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钦伦秀,是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旁边的咖啡馆。在淡淡的、优雅的轻音乐中,他喝着心仪的美式咖啡,享受着难得的“慢”时光。 当与健康界谈及学科建设发展的话题时,这位华山医院普外科和肝病中心的掌舵人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之间透露着对普外科医教研蒸蒸日上的喜悦之情,一组数据可窥斑见豹:以肝胆、胃肠和乳腺肿瘤等为重点,疝、减重代谢与血管外科并重的普外科,开放床位248张,年门诊量19万余人次,年急诊约1.1万,年住院患者1.2万余人次,年住院手术1万余例,目前正逐渐成为国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外科临床医疗中心。 2014年初,在离开自己工作学习20年的中山医院来到华山医院履新之时,钦伦秀面临的局面并不像现在这么轻松。钦伦秀回首七年的历程,感慨万千。 振兴:重组外科亚专科 有着113年历史的华山医院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医教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首家通过JCI认证的部属公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华山医院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外科学)、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培养点、211工程与985重点建设学科(外科学)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普外)。历任外科主任包括著名外科专家任延桂、黄家驷、崔之义、陈化东、薛光华、吴树强、倪泉兴、陈宗佑等。 “我们的底子还是非常厚实的。”钦伦秀颇为自豪地说。 然而,大树底下并非好乘凉。刚接手这个“百年老店”的钦伦秀却看到了普外科的另一番景象:科室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落后,医生缺乏动力,干劲不强等等。 “我还没正式上任的时候,参加第一次科会,80多个人的科室只有20几个人稀稀拉拉地坐在那里开会。” 与此同时,钦伦秀还面临着另一重“压力”。 华山医院以神经内外科、手外科、皮肤科、感染病学科为传统优势学科,素有“头大、手长、皮厚、抗感染能力强”的医疗特色,久负盛名。普外科相对“羸弱”,难以支撑“大华山”的盛名,但想要在强势学科如林的华山医院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如何尽快解决科室这一发展困境?“首当其冲就是改变科室精神面貌。”钦伦秀主动向医院领导申请改善科室环境,更新技术设备。为了摸清科室成员“底细”,钦伦秀颇费了一番周折。 “在我还没有正式上岗期间,每天都请科室高级职称的医生喝咖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特长,听他们谈对科室发展的建议和对自己成长的期盼。”钦伦秀回忆,这样的面谈形式持续了近两个月,不仅有效树立了科室成员的信心,还摸清了“家底”,为后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亚专科分化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亚专科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学科品牌和影响力。”作为学科带头人,钦伦秀对科室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谋划,重组外科亚专科是他管理学科发展的第一步。他经过认真调研,摸清家底,根据科室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重组形成了肝胆外科、胃肠外科、甲状腺与乳腺外科、疝与减重代谢外科和血管外科等五大亚专科。 沿着亚专科发展路线,钦伦秀根据“摸底”情况,为每个副高级以上的医生提供“跑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由选择亚专科,我不干预设定。”在钦伦秀看来,往同一个方向奔跑,需要建立理念上的共识。 钦伦秀还重新组织举办了“华山外科国际论坛”“全国肿瘤转移学术大会”“全国肿瘤精准治疗学术大会”和“东方科技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 如今的普外科已形成了完备的亚专科团队,各团队有带头人,有骨干,有新兵。 “现在,科室成员'精气神’焕然一新,学科核心竞争力也有了显著提升。”面对普外科这两大明显转变,钦伦秀语气里透着欣慰。 焕然一新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专家团队 品牌:“微创”与“巨创”双轮驱动 作为我国肝胆肿瘤领域的翘楚,钦伦秀在临床创新方面成绩斐然。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上海工匠等奖励与荣誉。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钦伦秀反复认真思考华山外科的崛起之路。当时原有的特色专科胰腺外科已独立,疝与腹壁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颈部血管)等具有一定特色,但肝胆外科相对较弱,胃肠外科虽有一定规模,但特色不鲜明。 “我们必须认真寻找一条适合华山的外科发展之路,提高学科总体实力,将其打造成优势学科。”钦伦秀经过与科室中心组成员反复讨论,基于华山外科的基础与特色,结合外科学科发展的趋势,制订了“微创与巨创双轮驱动、打造精准外科”的华山外科发展理念。“就像一架飞机,两个引擎一起运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学科发展也如此。”钦伦秀说。 微创外科的理念和技术,是外科发展的趋势,给患者最小的创伤,最大的获益。华山医院是我国最早从事微创外科手术的单位之一,早在1991年7月4日就施行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此后,姚琪远教授带领团队在腹腔镜下复杂疝修补、腹腔镜下减重手术等方面形成特色。 