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是非非,生死滴滴 —— 也谈滴滴究竟做错了什么

 客户观察 2021-04-13

相隔三个多月,两条人命。我真的搞不懂,这两个坏人到底有多蠢。个人信息尽在平台掌握,手机号、车牌号必被警方轻易获取,杀人之后绝无逃出法网之可能,他们依然下得去毒手!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是滴滴,为什么又是滴滴。

没有哪家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杀人。没有哪家企业有权利漠视生命。滴滴究竟做错了什么?这次是滴滴,下次又会是谁?如果两条鲜活的生命依然不能让我们有所警醒,依然不能让滴滴们充分检讨自己,那才是最大的悲剧。

相关的事实,网络上信息已经很充分了,恕我不再一一罗列。在此,我只想尝试探讨一下这两起悲剧背后的逻辑和本源。

1) 滴滴错在何处

从滴滴角度,最直接的核心错误是什么?我认为,从目前透漏出的信息来看,滴滴明显缺乏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滴滴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但这一条是最核心的。

服务外包不是问题的核心。片面追求低成本,导致服务过程错漏百出,也导致司机车主的审核机制一塌糊涂,这肯定是滴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我相信这不是核心问题。追求低成本不是罪恶,选择将服务过程外包的企业很多,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会杀人。

手机APP是否缺少一个“一键报警”的按钮,这很值得改进,但同样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或者说如果你按下“一键报警”按钮(如果手机APP上有这个按钮的话),滴滴仍需要一个小时来联络“安全专家”的话,这个按钮也没神马用处。所以,值得探讨改进,但不是问题核心。

顺风车的监管有问题,车主司机的准入机制需要重新评估。这是很大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到了必须要理顺的时候。但,这仍然不是命案的核心。互联网经营不可能对司机车主精挑细选,何况“坏人”两个字不会写在脸上,漏洞永远会有,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滴滴所犯下的最核心错误,就是没能建立起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你不能指望一个月薪3000块钱的接线客服担负起全部职责,就好像你不能全部雇佣月薪2万块钱的高级别主管去接听日常服务电话。但是,这个接线客服必须要按下公司内部的“紧急事件”按钮,启动响应机制,然后由专业人士接手,调动全公司的支援,甚至联系外部(警方)的支持,提供“分钟级别”的紧急支援。

滴滴貌似是有这个应急响应机制的。但是很遗憾,从目前透漏出来的信息看,滴滴的这个机制不是“分钟级别”,而是“小时级别”。甚至,不是一个小时级别,是数个小时级别!就在时钟的滴答声中,生命消逝。

或许滴滴曾经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响应机制必须是“分钟级别”。实际上,除了警察、消防、医疗急救等部门之外,目前建立起“分钟级别”应急响应机制的企业并不多。

投保车辆遇到交通意外,保险公司需要迅速赶赴勘验现场吗?手机电池爆炸失火屡有耳闻,手机制造商需要迅速处理应对吗?通常情况下,保险公司和手机制造商的“应急”响应支援是“小时级别”(当然不能是太多个小时)的。按照我的理解,消防队、警察、医疗急救等等,需要提供生命救助,“分钟级别”的应急响应是必须的。而面对意外和事故,保险公司和手机制造商此时能做的通常是“善后”不是“救人”,“小时级别”的应急响应已经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了。

但是现在我们明白了,我相信滴滴也应该是明白了,作为“出行”服务的提供商,“小时级别”的应急响应是远远不够的,在极端情况下这样的拖延就是在草菅人命!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在极端情况下,滴滴是有必要提供“分钟级别”的紧急响应的,因为“出行”业务很特殊。这是付出生命代价的后知后觉。这代价也未免太过沉重。

2) 野蛮成长的原罪

在连续的命案发生之前,滴滴几乎成为这个行业的赢家。滴滴是怎么做到的?靠这六个字:快速野蛮成长!

从2012年成立,到2014年掀起疯狂补贴大战,再到2017年涵盖400个城市完成74.3亿次出行服务。除了互联网行业,谁见识过这样的快速野蛮成长?

