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19日【专题】:全球2400万病例的洲际结构演变

 ph手记 2021-04-13

第219日,总第209期,【专题】

(20200828,农历七月初十,周五)


全球确诊病例数在8月27日正式超过了2400万,这24个百万病例出现的时间次序见下表。第21-24个百万病例形成的时间段在3-5天波动,这由两个原因造成:

1)数据本身的波动性,第21/23个百万病例出现的时间段处于每周后半段,第22/24个百万病例出现的时间段处于每周前半段,每周后半段的数据比前半段数据高,这是由统计工作本身造成的波动性;

2)本统计标准的原因,本文统计每百万病例的形成以“超过”为标准,日数据的“超过”造成这种波动性,比如在8月26日全球病例是2398万,因为没有“超过”2400万,所以没有在8月26日记录达到2400万,但是到8月27日的2425万便“超过”了很多,而在8月22日时的2303万则“超过”的很少,所以造成这种波动性。

不过整体而言,当前全球每百万病例的形成仍然是每4天100万。不过同时,整体上出现了速度放缓的前期迹象。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表:ph手记)

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截至目前的全球24个百万病例的洲际演变过程详见下图和对应的表格数据。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计算及图表:ph手记)

上表中,标红处为每个百万病例中占比最高的洲比重,从这个横向比较来看,全球疫情重心的移动过程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在这个过程中,北美洲两次成为全球疫情重心,第二次的强度高于第一次;亚洲两次成为全球疫情重心,第二次的强度高于第一次(第一次主要在中国,图中未显示)。截至当前,亚洲在最近8个百万病例中成为最主要贡献地区,并仍然在加速持续。在整体上,北美洲仍然占据最高比重(28.7%),但亚洲(27.3%)应该很快会超过北美洲,成为全球病例中占比最高的大洲。

从每个大洲数据的纵向来看,六个大洲的表现是各有特征:

1)欧洲在第1-2个百万病例中占最大比重,高达50%,截至目前仍然是各大洲的最高纪录,然后持续、稳定地下降,但是近期又出现反弹。

2)亚洲从最初的高位(中国贡献)趋缓后,几乎是持续性地一路上升,至今峰值未见。

3)非洲缓慢上升后现在进入缓慢下降阶段,与其他大洲相比,非洲疫情迄今为止未呈现出明显的爆发态势。

4)北美洲出现了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当前正处于第二个高峰期后的持续趋缓阶段。

5)南美洲快速、持续增长达到峰值后,至今仍在高位波动。

6)大洋洲的比重虽小,但也是出现了两轮明显的疫情。

以上这些每个大洲的时间维度演化特征可以从各个大洲的疫情图中明显可见:

欧洲疫情爆发后迅速出现峰值,而后渐渐减缓,但近期又出现反弹,反弹强度未超出前高,可以认为仍然是第一轮疫情的延续(这是欧洲整体上的表现,具体到各个国家又有所不同,要做出区分,不能一概而论,以下同)。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亚洲疫情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疫情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外其他地区阶段,第二个阶段一路增长至今,仍在继续攀升。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非洲疫情处于第一轮的中后期。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北美洲疫情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显著高出第一个阶段。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南美洲疫情和亚洲(中国外)情况比较相似,不过当前似乎已出现了峰值,这是和亚洲(中国外)不同的地方。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大洋洲则是全球六大洲里唯一一个明显出现第二轮疫情的大洲,第二轮疫情的强度与第一轮相当,但持续时间显著长于第一轮。

(数据来源:JHU/WorldOmeters,制图:ph手记)

谈到疫情的轮次问题,这方面稍微多说几句,因为昨天有个微信群群主质疑关于疫情轮次的说法,我把人家给骂了,这个是我不好,我今天好好说几句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

疫情的轮次要针对具体对象而谈,比如全球疫情你可以认为是处于第一轮,但各个大洲就未必;每个洲有一个整体上的疫情周期共性,但每个国家和地区又可能不同。以这位朋友提到的这几个国家和地区为例,首先说香港,香港的三轮次疫情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明显性在全球所有疫情国家与地区里几乎是唯一的:第一轮疫情,与中国内陆同时发生,但相对而言是轻微的,并且迅速受控的;第二轮疫情,与欧美各国同时发生,体现为集中性的境外输入病例为主,强度及持续时间都显著高于第一轮;第三轮疫情,在时间上与澳洲、日本等地区的疫情反弹有重叠,表现为本地扩散病例占主,到现在正在趋于后期。

这三轮疫情不仅在图表上是显然可见的,而且是公认的,就连文盲期刊环球时报都这样认为,不知道对此有什么需要质疑的。

然后再说这位朋友提到的西班牙和伊朗,这两个国家的疫情图没有更新,就用《【专题】图示全球疫情(󠆕Ⅱ)》中截至到8月11日的数据大体看一下:西班牙现在正在出现疫情反弹,本系列文也数次提到西班牙的反弹强度是欧洲最高的,当然也是西班牙第二轮疫情正在发生的意思。在半个月前的《【专题】图示全球疫情(󠆕Ⅱ)》中就提到“西班牙第一轮疫情结束后,当前正在出现新一轮的疫情反弹”,然后这个哥们跑出来说我说“西班牙不能叫第二轮”,操他妈的我什么时候这么说过?看来又是遇上一个自以为专业人士的脑残了。

而至于伊朗,伊朗的图形是这个球样子,你能说它是出现了第二轮疫情?第一轮都没有明显结束哪来的第二轮呢?当然可以说伊朗疫情出现了两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的特征有所差别,这也是在《【专题】图示全球疫情(󠆕Ⅱ)》谈及伊朗时提到过的。不知道这位哥们有没有看前文就瞎几把质疑,我能不骂他吗? 

当然亚洲更典型的国家是印度,印度一路上来就仍然处于第一轮疫情中。

另外,亚洲的韩、日近期正在经历显著的第二轮疫情,这是每日文中都谈过的,不再贴图了。

再补一句关于香港的内容,其实香港的疫情和全球疫情在整体上是有相似性的,比如全球疫情迄今为止也出现了三个阶段性峰值。不过全球疫情在第二个峰值后没有显著的降低(只是没有显著的升高),但香港是有显著的接近清零的长时间维持的,所以三轮次疫情是清晰可辨的。

这不是什么难以分辨的事情,稍微看一下图形就知道了,当然我骂他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加了一个感叹号,一个昭示脑残的感叹号。

最后,再谈一下全球六大洲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共性:每个洲都出现一个了“头部”国家,并且是远远甩开第二名的头部国家,分别是:

北美洲的美国,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墨西哥的10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84%

南美洲的巴西,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秘鲁的6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62%

亚洲的印度,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伊朗的9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51%

欧洲的俄罗斯,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西班牙的2.3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28%

非洲的南非,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埃及的6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51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其确诊病例数是第二名新西兰的15倍,占全洲病例总数的90%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特别的,原因不是很清楚(人口总量原因应该只是其中一个)。

今天外出,所以在今日数据出来之前写个这部分内容提前发,明天(8月29日)断更一天,后天(8月30日)看情况。

祝周末愉快。

(五虎话事人之小老虎:其他四虎的妈妈)


(病毒有两种,一种可见,一种不可见。

均需防控,尤其不可见者。)

(何以解毒,唯有良药;一疗肌体,一疗头脑。

前文:

---------ph手记,欢迎批评---------

(非虚构的叙事、评论、研究、审美)

(备用号:PH杂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