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眩晕、手麻、走路跑偏怎么办?

 图书 馆员 2021-04-14

眩晕、手麻、走路跑偏怎么办?中医治疗活血化瘀,理气通经!

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如果您晕过车,大概就知道眩晕是什么感觉了,引起眩晕的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如果是病理性的长期眩晕就要注意了!

下面通过一个病例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50岁的张女士她的眩晕病史大概有5、6年了,最近1年她除了出现眩晕还会出现走路跑偏,脚下发飘的感觉,这些症状主要是由于她的颈椎病所引起的,

她的第4、5、6颈椎都有不同程度的突出压迫了椎管内的神经血管,她来找我治疗之前曾经做过一些治疗像针灸、牵引等这些理疗,但是缓解的都不明显,

所以就找到我想让我有中药给她治疗试试。于是我给她用了将近二个月的中药治疗,她的症状明显减轻的许多。走路基本上是正常了头也不晕了。

我是如果辨证论治的?

这位患者她来诊的时候她的主要症状就是头晕她的颈部连着肩、背出现僵直发紧的感觉另外她还经常手麻、走路跑偏有时候还出感觉口干口苦感觉口里有异味。

她既往有过颈椎病和腔梗的病史,通过她舌脉发现她舌淡、脉细,从她的症状和舌脉中医辨证她属于气滞血瘀、脉络痹阻型。口干、口苦则是因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火热熏蒸引起的症状同时气滞血瘀出现了手麻木、气机运行不畅。

患者本身就有有颈椎病,颈椎压迫神经导致了脉络闭阻。所以在治疗上我们需要活血化瘀、理气通经。

如何辨证用药?

中药:葛根汤、四逆散

1、葛根汤。

有葛根、麻黄、桂枝能疏通在表经络调和营卫缓解患者颈肩背部的痉挛,

另外加上白芍,白芍主要是一个缓急止痛的作用它能够缓和肌肉的痉挛从而使颈椎突出和压迫的症状得到缓解。再加上生姜、大枣和甘草来益气和中,调和营卫。

2、四逆散。

有柴胡、积壳、白芍、甘草这四味药主要是改善末梢循环的。有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上羌活、

姜黄还有川穹这几味药主要有活血通经络,加强经络的疏通改善脉络闭阻的症状,另外再加上天麻、钩藤能够改善头晕的症状。

气通,人不病!明代大医李中梓的医案,教你通气、止痛、消百病

我想说的,是明代医学家李中梓的一张医案故事。

李中梓是谁?他生于1588年,卒于1655年。这个人的祖父,曾经是抗倭名将,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则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李中梓从小就有做出一番事业的想法。

但可惜的是,李中梓虽然熟读诗书,对兵法的研读也很精深,但就是未能考取功名。再加上当时他身体弱,于是决定学医。这样一来,明末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员,却多了一位医学家。

李中梓有一部书,叫做《里中医案》。这个《里中医案》,学术界认为就是《李中梓医案》。那里头记载的案例故事,多体现了李中梓对诊脉和遣方用药方面的独特心得。

我下面要讲的故事,就源于《里中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女性。什么毛病呢?就是夏天的时候,肚子疼。 一疼起来,就大汗淋漓。

当时人们想,是不是吃东西吃坏了?患者和家属回忆,没这可能。家里吃什么,她就跟着吃什么,其他人都好好的啊。那是不是淤血作痛啊?于是,用活血化瘀药治疗,也不行。还有的人说,这是不是因为夏天天热,患者上火啊?可清火药吃了,还是无效。

怎么办?最后,通过各种方法,李中梓被请了过来。

李中梓来了以后,二话没说,先去诊脉。他得到什么脉象呢?医案记载:“左脉涩,右脉滑”。然后,李中梓写了一张配伍。具体的药物用量,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人家用了什么药,却清晰地保留下来了:

人参、黄芪、干姜、桂枝、桃仁、当归尾、苏木、延胡索、郁金。简简单单,就这么九味药。

这方子写出来,大家伙都吓了一跳,心中想,这李中梓是不是治死人不偿命啊?这大夏天的,又是人参,又是黄芪,又是干姜和桂枝,这么多温热的药,患者能受得了吗?

对此,李中梓用四个字来解释,就是“舍时从症”。

就这样,患者把李中梓的药给喝了。反正之前怎么治都治不好,万一这次能有效呢?