不这样不行呀。这个行业,大就是强,慢就会死,敢拼才能赢。

所以,一路走来,在精细化运营方面,滴滴真的无暇自顾。

什么是服务的精细化运营?你刷信用卡试试看。今天在东京刷卡,明天到上海刷卡,后天再去东京刷卡。哇塞,明显不合理嘛,有被盗刷嫌疑。你这样刷卡试试看,看信用卡会不会被瞬间冻结,看客服电话会不会跟着你追过来。

什么是精细化运营?我本人在某电商买错一件小商品,申请退货,秒批呀!甚至货才刚刚交给快递,肯定还没回到电商手上,钱已经回到我的账户了!天哪,怎么敢这么信任我?因为我是老资格会员了,买得多退得少,信用良好。换个人试试,你要是隔三岔五经常退货,你试试看还会不会得到这种信任待遇!

服务运营精细化,核心就是效率、效果、成本之间的均衡,就是对顾客感知的持续追求,其中就包括了建立有效的“紧急响应机制”。可惜,滴滴太年轻了,运营层面漏洞百出,毫无经验积累,更不要提文化沉淀。我说的是滴滴,其实在这方面互联网新兴企业大都存在短板。当然,别的公司杀人比较少见。

滴滴,你现在企业规模够大了,需要认真抓一下运营,考虑下如何提升服务品质了。

3) 猫和老鼠的游戏,该结束了

滴滴们做的是合法生意吗?曾经很可疑,现在很可疑,未来不知道。

成立之初,滴滴们首先服务出租车行业,坊间就已经非议颇多。及至开展专车快车业务,“黑车总舵”的质疑更是从未停止。顺风车的地位,司机的资质,车辆的基本配置… … 好吧,能游走在政府监管与法律的边缘这么多年,滴滴你牛。

从2016年开始,各地纷纷出台对平台、车辆、司机的资质要求。时至今日,在滴滴的车主司机队伍中,完全合规的比例依然不高。其中原因,可能不能简单归结为平台的肆意妄为。出行需求是多样化的,网约车为乘客提供了便利,也对出租车提出了挑战;不同于出租车,有些网约车的车主司机并不视此为“饭碗”,而是仅仅当成闲暇时的“第二职业”;所以,某些资质资格的要求是否偏高,用类似于管理出租车的办法来约束网约车是否合适,这些都值得探讨。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值得探讨的原因,导致多年来滴滴们一直游走在法律与监管的边缘。

我生活在北京。就我所知,北京市打击“网约车非法运营”的行动从未停止过,而滴滴们在北京的经营也从未间断。网约车被抓被罚,动辄几万元罚款,滴滴是给司机“报销”的。这样的“支持”,是那些不甚合规的网约车司机们敢于上街拉客的底气所在,也是滴滴能持续经营到今天的原因。

我不知道,这样的猫鼠游戏,是否是滴滴对警方办案采取“消极态度”的原因之一。毕竟电话中很难分辨对方索要车牌号的目的,是为了救人还是为了抓罚款。很难说,不知道。

猫和老鼠的游戏,该结束了吧?

4) 顺风车是个什么鬼

很多网友没有搞清楚的一点是,顺风车不是网约车,不必遵守《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制约。

专车、快车都叫做网约车。司机车主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必须遵守这个《暂行办法》,受到交通管理部门监督。

而本案中的“顺风车”叫做“合乘车”,又叫“私人小客车合乘”、“拼车”,它是一种居民互助、互相分摊出行成本的绿色出行方式,车主司机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法律上与“网约车”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专车快车尚有监管制约的话,那么顺风车简直就是在裸奔,法律基本上就是一个空白。

任何一个“市场”要存在发展,都必须做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顺风车市场显然是不均衡的市场,供给明显小过需求。怎么办?

