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啊猪呆 2021-04-13

本文经公众号:童妈升学指南(ID:tmsxzn)授权发布,原标题:“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前几天,我带童童在楼下小区玩,男孩A拿着遥控飞机起飞,吸引了一群的小朋友围观。

一个和他相熟的男孩B小心翼翼地和他商量:“一会你玩过之后,可以让我玩会儿吗?”

男孩A立刻收起飞机,护在怀里高声拒绝:“不行,这个很贵,是舅舅送我的礼物,摔坏了,我家可就再也买不起了。所以,不能借给你玩。”

我经常在楼下见带他下来玩的家长,看父母的衣着打扮,绝非是经济窘迫的家庭,但看男孩A认真的言行,是笃定的紧张,绝非小气或不舍得而找的借口。

只能说,又一个家长,中了“哭穷式教育”的毒。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养育孩子,我们最常陷入的“坑”就是:

“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穷养。”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不止是家庭贫穷的父母会认定:

只有吃过了贫穷的苦,孩子才会明白自己没有依靠和退路,只能靠自己努力打拼去赢得自己渴望的好生活。

就连一些家庭优渥的父母也认为:

只有吃过了贫穷的苦,孩子才会更渴望好的生活,会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努力,也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所以不少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或下意识、或刻意地向他们灌输一种“咱家穷,就靠你来改变了”的理念,用“哭穷”的方式去激励他们前行。

可这样的“哭穷式教育”,对于成长的孩子来说,会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清华教授彭凯平曾在一次访谈中说:

“如果告诉孩子家里'缺',我们没有别人好,其实是一种贫穷感的灌输,它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匮乏感。”

直接告诉孩子,我们不如别人,这种方式,既粗暴,又会让孩子心理产生变化。

作家刘同,回忆童年时,讲到他母亲明明手上握着足够全家吃喝和供他上学的钱,但每当他向母亲要钱的时候,母亲都要拿出一本账本,向他一笔笔展示每笔钱的用处。

最后,还不忘总结一句:“我们家很缺钱,你不应该乱花钱。”

刘同说,每次向母亲伸手要钱时,内心都充满了浓浓的愧疚感。

这种愧疚,甚至一直伴随到他成年后。

明明自己在北京打拼的还不错,挣的工资也可以让自己过的更好,却始终不敢大手大脚地花钱。

每个月都准时地把自己大部分的工资汇给母亲,靠着留下的那一小部分工资艰难地维持着生存,别说乱买什么东西,就是遇到有需要的东西,也是能将就,就将就着先凑合。

后来,他终于被自己营造的艰苦的生活逼到崩溃,忍不住向母亲发脾气哭诉,他母亲这才惊愕地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哭穷教育,竟然对孩子造成了如此深的伤害。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即便后来母亲向他致歉,但那些年,他和自己拧巴较劲的心理,还是深深地影响了他。

如果不是成年后,靠着自己的强大去对此进行和解,谁又能知道,后来的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韩剧《山茶花开时》中,作为女主的东柏,自抚养8岁的儿子弼久。

弼久在一次学校组织去青岛夏令营时,当得知参加夏令营需要48万韩元(约合人民2800元),他担心妈妈支付不起,就说不想去,还假装不在意地解释,只有乡巴佬才会去。

回去后,他也没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

后来,东柏得知后,问他为什么不告诉自己夏令营的事。弼久解释:“家里没钱啊,你经常说想做个饱死鬼都没有钱。”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虽然是单身妈妈,但开了家酒屋的东柏,经济上并不困窘,支付一次夏令营的学费更是绰绰有余,但她曾在儿子面前说的“没有钱”,却被年幼的儿子牢牢地记在心上,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办法,想方设法地为她“省钱”。

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可能会像父母期待中的一样听话懂事。但这种看似懂事的背后,是以压抑孩子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情感感受为代价。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哭穷式教育”,带给孩子的后遗症,远超我们的想像。

受困于“哭穷后遗症”的孩子,一生都难以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网上看到一个故事,女孩欣欣,性格一直很优柔寡断。别人对她的一点好,都会让她表现出惶恐不安,一个劲的道谢,让对方在情绪上感觉很尴尬——

这种在别人眼中,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被她看做是一件重要的大事,仿佛只有通过不断地道谢,才能减轻自己欠人情的那份负疚感。

究其原因,还是和她从小受到的“哭穷式教育”有关。

欣欣父母在一线城市有几个童装店,每个月光净利润,就能有6到8万,也算是小康家庭。

但父母却迷信“哭穷式教育”,在生活和教育上虽然舍得花钱,却总是在花钱后,做一番哭穷式比较:

  • 为了你吃好点,我们在外一般都只吃10块钱一份的盒饭;

  • 为了你的补习费,我们跑了很久的业务,才把这笔钱挣回来;

  • 为了让你出国读夏令营,爸爸妈妈已经整整一两年没有穿过新衣服了......

是不是很耳熟?

一直懂事乖巧的欣欣,即便长大后,也从不敢过分要求什么,在做事情上,显得特别优柔寡断,并且习惯了不断妥协。

甚至宁可牺牲自己的意愿,也要满足别人的要求,只有在金钱上,才会畏畏缩缩地“斤斤计较”。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哭穷的父母,不一定真的穷,“哭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相信,那些舍得对孩子付出,但迷信“哭穷式教育”的家长,本意都是爱孩子,想让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珍惜现有的生活,努力上进,希望孩子未来可以更好。

但父母每次对孩子“哭穷”说出的那些话,在孩子听来,却会加重他们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与愧疚感。

他们会觉得,都是因为我,才让父母牺牲了自己,降低了生活质量。

不仅在心理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还会为了弥补父母的“牺牲”,把自己过成一个讨好者:

习惯让别人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情绪;

习惯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让别人的需求主导自己的需求;

习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让他人满意。

仿佛认证中,只有不断的妥协,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样敏感而自卑的孩子,又怎能有真正的快乐呢?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孩子,咱家穷,挣钱好辛苦的,你要省着点花。”

作家张家玮,有一段堪称经典的话:

真正好的教育,是在孩子进入社会前,告诉他们人的差异自然存在,但人生而平等,让孩子得以平静地接受这个世界。

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断提升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远比穷养更糟糕。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应该聚焦在“穷养”,还是“富养”上,而是要注重“心养”。

让孩子重视自己的内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教他一个正确看待社会的标准,和一颗永远蓬勃旺盛的学习心。

这样,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守住自己内心的安宁,客观地看待事物,合理地规划自己的生活,坦然面对生活的一切风雨。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这项能力,活得快乐而安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