在钦伦秀的大力推动之下,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已成为华山外科的重要特色,肝胆肿瘤微创手术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包括肝胆外科领域难度最高的机器人辅助下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比例达80%以上,胃癌也在65%以上。他们还大力发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等,形成了减重/疝(姚琪远/陈浩)、肝胆肿瘤(陈进宏/贾户亮/陆录)、胃肠肿瘤(杜建军/蒿汉坤)、甲状腺(王红鹰/邵杰)、血管外科(余波/史伟浩)等多个微创技术团队,并在全国开展巡讲和手术直播演示,吸引了许多知名医院的专家前来参观学习。杜建军和蒿汉坤等更是在国际杂志发表系列文章介绍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创新吻合方式。 钦伦秀为患者义诊 不仅如此,包括肝脏移植(王正昕/陶一峰/沈丛欢)、复发直肠癌全盆腔清扫(陈宗祐/项建斌)、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黄广建/罗奋)、乳腺癌根治性切除联合一期乳房再造(邹强/金怡婷)等为代表的“巨创”是华山外科的另一特色。 器官移植是综合性医院外科综合实力的标杆体现,华山医院是首批具有肝移植资质的单位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暂停了五年有余。钦伦秀上任时就意识到这个标杆不能丢,必须马上恢复肝移植。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著名肝移植专家王正昕教授,重建肝移植团队。 钦伦秀告诉健康界,“自2014年4月以来已累计完成肝移植1170例,2018年肝移植230例,全国第七;2019年,226例,全国第六;2020年我们在克服疫情防控的特殊形势下,完成228例,全国第六。应该强调的是我们移植团队只有10个人、18张床,如果按床均和人均算,例数应该全国第一。并且肝移植患者围术期生存率高达93.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他们还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等单位合作开展儿童肝移植。截止2020年10月,华山医院肝移植团队已完成儿童肝移植手术近200例,稳居全国前四名,患者术后3-5年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钦伦秀并不满足于此,医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众所周知,儿童肝移植多从健康的年轻妈妈或爸爸切取部分肝脏作为供肝移植给患儿,传统手术除了肝脏手术的创伤外,还会在年轻妈妈和爸爸的腹部留下较大切口疤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钦伦秀带领团队将微创技术用于肝脏移植,进行全腹腔镜下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和儿童肝脏移植手术。迄今为止,华山外科儿童肝移植95%以上的供肝获取都是在腔镜下完成的。这种“微创”与“巨创”携手的外科顶尖之作,已成为华山外科的新品牌,相关经验已总结发表在国际著名肝移植刊物Liver Transplantation,这是国内首篇有关儿童肝移植微创供肝获取方面的文章。 内涵:“技术”与“学术”并重 “技术与学术并重,建研究型精准外科”是钦伦秀为华山外科制订的另一发展理念。“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科创新能力和内涵,在强化外科技术的同时,必须提升我们整体的学术研究能力。”多年来,钦伦秀本人也一直坚持这一理念。 随着疾病谱的变迁,肿瘤已成为普外科最重要的疾病,全球最常见的前11位恶性肿瘤中的6种属于普外科领域范畴。因此,进一步提高肿瘤疗效已成为普外科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然而,外科技术只能解决肿瘤的一部分问题,术后转移复发率高是影响肿瘤患者生存的主要障碍(肝癌术后5年复发率>60%),也是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60%以上患者初诊时已转移,90%以上死于转移),是亟待解决的重大临床与科学问题。为此,钦伦秀到任华山医院普外科三个月后,就联合肿瘤、妇产科等多家附属医院,创建了我国首个专门从事肿瘤转移复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研究所——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 钦伦秀形象地将肿瘤复发转移研究比喻为“与狡猾的敌人作战”。“如果说肿瘤是人类疾病中难以攻克的碉堡,那么,肿瘤转移复发就是碉堡之中的碉堡,未知的奥秘那么多。我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这些基础研究上,希望能够攻克术后转移复发这一影响生存的难题。” 为患者做手术的钦伦秀 可喜的是,他带领团队在癌转移理论与机制、预测手段和防治策略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创新性贡献,主要包括:首次发现肝癌转移潜能始于原发瘤早期,修正了“转移发生在癌进展晚期”的传统认识;发现一组肝癌转移分子标志物,创建全球第一个经大样本验证为更精准的肝癌转移预测模型;发现阻断肝癌转移的新靶点,发展术后抗转移治疗新策略。近年来,钦伦秀团队相继在Cancer Cell,Cell Metabolism,Hepatology,Gut等国际期刊发表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 钦伦秀时常鼓励外科医生要有逆向思维,能够另辟蹊径。“在当下恶性肿瘤占据疾病诊治主流的时代,从临床出发做科研,再回到临床,才能实现科研创新的临床价值。”钦伦秀分析道,例如开展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治疗肝胆肿瘤患者,其长期预后如何?