从北京西站到首都机场,横穿北京城外加机场高速,40公里。正常情况下,出租车大约130元,顺风车60多元还包括过路费。顺风车的需求(乘客)是旺盛的,毕竟车辆同样舒适,很多乘客是愿意为自己省下一半路费的;顺风车的供给(司机车辆)是非常有限的,在爆堵的市区转来转去接送乘客,真正的私家车主有多少人在乎这几十块钱的补贴?不是没人在乎,而是数量太少,远远达不到“供需均衡”。

一个不均衡的市场是无法发展的,是不能带来收益的。所以,滴滴引入了社交。一个中年男车主,一个妙龄女乘客,一个暧昧的空间,一个不必细说的故事。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鼓励增加供给,也许这就是滴滴高层所理解的,最Sexy的场景吧。

Sexy本不是罪恶,罪恶源自正常人所不能理解疯狂欲望。出租车是不Sexy的,网约车也不是,一个要赚钱,一个花钱买座位,擦边球打不起来。陌陌之类的手机应用也许是Sexy的吧,但是隔着手机屏幕,双方意念相通,心照不宣。顺风车就不一样了,一个要用相对低廉的成本便利出行,另一个则不为赚钱只想顺路行个方便,现在还加上了荷尔蒙与浪漫。如果这一切在洒在阳光下,可能就真的成了滴滴所憧憬的“史上最大规模相亲盛会”呢。只可惜,被害的女孩子不是这么想的,害人的狂魔也不是这么想的。

渴望做“社交”的平台,滴滴不是唯一的。被“社交”害得几乎身败名裂的,滴滴是第二个。另一个是“支付宝”。好在“支付宝”痛下决心断臂求生。

那么,顺风车是否应该取缔?或者,顺风车应当如何监管?我不知道,我很想知道。

5) 滴滴,是否到了该卸载的时候?

如果你是乘客,你恨滴滴,你就换其它出行方式。如果你是司机车主,你不喜欢滴滴,你就停止接单,去做些别的营生。当没有乘客没有司机的时候,滴滴就可以关门了。

只不过,其它的出行方式,就会更安全吗?

我不想举例与出租车相关的罪案,也不想探讨其它网约车公司的审核监管机制有没有质的不同。我更想看到这个行业未来会怎么走,怎么做,怎么最大程度第保障客户的安全。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高德地图暂时下线顺风车业务,“出于安全考虑,无关滴滴事件”。好的,暂时下线没问题,我等你业务恢复。我希望我能等得到那一天,我希望血的教训没有白付,我希望那时我们可以更安心,更安全。

出行是刚需。便捷是我们的追求,安全是我们选择出行方式的底线。

6) 未来之路

有些事情是毋庸置疑的。譬如罪犯必被严惩,滴滴公司也会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有些事情,我不确信,所以很期待。

第一,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经过了快速野蛮成长的互联网企业是否可以顺利过渡到追求精益运营的阶段。疯狂的资本投入可以让企业提升估值占领市场,而稳定高效的运营管理才可以让企业活得久、活得稳。

第二, 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滴滴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如何搭建稳定高效的服务体系。司机车主不是银行雇员,不会固定在一个服务场所,不会在管理者眼皮底下工作。那么,如何科学评价他们的工作,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管控,都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都必须从野蛮走向科学。时常听闻送餐快递员一个投诉扣多少钱,或者司机一个差评被如何处罚,这样简单粗放的管理注定不能持久(虽然与杀人犯罪不是同一级别)。

第三, 滴滴们如何搭建快速响应机制。很显然,这个机制肯定不应该由“月薪3000元的接线客服”来主导。建立一个高级别的“中心总值班室”之类的机构,24小时不间断,有能力掌握第一手的信息,有充分可行的预案和支持,有能力提出紧急应对的方案,有资质协调公司从内到外的资源,有办法打通从上到下的环节。应该授权“一线客服”来触发这个机制,就好像按下楼宇火灾报警按钮,瞬间警铃响成一片,各个资源部门在统一指挥下各就各位… … 搭建“分钟级别的响应机制”,绝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是滴滴们必须做到。

第四, 我们如何才能享受到便捷安全的出行。无论是出租车还是网约车,抑或是现在备受诟病的顺风车,还是更大范围的出行服务(比如火车飞机),安全、便捷,再加上合理的价格,这是乘客的需求。请让市场来选择,但必要的监管不能缺失

以上文字,纯属生命代价之后的后知后觉。我愿意相信滴滴高管们的智商,也愿意相信人心向善。

愿逝者安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