人到中年压力大,但是只要努力工作,交够十年的钱,退休以后就又多了一笔源源不断的稳定现金流,目标感十足,心里也非常踏实。罗翔老师说:「用做而不是想,去对抗人生的恐惧和焦虑。」就是这个意思了。 我在保险公司和银行待了十几年,接触了那么多客户,见过了那么多人生百态,明白了一个道理:财富只是工具,过好人生才是目标。 无论怎么赚钱、赚多少钱、财富增长的速度快还是慢,财富本身,都是有去处的。所以,在赚钱和理财之余,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安排资金的流向。 财富就像蓄水池,赚钱就是把池子里的水变多,不停地向里蓄水,用钱则是从池子里挑水。我想把蓄水池,变成一口井,可以源源不断的出水;再架起很多管道,有些通向厨房,用来洗菜做饭;有些通向洗手间,用来洗澡冲马桶。这样,等我挑不动水、也不想挑水的那一天,只要拧开水龙头,水就自己来了。对我来说,除了日常开销,下半生用钱的大头,无非就三个:医疗、子女教育、养老。(如果不小心发达了,还要考虑传承)医疗保障——我家的保障体系已经比大多数家庭要完整了。我也终于可以把目光,重点转向「养老金」这条「自来水」管道了。这两者不矛盾,投资和买商业年金,都是储备养老金的方法之一。每种方法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单一的储备方式才是风险最大的方式。实际上,我的养老储备思路和「保障体系」一样,是一个组合。其中既有社保退休金、又有商业养老金,既有理财收入,又有房租。商业养老年金,只是多个现金流通道中的一个,和社保一样,用来给养老生活托底的。定时、定向、定量; 不用担心资金枯竭,活多久领多久; 不需要主动操作,领钱的唯一要求就是「活着」。 投资理财,对人的认知是有要求的,30岁可以、40岁可以,不代表60岁以后还可以。特别是进入「老年失能状态」之后,眼不花耳不聋能自己吃饭都是运气,还指望着买理财收房租?只有先认识到真正的养老状态是什么样的,才能明白养老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资产形式。所以,现阶段工作赚钱也好,投资理财赚收益也好,都是在原始积累。而养老年金保险,是把这些积累的财富向养老金转化的过程。原始积累到一定地步,这两件事其实就可以同时进行了。 大多数人接受不了年金,或者说不适合买年金,是因为还处在原始积累的初级阶段,房子还没解决,「四百万俱乐部」标准还没摸到,心思全在余额和账单上,眼光全在收益率和灵活性上。 但还有一部分人其实是有条件买养老年金的,但是还停留在上面这种思路,只考虑把缸里的水变多,没考虑过建立「自来水」通道。增额寿通过减保来补充退休金或者教育金,也是可以的。但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增额寿的减保是主动操作,不是被动现金流。没有「定时、定量」;也无法实现向非投保人的「定向」。用来做教育金储备,区别不明显,但是作为养老金,就是本质区别。所以我把它放在「品质养老」里,而不是「基础养老」。我举个 35 岁男性的例子,也是同样 60 岁开始每个月领 5000 元,保费是 52400*10 年。1、简单纯粹的养老金,满足我对养老金的「强需求」。60 岁开始,直接每个月打 5000 块钱到指定账户上(红色框),和社保养老金如出一辙。而且比社保好的地方在于,保证领取20年,没领完剩下的给受益人。而且养老金效果和之前 4.025% 的「自在一生」、「相伴一生」相比,也不遑多让。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有损失(蓝色框);领取20年后,现金价值归零,想退保都没辙(绿色框)。这两点,把保单的「他律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不但防止自己蠢蠢欲动的小心思,也拦住别人伸向这笔钱的手。这笔托底的钱,系统管理比人管理更好,防骗比投资更重要。 大多数产品都是定一个整数保费,然后推算出一个有零有整的养老金。金生有约反其道而行之,先设定养老金目标,再看需要多少保费投入,非常符合我「目标先行」的思维模式。 因为缴费期再短,每年的缴费压力有点高。但缴费期再长,不确定因素就会变大。 分享这次买养老年金的经验,并不是推荐大家跟着买,我的思路当然可以参考,但更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还是那句话,年金险是很考验理财认知的一种产品,所蕴含的「长期规划」「他律性」「稳定现金流」等理念,也正是目前理财市场上整体欠缺的。我花了很多年建立起来的思路,没有想过要大家看几篇文章就马上融会贯通。但即便是在你脑海中种下一粒种子,也是好的。 更重要的是,你明白的越多,自己的财富认知体系越成熟和丰富,越不容易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