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至云:探讨梅剧《霸王别姬》

 cxag 2021-04-13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图片

《霸王别姬》一剧是梅兰芳先生和杨小楼先生在生前根据《千金记》传奇并参考了当时上演的《楚汉争》编演的。剧中批判了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缺点,突出了虞姬的善良、勇敢、有远见和她的厌战思想。几十年来,经过梅先生不断的创造、惨淡经营,更加强了此剧的艺术效果,成为百看不厌的好戏。
 虞姬的性格和心情在剧中是逐渐发展的,梅先生曾把虞姬的心情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从上场到虞子期进宫以前,还没有接触到戏剧的矛盾,这是平静阶段,所以她的情绪比较从容、安闲。 
 二、从虞子期进宫报告出兵不利的消息,到虞姬一再谏阻项羽发兵无效,这一段戏里她好像有一块块石头压在心上,可以说是忧虑阶段。 
 三、从项羽被困垓下、战败回营,到她出帐散步,由于她所忧虑的出兵不利已成事实,除了安慰项羽之外,别无良策,这是苦闷阶段。
 四、从太监的探报中,证实了楚国歌声俱是败军所唱,到她舞剑为止,这时虞姬已经知道大势已去,难以挽回,进入紧急阶段。 
 五、最后,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敌兵又四路进攻,虞姬到了生死关头的绝望阶段,再也压不住自己的悲痛,全部感情尽量发泄出来,直到悲壮自刎。
 我在演出时基本上是按照梅先生的路数来演的,虞姬这个人物既要有梅派的雍容华贵的风度,又要有安详的仪态,因为她“幼娴书剑、习文兼武”,在眉宇间更要有英武的气态。她不像杨贵妃那样“美而娇、骄而贵,她自从跟随大王东征西战,备尝辛苦,因此在华丽大方中有刚健的气质,在举止行态中有宫妃的风范。 
 所以她的出场步伐不能完全按照青衣的台步,必须把青衣、刀马旦和宫装戏的台步融合一起才能表现出虞姬应有的气度,上来的引子:“明灭蟾光,金风里,鼓角凄凉”。要用宽厚的声调念出,字要清且真,不可过于高亮,为的是表现出“秋风萧瑟、风云多变”的意境来。 
 虞子期进宫后,虞姬觉察到他进宫的目的。在回避众宫女后,马上开门见山地问:“进宫何事?”用音短急促的声调念出,表现她极大的敏感和惴惴不安的心怀。在听子期禀报时,脸上要带出焦急的神情来,失神地站在那里,几乎忘记了眼前站定的就是她的弟弟;从这时起虞姬的心情就开始沉重起来,这是她忧虑心情的一个起点,在表情上宜多采用“白描”手法,像低敛蛾眉、眼神向远方凝视、舒缓的水袖动作,要“尽在不言中”刻画她的心理状态,给以后的剧情发展做好铺垫。 
 全剧的第四、五两场包括风折纛旗、战马长嘶、李左车潜逃敌营等情节。这场戏以项羽为主,虞姬的念白、动作很少。虞姬的活动虽然不大,只站在一边有少许的念白,但不等于人物是静止的,潜台词却很多。必须通过一些面部表情来表现她的精神世界。这样的场面最难演,也容易被人忽略表情过多会喧宾夺主,冲淡了项羽的活动;表情太少会显得死板,所以必须要掌握好火候,抓住主要关键做戏。当发现了李左车逃走后,项羽念到:“嘿!悔不该不听众将与妃子之言,误中那贼奸计!”又说:“妃子后帐歇息去吧!”虞姬说:“遵命!”这个下场的表情很重要,要有交代,这时眼神直视,背着项羽摇首轻叹,再迟缓地后退一步,再上前迈步走下。这里的动作幅度极小,演员必须要通过无声的语言来刻意传神,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通过极其洗练的动作,给观众留下遐想的余地。 
