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印章起源的那些耐人寻味

 秦岭之尖 2021-04-13

中国印章发展至今,各流派异彩纷呈。不过关于它的起源,却一直都是人们津津乐道之事。

有说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在唐代政史家杜佑的《通典》中有云:“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

也有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玺书”及即是用印章封发的官府文书,进而推出印章起源大致在春秋中叶。

还有根据汉代无名氏著的《春秋运斗枢》中:“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和《春秋合诚图》中的“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有印了。

西周周公旦所著的《周礼》中屡次提到了“玺” 和“玺节”, 有“货贿用玺节”的说法。将物件用绳子捆扎后,在绳结处涂上一种特制的胶泥,然后加盖印章,待胶泥干透即与绳子粘合牢固,便可使物件在运转途中不会散乱丢失。

这种盖有印章的泥块,就是后来所称的“封泥” 或“泥封”。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  

图片

这些可看作是印章的雏形,后世的篆刻取法也多从封泥拓片中借鉴,用以入印。

关于封泥的实物发现,是近二百年的事。清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农民挖山药时发现一批封泥,其中若干为当时著名学者龚自珍所得。吴荣光也得到6枚,1842年,他将其摹入《筠清馆金石》中,这是对封泥的最早著录。

在浙江钱山漾遗址、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时代末期遗址中,曾多次出土了留有印模痕迹的陶拍和陶纹,古人先在石制或陶制的印面上雕刻花纹,然后在湿润的泥坯上钤盖出印迹,再烧制成陶器。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周陶拍)

其中用于陶器上复制压抑纹样和字符的陶印模,与印章的初始形态有一定的相似性,被人认为是古玺的起源。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便是其中代表。

图片

后来衍生出具有标识性的文字形的印模——'陶玺’,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印章的前身。黄宾虹先生在《陶玺文字证》中就列举了诸多陶文和古玺文完全吻合的例证,证明印玺最早是用于制陶记名的,类似于署款。

1930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三玺,是目前为止能见到的最早的印章实物。众多商史学者和甲骨文专家通过印面的分析与同时期实物图像对比,认定为商玺。

图片

▲“亚禽氏”印

图片

▲“子旬抑埴”印

图片

▲“瞿甲”印

但鉴于玺印的出土情况不明,一些人也对印章年代持怀疑态度。

虽然印章起源扑朔迷离至今尚无确切定论,但这也恰恰证明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