结果,“万一”真的出现了。患者服用这汤药以后,两剂得愈,诸证悉平。

这一下,大家算是彻底服了,想知道李中梓到底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开方子的。李中梓也不避讳,在医案中用一句话来解读:“此气弱不能运行,血因以而阻耳”。

这到底啥意思啊?我帮你解读一下吧。

我前面说过,这个李中梓,精于脉象。他通过诊脉,得到“左脉涩,右脉滑”的结论。这个“左脉涩,右脉滑”,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先说左脉涩。左侧脉,候的是心肝。心主血,肝藏血。心和肝,都和血液的生成、运行有关系。心肝之脉涩,表明患者体内血行滞涩。这就是有血瘀啊。不通则痛,患者的腹痛,恐怕和血瘀有直接关系了。

但是,患者的血,为什么会滞涩呢?

接着看,“右脉滑”。

右脉,候的是肺和脾。脾主气的生成,肺主气的运行。气的生成的运行不畅,就容易生痰湿。痰湿一现,患者脉滑。可以说,患者右脉滑,表明气弱有湿。

当然,患者右侧的脉象,之所以有这个特点,还和当时的气候有关系。我前面说了,当时不是夏天吗?夏天,气血旺于外,阳气都在体表呢,脾胃中焦反倒容易为阴寒之气所伤。所以说,当脾虚气弱的时候,痰湿作为阴邪,就有机会内聚,同时进一步伤害中焦阳气。

既然如此的话,要想从根本上改善问题,就得振奋脾阳,化解痰湿阴寒,使得患者的气充足起来,流动起来,气行则血行,从而更好地行血化瘀,以改善疼痛。

现在,你来看看李中梓用的几味药:人参、黄芪、干姜、桂枝、桃仁、当归尾、苏木、延胡索、郁金。

这里头,人参、黄芪是补气的,干姜和桂枝,温阳化气,解除中焦的阴寒痰湿。在这个基础上,郁金和延胡索行气,令所补之气流通起来,兼有止痛之功,最后再用当归尾、苏木、桃仁来活血化瘀。这样一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当然了,这个事儿,多少有些绕弯弯。您啊,看这一遍,未必能看完全看懂。所以说,您可以把我上面写的话,多读几遍,多看几遍,

故事,给您讲完了。从这里头,我们能体会到什么呢?

要我说啊,可以归纳提炼出五个字:气通,人不病。

没错。人要想不得病,就得让一身之气,通畅起来。医案里这个女患者,之所以腹痛不愈,不就是因为种种原因,气流通不起来,导致“血因以阻耳”吗?

气,就是我们身体的能量。我以前没少说。但是气,必须得流通。不然,就成了呆气,成了恶气。气通,血才能运行,我们身体里的各项机能,才会正常开展。

所以说,为啥有人主张,运动是最好的药啊?因为运动,可以促进肺的宣降,从而让气在体内的周流得到强化和推动。所以当一个人运动之后,他的心情往往是轻松的,精神往往是愉快的。身上局部的某些疼痛,很可能因为一场运动而减缓,甚至消失。就连睡眠,都有可能改善。这都是气流通起来的结果啊。

所以说,我们要保护好体内的气机。规律饮食,以促气的生成。防寒就温,以免阴寒伤气。合理运动,以助气通血行。诚如是,何病之有?

湿热入腰,腰痛难消!张景岳的医案,教你除湿热治腰痛

我继续给你说医案,讲故事,聊中医。

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医的魅力吧。

我想跟你说的是张景岳的故事。

张景岳,明代的医学家。他非常了不起,医学成就被后人誉为“张仲景第二”。他写了一部书,叫做《类经》,是对《黄帝内经》的一次重要梳理,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一次,张景岳正在家中治学,忽然听到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家人开门一看,来了几个乡邻。其中一个说,请景岳先生出手相救,因为有一个人,被腰痛折磨得要自杀了!

张景岳一听,愣了。腰痛的人,多了去了,怎么还能疼到要自杀呢?