分子靶向与免疫治疗等新手段,除了让原来没有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变成可能手术,如何预警和预防其可能的特殊副作用?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问题如何解决?对于术后患者,怎么有效降低其术后复发风险?“这些都是没有定论的临床问题,需要临床一线医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钦伦秀还大力推动临床研究,在床位极其紧缺的情况下,腾出了6张床位支持普外科的临床研究项目。目前已支撑的十多项临床研究均在顺利进行之中,其中术后辅助性联合TACE和仑伐替尼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研究(LANCE)中期研究结果已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报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未来条件成熟,临床研究的空间还会扩大,这样整个学科的科技含量都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够写进指南,形成中国方案。”钦伦秀认为,“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才是实现学术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 团队:百花齐放春满园 华山医院普外科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的背后,是学科带头人钦伦秀的深谙管理之道。 严谨,是钦伦秀对自我的评价,一如他坚定、果断的外科大夫性格。一个细节足以体现:修改学生论文的时候,他连一个标点符号的错误都不会漏过。 对于普外科团队逐渐形成华山特色的成功要素,钦伦秀认为,优势学科的打造离不开两个关键:其一是学科带头人对科室的清晰定位与发展思路;其二是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 “发掘和培养学科梯队后备人才队伍,是科室进一步腾飞的基础,也是学科带头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人才培养上,钦伦秀也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可用4个字来概括:不拘一格。 除了副高级以上医生自由选择亚专科以外,钦伦秀在人才挖掘方面从不戴“有色眼镜”。“临床技术发展到今天,一个人想成为通才越来越难,但必须要有专长。” 华山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合影 为了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经过2年的悉心培养,硬是让一个没有多少肝脏外科手术经验、但腹腔镜技术娴熟的陈进宏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腹腔镜肝切除能手,并带出一个肝胆肿瘤微创外科团队。 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有腹腔镜胃肠外科手术天赋的年轻医生蒿汉坤,钦伦秀如获至宝。他全力支持、鼓励,并为他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使之在学术舞台上扩大影响力。蒿汉坤在全腔镜下胃癌根治性切除和吻合技术方面进行系列创新,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同仁前来观摩取经。2018年至2019年,蒿汉坤连续两年蝉联中国中青年医师胃癌手术视频大赛金奖。“他现在可厉害了,每年举办很多这种手术秀,粉丝也很多。” 钦伦秀还鼓励支持王一飞医生在ERCP和胆石症微创治疗方面形成特色,成为该领域的业务骨干;支持年轻的邵杰医生在腔镜甲状腺手术方面进行探索,并创造机会让其参与国内学术交流;鼓励项建斌和周易明在复发性肠癌外科综合治疗、罗奋等在进展期胃癌外科综合治疗临床研究方面进行探索,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只要是“金子”,钦伦秀就会让他发光发亮。 完善学科梯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在五大亚专科中,选拔了多名骨干担任'主任助理’作为第三梯队,着重培养他们在临床技术、学科管理、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素质。”人品、业务能力、发展潜力就是钦伦秀选择培养对象的“金标准”。创造条件,重点“施肥”,促使人才快速健康成长。 经过多年的引进与内部挖掘相结合,一大批中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多人入选国家和部市级各种人才培养计划。普外科具备了雄厚实力和强劲发展态势,在钦伦秀的带领下,一支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普外科团队“异军突起”,已成为拥有优秀学科团队的品牌学科,成为华山医院的一座新高峰。“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让钦伦秀最为高兴的。 对于未来的科室管理,钦伦秀对科室文化进行了梳理,凝练为十个字:团结、包容、奋进、自强不息,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力“五大”抓手:一是扩大科室规模,缩小与兄弟医院的硬件差距,做强若干个临床专科;二是进一步增强学科软实力,培养新一代专科梯队,实现科室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提升科室临床技术水平,形成亮点和特色,力争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四是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五是加强科室文化建设。 “希望我们的临床和科研能力能早日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十。”钦伦秀将笃定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