 第三、四个阶段是比较难刻画的。虞姬要压抑住内心的悲痛,强作欢容安慰项羽,演员的演出要“藏中见露、露中见藏。此时虞姬控制住了内心感情想尽方法给项羽分忧解愁。对项羽来说是“藏”。在背向项羽时又要透露出不便告人的苦闷,这对观众来说是“露”。中国国画中有“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之说,就是说要“有藏有露”。“藏”的表情要含蓄、隽永,但不等于晦暗不明;“露”的表情要明朗、深刻,也不等于平淡肤浅。而要巧妙结合,让观众看得明白、清楚。“藏和露”也就是“收和放”,要随着剧情的发展有所变化。这里,我想通过唱、做、念、舞四方面来说明对于“藏和露”的处理。 
 当项羽入帐安睡后,台上只有虞姬一人,这是她感情外露的一个开始。此时四野无声、夜静寂寥,往日三军欢宴的时刻早已烟消云散,她的心逐渐沉闷下来。下面的〔南梆子〕是表现她错综复杂的心情,既要保持巡营中的高度机警,又要关心睡去的项羽,还有借巡营来消散内心的忧闷,更要表现出凄凉冷清的秋夜境界来。如用低头揉胸的动作表示“此日令人肠欲断”的景象,用温存地望着下场门的动作,表示对于项羽无限的深情,用猛抬头按住宝剑的动作表示她时刻在防范着,用微微裹斗篷的动作和按鬓角的动作来刻画凉夜如水的气氛。这段表情要注意和景物配合起来,要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地步。
 〔南梆子〕中的第二句“我只得出帐外且散愁情”是句高腔,梅先生每唱到这里必获得满堂掌声。这句要发挥梅派“音堂相聚”的特点—歌唱时使高音、中音、低音衔接无痕,腔圆动听。不露出压迫声带的痕迹,也听不到提气的准备。要唱得自然、沉稳。这样就会把虞姬的感情很自然地流露出来,曲中能够见情。

 “巡营”使她更接近了现实,更了解了下层士兵的疾苦,当她听到苦声四起、哀鸿遍野的景象后,流露出了无限的同情和厌战思想。这增强了此剧的人民性。这里的念白是:“看云敛晴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幕后有“搭架子”喊苦的声音,她听后有“唉”的一声叹气,在叹气时,要用腹部的力量发出一口很足的气来和发音部位起较大的摩擦才能打动观众的心弦。 
 楚歌是这场戏的主要关键。虞姬是在无意中听到的因此她的惊讶心情要层递传达出来。初听时要按住剑柄,用着侧耳凝神的姿态;听完后眼神呆视,按住剑柄的手渐渐松开,若有所思的“呀”了一声。这声音虽然低沉却是发自她心灵深处的声音,表现出极端的沉重和失意的心理。到此时,她才更预感到局势危急、人心动摇,深深为此担心。下面的散板:“我一人在此间自思自忖,猛听得敌营内有楚国歌声。”这句尺寸要快,不要拖长尾音,应马上切住唱腔、步履蹒跚地进门唤醒大王。等第二次和项羽听楚歌时,就要和第一次听楚歌时的表情迥异。第二次听楚歌是有准备的,又有项羽在身边就不要过多地露出惶惶不安的神色,她已经没心思听楚歌了!要多注视项羽的神情变化,替他忧心、怕他冲动。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特定情景,也避免了表演上的重复。 
 项羽说到:“妃子啊!看此情形就是你我分别之日了。”虞姬这时要背过身来做弹泪的身段,这是她在全剧中第一次哭,这个表情是“随放即收”的,冲向项羽又要带出沉着、镇定的样子。当项羽见到乌骓后流露出“怜旧物、马恋旧鞍”的凄楚心情,虞姬背着项羽偷偷向牵马人挥手示意,叫他牵下去。这里的表情也是“露”的一面,但收得更快,稍纵即逝。
