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讲述奇葩经历:一觉醒来头发没了!“幕后黑手”竟是亲爹,另类“剃头教育”令人哭笑不得!

 愫说育儿 2021-04-13

眼睛一闭,一睁,头发就没了?!

这是什么恐怖体验?

魂都要被吓飞啦!

《少年说》初二男生讲述自己的奇葩经历:一觉醒来,头发没了!

这可不是一个恐怖故事,也不是无厘头的玩笑。

看,他的新发型——

好看吗?才怪!

台下的同学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少年反应倒也快,“刚刚谁说好看的?我待会儿让我的爸爸给你们也剪一个。”

没错!“幕后黑手”就是少年的亲爹!

中秋节前夜,这位爸爸趁儿子熟睡之际,偷偷地用自己的剃须刀,把他的头发给剃了,剃得就像被狗啃过一样

孩子第二天醒来,整个人都不好了!内心OS:我还是不是你亲生的?

“爸,这么丑的头发,你竟然还跟我说要再修一下,结果就越修越短,修得都快没了。”说到此处,他很自然地盘了自己一下。

“你是不是想让我的头跟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又圆又亮?”

弹幕里,网友震惊之余,一边倒地驳斥这位爸爸的奇葩行为。

面对儿子的控诉,爸爸严肃而又理直气壮:“其实这里面包含了一点含义。”

哦?此话怎讲?

爸爸说:“现在三天过去了,你的头发慢慢长起来了,但是你的改变在哪里?头发理短了都可以再长出来,但你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改变一下你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呢?”

诶?半夜剃头和改变学习态度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看到大家跟我一样一头雾水,我就放心了!

陈铭幽默地发出了灵魂拷问:“这个发型会有助于他吸取别人学习上的长处吗?”

“不是不是,我用了一点心,故意不给他剃干净。”

原来,爸爸不满儿子马虎的学习态度,于是想到了这样的惩罚措施,想让他亲身感受一下马虎带来的后果,故意把儿子的头发给剃残了。

他想传达这样一个意思:我不认真剃头,就剃成这个样子;那你不认真学习,也就是这样的模样。

满满的套路啊!

这波另类“剃头教育”,令人哭笑不得!父亲真的能如愿以偿等到儿子的改变吗?

惩罚式教育最常见的句式:“如果你不……我就……”

常见的做法就是没收孩子心爱的东西,或是逼孩子放弃他最在意的事情。

“如果你不好好吃饭,我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如果你不好好练琴,我就不让你玩手机游戏”

“你要是不改变学习态度,我就给你剃成这样”……

很多家长习惯用惩罚型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错误,他们认为,只要我把孩子的错误都挑出来,加以打击和惩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并规避风险。

可事实上,有多少家长的惩罚式教育真正奏效了呢?

其实,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也会还我们以相同的方式——

“哼,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不吃饭”

“哼,你不让我玩手机游戏,我就不学习”

“你都给我剃成这样了,那我还能改变态度吗?不能够!”

这些,才是孩子最本能的想法。

当双方进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是在无形中“培养”出了爱讨价还价的孩子,怎么可能得到父母想要的教育结果呢?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家长的强势干预时,表现形式往往更加多样,也更容易走极端。

有的孩子剧烈地反抗,和父母吵架、脾气暴躁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离家出发、自伤);

有的孩子紧闭房门拒绝沟通,对周遭漠不关心,对父母的话毫无反应,就像重拳打在了空气中;

还有的孩子阳奉阴违,表面上屈服于父母的权威,爽快地答应家长的要求,事实上依旧我行我素。

有人说,这届家长太难啦!其实孩子又何尝容易呢?

父母管教子女的几种心理状态

一是把子女当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正如上文中的父亲,如果他把孩子当成平等的独立的个体,大概率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二是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为了避免孩子走弯路,一股脑地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自己的设想去生活。

这是很多家长无意识下的状态,一方面强调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另一方面深信自己的眼界和判断力一定优于孩子,可却忽略了自己想强加给孩子的,可能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无论是上述哪一种情况,都是令人窒息的控制,而控制必将带来双向的痛苦!

《少年说》中有一位强势的母亲,她说:“初中和高中阶段,你想要自己的空间,那是不可能的。”

她对自己强势控制的行为理直气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你学习有帮助的,咱们多聊也可以,那些没有用的,有的说一些乱七八糟的,我就给你删了,没经你允许,这个请你见谅以后经你允许我给它删掉我是最爱你的。”

收起“我都是为你好”的幌子吧!

偷看日记、查聊天记录,甚至在家里安装监控摄像头……为了避免孩子“误入歧途”,无所不用其极的家长们,请先把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还给他吧,那就是尊重。

但愿更多的父母,都能成为第三种家长:

给予孩子自己的爱,而非思想;

去努力庇护孩子的身体,而非灵魂;

所以,教会孩子选择,而非代替孩子去选择。

论孩子(《先知》第四章 )

纪伯伦 /文 冰心/译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正确引导?

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心理断乳”)孩子的心理特点

1、矛盾

一方面,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家庭。

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经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

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

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

喜欢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又判断不准;

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

2、重视同伴,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随着社会群体意识的增强,孩子越来越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表现为自尊心强,特别爱面子,有时甚至把面子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曾有一些新闻,孩子被父母或师长当众批评或体罚后,在情绪失控之下做出无可挽回的事情,这些都和这个特殊时期的心理特征密不可分。

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特点,对待他们时,既要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小伎俩来敷衍他们。

充分尊重孩子,包括在法律允许的范畴内,给予孩子相对的自由;

尊重孩子的隐私,尊重孩子自尊心的需求,私下教育,关起门来沟通,尤其不能采取让孩子感觉羞辱的方式惩罚孩子。

前文中的父亲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网友们纷纷表示接受不了,试想一下,顶着一头如“狗啃”般的头发去上学,面对众人诧异的眼光,将是多大的心理压力?

正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有被瞩目的心理需求,家长尝试用鼓励型的心态去与之沟通和引导,也许能换来不一样的回馈哦。

对暴躁型的孩子,千万不要硬刚;

对沉默型的孩子,需要耐心等待,慢慢沟通,等孩子自己打开心扉;

对阳奉阴违型的孩子,家长也需反省自己是否有过敷衍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真诚。

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且行且学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