张景岳赶忙跟去了。

原来,这个患者是男性,姓董,医案记载已经六十来岁了。这个人啊,素来体质壮盛,浑身上下全是力气。他还有个爱好,就是“好饮火酒”。说白了,就是喜欢喝烧酒。

但这一回,一辈子不得病的董翁,生病了。这就是腰疼,疼得他死去后来,就差满地打滚了。而且呢,小便不通,膀胱里头那个急胀之感啊,没法提了。

在此光景下,董翁有些受不了了。与其活受罪,还不如死了算了。

张景岳连忙给此人诊脉,发现脉象洪滑。

张景岳二话没说,给开了方子。方药的具体用量,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是,基本的药味,是有记载的。这就是: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龙胆草、黄柏。

结果如何?患者药用一剂,小便立刻就通了。随着小便通了,他的腰疼也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来给您分析一下吧。

请注意,这个人啊,好饮烧酒。

酒,本来就是湿热之物。烧酒、火酒,热性更强,更是湿热之物。你天天这么喝,当然要给身体摄入湿热之邪了。湿热之邪困阻腰间,就形成了腰痛。湿热之邪阻滞下焦,所以小便滞涩不通。患者脉象洪滑,更是湿热之象。

总而言之,这个人的问题,就是湿热入腰了。

对于这个腰痛,前几天,我写过一篇文字,专门介绍了肝郁腰痛的事儿。当时就有读者提出来了,说让我讲讲湿热腰痛。其实,这个湿热腰痛,还真就是在中医临床中常见的。尤其是人到中年,嗜好烟酒,舌红苔黄腻的,更容易这样。这类人的主要特点,就是痛处伴有灼热感,叩击痛明显,久坐腰痛加剧,两腿之间容易出汗,口干不多饮,内心烦热。

这类人啊,你记住啊,得清湿热了。怎么清呢?常规做法,是二妙散加萆薢、防己、车前、薏苡仁。张景岳用的呢,是大分清饮加减。

大分清饮,主要构成就是茯苓、泽泻、木通、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这是一个清利湿热的配伍。茯苓、泽泻、木通、猪苓、车前子,都是清湿热的。栀子去火,枳壳行气。在这个基础上,张景岳加入黄柏和龙胆草这两味药,用于清热泻火利湿。如此,患者小便通达,带湿热而出,腰痛自然可以消解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

说起来,这个湿热腰痛,患者真是不少呢!有的时候啊,我在饭店吃饭,旁边就能听见有人边吃边聊,说自己腰疼。往他桌子上一看,好家伙,好多酒瓶子。我一看他那张脸,就知道,该是湿热腰痛了。因此,我希望平时腰痛的人,要认真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要警惕湿热腰痛这个事儿。它这种腰痛,真的比其他腰痛厉害啊。你想想,都能让人想自杀,能不厉害吗?

一句话:湿热入腰,腰痛难消!