 项羽掷杯起舞,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时二人有对称亮相的舞蹈,是对当年跃马横矛、驰骋沙场的不堪回首,是二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无可奈何的表现,是忧愁苦闷、无可排遣的极点,是诀别前的短暂的珍重依恋,是决死前悲壮的挽歌。这段歌舞以项羽为主,虞姬作陪衬。演好了是十分感人的,可以增强悲剧气氛。在动作上不可过于流利、敏速,开始时刚劲有力,随着感情的外现和激动乃至“歌不成声、舞不成态”。最后二人四目顾盼、吞声忍气,表现出无限的惋惜和时不再来的失意心情。 
 项羽舞毕,虞姬哭了,这是第二次哭。梅先生在表演时不但哭了,而且还倒在项羽的肩上。这个“露”和“放”就比第一次哭时的表情多了。她立刻压抑住哭声说:“大王慷慨悲歌,令人泪下。待妾身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项羽白:“唉!有劳妃子!”虞姬白:“如此妾身出丑了!”这里“出丑了”的念白要含蓄,“出”字平着念出,“丑”字念出两个音节、要沉重,“了”字音节下降,并带有颤音,表示她痛苦已极、难以自抑。 
 舞剑前,随着〔长锤〕的锣声,二人有许多动作,虞姬在这里流露的感情最多,藏的感情较少。她先是背着项羽拭泪,随后转过脸来强作欢笑,这时笑中已含泪了。示意项羽入座饮酒,再指后面做着理妆的姿态叫他安心等待。这时的“笑意”表情要注意面部肌肉的控制,眉尖微微舒展,眼睛微睁,双唇微启,表示她的“欢笑”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有了人为的痕迹。 
 按剑上场后,走至第五步以剑杵地、步伐狼藉,做着揉胸动作,这时双颊的肌肉绷紧,微微蹙眉,表示她方寸已乱。最后用着“提眉指”振作精神,冲向项羽时把刚才的神态又收藏起来,进入歌舞中。
 舞剑时不能单纯地卖弄技巧、功夫,更要把感情包含进去。在美的姿态上要稍微收敛一点儿,但还要照顾到舞台上的美,愁绪要冲淡一些,但还要不时地流露一些。在舞剑毕,梅先生有两个收剑的身段配合着面部的悲苦表情,符合了人物的感情基调。这时,项羽“哈哈…”的苦笑,更刺激了虞姬的内心创痛。 
 待到山穷水尽,八千子弟兵俱已散尽,项羽的实力基础已经破灭,虞姬的真实感情才全部“放”出来。她说:“愿以大王腰间宝剑,自刎君前,免得挂念妾身。”才忍不住当着项羽的面哭出声来。这里她有一段哀痛欲绝的短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有的演员不太注意这段短歌,认为舞完剑精彩的片段就没了,那实在是败笔。这段歌非常重要,也是她的坚贞不屈的品德的高度表现。最后一句“贱妾何聊生”的身段有两种:一种是用手颤抖地指出;另一种是梅兰芳先生最早的演法,一面唱,一面用手掩脸,身体徐徐后仰,几乎要倒下去,这时霸王揽住了她的腰,表现出对于她深厚的感情和虞姬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我在演出时是按照后者的手法来演的。 
 最后一个阶段,虞姬全部感情的发泄也就和戏剧更大的高潮联结一起了。她的性格发展也由含蓄到明朗,直至最后悲壮自刎,达到全戏的高潮止。 
 最后,我还想谈谈关于亮相的问题,梅派的亮相讲究大方、敏捷、有节奏感。梅先生生前每演此剧,我都很注意他的亮相动作,无论是舞剑中的许多亮相或是当项羽在唱《垓下歌》时的“四门斗”的对舞亮相,都给人一种浮雕美的感觉,这是和梅先生平时对于雕刻、绘画的爱好分不开的。在他的影响下,使我也对彩塑、古玩、精美的艺术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造型艺术对于表演和刻画人物是很有帮助的。(《光明日报》1962年8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