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余,孕育了民间艺术的野性

 纹藏 2021-04-13


1.

业余,孕育了艺术的野性

韩寒的文章《不要用自己的业余挑战对手专业》,一夜刷屏,受到了三百六十五行从业者的拥戴。这篇文章有效的保护了“专业”的自尊心,以及“专业”的饭碗。“专业”排斥跨界,排斥爱好,排斥创新,排斥跳圈,固化思维久了,“专业”也固化了。某明星搞室内设计的事件,除了人品问题,从侧面也反映出了专业的人是多么讨厌业余的人。只有科班出身的吴彦祖上建筑设计栏目才没有被键盘侠喷饭。

谁是专业的呢?多年研学,靠此养家糊口,靠此成就功名。谁是业余的呢?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仅凭热爱。

在社会大分工下的产业环境,专才教育成为主流,行业壁垒高铸。绝大部分专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经验累积、实战训练才能胜任,业余的人做不了。可文学、艺术也是必须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吗?

文学与艺术是人类自我情感的表达,通过训练、积累、克制就能成为梵高吗?

非洲老奶奶的艺术创作

倍加勤奋却原地踏步的人,或是已功成名就的人,全将艺术创作推脱给了天赋。天赋是感知缪斯的能力。它感知生活、感知空间、感知时光、感知情绪、感知自然。

有人说审美是教不出来了。如果艺术是教不出来的,那还去学习专业做什么呢?所以真正的艺术大师,要做的是回归自然。像毕加索融合非洲壁画,穿越的原始的状态去感受;高更从土著的淳朴生活和艺术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一种不可言说的审美联系。如果有人称之为“专业画家”或者“职业画家”,灵性就已然丧失了,何谈艺术感呢。

从这个角度而言。业余,才是最伟大和最开始的艺术状态。 

苗族服饰纹样

2.

烟火气是民间艺术最好的调料

在过去的中国,民间的野生艺术家和匠人受到士大夫阶级的排挤,沦为“工艺美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是专业级文人墨客的标配。而在重拾文化自信和提倡匠人精神的今天,人们终于放下“专业”和“业余”的偏见,从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民艺的传承者们一辈又一辈的传承,大多皆以“兼职”的形式。民间藏龙卧虎,野蛮的很呐。唢呐、剪纸、石刻、傩舞……在“业余”中散发着人文的魅力。现在国家基金设立,让民间艺术从野生变成圈养,教授、专家、演员的表扬就像在剧院、展厅一样高高在上,完美无暇。但却少了人间的烟火,并忘了这烟火才是民间艺术的灵魂。

8世纪 出土于中国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残片 动脉影摄

中国民间被推举出数位民间大师,但!原本中国民间应有千千万万个大师。各地的农民画、剪纸、泥塑,各族的刺绣、蜡染,琳琅满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这些构图不受空间和时间的束缚,色彩不受自然真实的局限,大拙若巧,让国外“专业”艺术家们张口结舌,毫不夸张地说仿佛发现了当年的艺术新世界。

公路商店曾评价中国农民画:“在观察与憧憬的生活擦出的灵感,农民用自己手培育出了艺术的生机。有人说,中国农民画,就像是梵高去到中国田间之后的创作,是东方世界版块里失落的浪漫。”

中国民间艺术的抽象性与具象凝聚于创作者对某一殷切的生活期盼的热情:为了来年给出生的孙子一条背带,奶奶嘴角上扬提着一针一线绣出大大的牡丹花,启示花婆保佑,长大成人。想到春节就要和心爱的情郎大婚,这床被子的被套得自己设计,将平时做衣服剩下的边角料聚在一起,用自己的巧手,缝制一幅完美的幸福被面吧。

民间艺术透射着作为集体意识的生存,生活愿欲的情感,意志冲动的宣泄,这也是民间艺术创作行为的原动力。命运多舛的库淑兰,将剪纸化作心中的净土,一刀一刀剪断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苦难。

“农村妇女”库淑兰的剪纸艺术


3.

中国,请保持你的野

为了追求艺术,艺术家们可谓不计成本,像,蔡国强等大师可谓一掷千金,挥金如土。大胆的思考,大胆的创作,大胆的实验,最后达到情感的反馈。所以经常有人开玩笑说,艺术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物质上浪费。

民间艺术与之相比显得拮据不堪,时间限定,物资匮乏,材料粗鄙,还惆怅着温饱的生存问题。断齑块粥的艺术创作反而激发了跨越审美的思考。一针一线,一笔一划,皆为生命,不可弃之。

美感与寓意意向双关,是民间艺术的通俗性体现。蝙蝠、水瓶、葡萄、双囍,处处是吉祥物语。相比其他艺术形式,今晚,不关心世界,只惦记家人。在人性的深处,民间艺术总是思寻着家的记忆,追寻着回家的路。

所以,民艺的动人作品还是在民间,也只能在民间。

匠人在绘制棺材纹样 潘鲁生民艺馆摄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张翰闻先生说,许多非遗传承人变成了演员,变成了商人,甚至变成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行业协会领导。当国家的扶持和输血助长了匠人的贪婪。非遗传承人对社会规则的无知演变成狂妄自大的个性和对金钱的畸形渴望。

第二个,某大学为培训非遗传承人而设置的传承班的课程:《民族元素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品牌如何定位》《抖音拍摄技巧》《民艺新设计》。非遗传承人最重要的是保持民间审美的质朴性!

这些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半个月到一个月,人都傻了。一是跨学科培训的质疑。为什么不是链接或匹配更好的资源给他们,而是要让民艺者学习无关事项的课程?二是市场逻辑的错误。为什么要让最该保守传承的人去做创新和改变,那应该是市场和设计师思考的问题!三是审美导向的错误。上课的老师的审美水平究竟如何比世代相传的审美高?而且都是西方设计理论。

中国民间艺术的美,各美其美,不尽相同。让自然,自然而然的发生,拒绝矫正过往和拔苗助长,才能让其生长。

中国的精神,在于传承。而中国的伟大,在于多元。野,请保持中国的野。

弹棉花弹得好也是一门艺术


· 其他纹样库浏览 ·

↑中国瓷器纹样库(一)

↑贵州挑花织锦纹样库(一

↑侗族纹样库(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