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镜花缘:徐敬业叛乱身死,骆宾王后人流亡海外,他本人为何不逃?

 漫夜谭 2021-04-13

本期咱们接着说一回镜花缘。

镜花缘是一部奇书,咱们前一期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作者和成书的过程。

这期内容出现了两个重要人物,一个叫徐敬业,一个叫骆宾王。

徐敬业为太宗时期凌烟阁名将徐懋功之孙。因为徐懋功功勋彪炳,被李世民赐姓为李。

因此,徐敬业又叫李敬业。

徐敬业三代侍奉李唐,忠心耿耿,父亲为梓州刺史李震。到了他这一代承袭英国公,也算是一代名门。

如果武则天不出现,徐敬业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的光彩会逊色许多。

唐中宗被贬庐陵王之后,自立为帝,号为武周。四方李唐追随者心怀不忿,但只有徐敬业敢于反对武则天对李唐一脉的荼毒。

当然,这场叛乱的规模并不大,很快就被武则天镇压了下去。徐敬业的名字之所以能名垂千古,跟另一位大才子抹不开干系。

谁呢?

唐初四杰中的骆宾王。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咏鹅》作者。

骆宾王的名声在初唐时期并不太响亮,比起卢照邻、王勃、杨炯稍逊一筹。但这也不能否定他的才华。

这四人之所以名声鹊起,最大的贡献是反对乐府诗的统治地位。后来的田园诗、边塞诗兴起,跟这四位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骆宾王等人的号召和呼吁,杜甫、王维、辛弃疾的名字,可能在历史上就要黯然失色了。

但真正让骆宾王名垂青史的,并非是他的诗,而是一篇讨伐檄文。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为李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反叛的目的可不是当皇帝,而是推翻武则天的统治,重振李唐基业。因此,他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而骆宾王写的这篇檄文相当漂亮,有理有据有节。就连武则天看了都大为叹息,为什么这样的人才没有为她所用。

这段叛乱的历史过程,诸位耳熟能详,咱们进入正题。

看看,镜花缘是如何描写这段叛乱的,以及徐敬业和骆宾王最后的处境到底如何。

镜花缘原文将徐敬业称为豪杰。这本身就是对其叛乱的一种否定。自古英雄豪杰辈出,但能成就大业的却不多。如同瓦岗寨的诸多豪雄,最后还不都是归了太宗麾下?

水浒传108好汉,最后也全都进了朝廷的私囊,结局可悲可叹。

因此,镜花缘虽然肯定了徐敬业造反的起因,却也写出了其英雄扼腕的悲剧。

跟历史一样,徐敬业举兵十万,但却都是草头班子,敌不过武则天的三十万正规军。在短短的时间内兵败山倒。

直至徐敬业只剩下千余人时,终于承认了失败。

那时,他和骆宾王各有一子。徐敬业之子改名为徐承志,投奔了淮南节度使文隐,或河东节度使章更,具体下落未明。

骆宾王之子改名骆承志,投奔了陇右节度使史逸。

此后,徐敬业被偏将王那相斩首投降。其兄徐敬功带领家眷,逃亡海外。骆宾王的父亲骆龙也带着有身孕的儿媳逃亡海外,落脚东口山。为骆宾王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骆红蕖。

但有一个问题。从此之后,骆宾王再也没有出现过,就跟历史一样,消失在滚滚尘埃之中。

徐敬业被杀,应该是为了保全下属。其家眷都有逃亡的时间。骆宾王的家人也是如此,那么他本人去了哪里呢?为什么不跟着逃亡海外呢?

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有以下两种解释。

镜花缘中的解释比较戏剧化。徐敬业在安排偏将帮助徐承志和骆承志逃亡时,曾将两份讨武檄文交给了他们。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日后务保主上复位,以承父志。

这说明,徐敬业至死都没有放弃推翻武则天的愿望,而是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只要日后李唐江山还在,他也算死得其所了。

骆宾王也是个有血性的人物,从他写的那篇檄文中就能窥得一斑。

他为什么不逃,正是因为老友的遗志支撑,让他不能远离中土。就算没有能力推翻武则天,也要看到她死,看到李唐江山再立。

再者,骆宾王这种人物,跟唐伯虎很像,甚至更胜一筹。比家国理想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徐敬业作为骆宾王的伯乐,给了他一生抱负的前瞻,却又在短短的时间内覆灭。

要知道,骆宾王的前半生郁郁不得志,这种大起大落是最伤人心的。

我们不妨这样猜测,骆宾王老了,心也随着叛乱失败而死。因此,有了这样一则传闻。

骆宾王出家为僧,同期有位诗人曾被他点拨过。等诗人回过味来,又去寻时,老僧却已经不见踪影了。

那可能是最接近骆宾王下落的一次机会,可惜依然没有得到真相。

又有人传闻,骆宾王一直隐居在泗洲禅寺,终年九十多岁。

漫夜每次想到骆宾王,都不仅能想到寒寺古钟的情景。这样一位大才到底是心死了,还是顿悟了呢?

如果您有不同意见,可以写在评论区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