这篇短文,与君共勉。

气通治方

气门(附论)
       《阴阳应象论》云∶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玉机真藏论》云∶忧喜悲恐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丹溪云∶夫气周流一身,以为生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已。苟内不动于七情,外不感于六淫,其为气也,何病之有?世言冷气滞气,逆气上气,皆是肺受火邪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纳,中焦不化,下焦不渗,辗转变为呕为吐,为膈为噎,为痰为饮,为翻胃,为吞酸,或痞或痛,为胀满,或嘈杂,或噫腐气,或不思食,诸证互见。后人不明经旨,以《脉诀》热则生风,冷生气,寒主收,引令冷气上冲,气逆气滞矣,非冷而何?《原病式》曰∶诸气逆冲,上呕涌溢,食不下,皆属于火。诸病吐呕酸,皆属于热。诸积饮痞膈中满,皆属于湿。然则诸气诸饮诸呕吐翻胃吞酸等病,岂有寒乎?曰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若诸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乃为病寒,非若诸火病自内作,所以气之病寒者,十无一二。《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之不同也。然诸气动作,皆为热也。子和云∶夫天地之气,常则安,变则病,而况人禀天地之气,五运迭侵于外,七情交战于中。是以前人惜气,如持至宝,庸人投物,而反伤大和。此轩歧所以论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遂有九气不同之说。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怒喜悲恐寒暑惊思劳也。其言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逆上矣。王太仆曰∶怒则阳气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则呕吐及飧泄;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曰∶恐则伤精,却上而不下流,下焦阴气,亦回还而不散,故聚而胀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气还,故气下行也。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又曰∶身凉则卫气沉,故皮肤之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出,故气泄矣。又曰∶人在阳则舒,在阴则惨。故热则肤腠开发,营卫大通津液而汗大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又曰∶疲劳役则气奔速,故喘息,气奔速则阳外发,故汗出,内外皆 越于常纪,故气耗损也。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又曰∶系心不散,故气亦停留,此《素问》之论九气,其变甚详,其理甚明,然论九气所感之疾则略,惟论呕吐及飧泄,余皆不言。惟《灵枢》论思虑悲哀,喜乐愁忧,盛怒恐惧,而言其病曰∶思虑而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KT 脱肉,毛瘁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恍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静不正,阴筋而挛,两胁不举,毛瘁,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毛革焦,毛瘁色夭,死于夏心;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腰脊不可俯仰屈身,毛瘁色夭,死于季夏脾;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又曰∶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无寒暑惊劳四证,余以是推展之。怒气所至为呕血,为飧泄,为煎厥,为薄厥,为阳厥,为胸满胁痛,食则气逆而不下,为喘渴烦心,为消痹,为肥气,为目暴盲,为耳暴闭,筋纵发于外,为疽痈;喜气所至为笑不休,为毛革焦,为肉病,为阳气不收,甚则为狂;悲气所至为阴缩,为筋挛,为肌痹,为脉痿,男为数溲血,女为血崩,为酸鼻辛 ,为目昏,为少气,不能报息,为泣则臂麻;恐气所至为破KT 脱肉,为骨酸痿厥,为暴下渌水,为面热肤急,为阴痿,为惧而脱颐惊气所至为潮涎,为口 ,为痴痫,为不省人,为僵仆,久则为 痹;劳气所至为咽噎病,为喘促,为嗽血,为腰痛骨痿,为肺鸣,为高骨坏,为阴痿,为唾血,为冥视,为耳闭,男为少精,女为不月,衰甚则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思气所至为不眠,为嗜卧,为昏瞀,为中痞,三焦闭塞,为咽嗌不利,为胆瘅呕苦,为筋痿,为白淫,为虑后与气,怏然如衰,为不嗜食;寒气所至为上下所出水液;炅气所至为喘呕吐酸,暴注下迫。凡此九者,《内经》有治法,但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夫怒伤肝,肝属木,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木太过则肝亦自病;喜伤心,心属火,喜则气并于心,而肺金受邪,火太过则心亦自病;悲伤肺,肺属金,悲则气并于肺,而肝木受邪,金太过则肺亦自病;恐伤肾,肾属水,恐则气并于肾,而心火受邪,水太过则肾亦自病;炅伤脾,脾属土,思则气并于脾,而肾水受邪,土太过则脾亦自病。寒伤形,形属阴寒,胜热则阳受病,寒太过则阴亦自病;炅伤气,气属阳,热胜寒则阴受病,热太过则阳亦自病。凡此七者,更相为治,盛衰之理,经曰∶脉滑者多血少气,涩者少血多气,大者气血俱多,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小者血气俱少,脉来细而缓者,血气俱虚,代者气衰,细者气少,浮而绝者气辟,大而滑中有短气,尺脉涩而坚为血实气虚,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也。刘立之《脉理玄要》曰∶下手脉沉,便知是气沉,极则伏涩弱,难治。其或沉滑,气兼痰饮,且人身禀天地阴阳以生,藉血肉以成其气,一气周流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谓全体,故阴阳升降,血脉流行,营卫运转,五脏六腑,相养相生,皆气之使也。盖天地有五行,而变化生风寒暑湿燥之顺逆,顺之平,逆之害;人有五脏,亦生喜怒忧思恐。故曰根于化育者,天地之泰和,其体自安,发于 疾者,阴阳之乖戾。大抵气郁在上,宜以散之,气郁在下,当以利之。此则举其大略言之,工于医者,当推脉证治之。
       气通治方
       治阴多阳少,手足厥冷,气刺壅滞,胸膈噎塞,心下坚痞,呕哕酸水。
       
木香丁香(各半钱)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制) 益智仁砂仁香附子( 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治三焦痞滞,气不宣畅,心腹痛,呕吐痰沫,五噎五膈,并皆治之。
       
沉香木香丁香藿香人参(去芦) 白术甘草(炙,各半钱,) 肉豆蔻桂花槟 皮) 青皮(去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入盐少许,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三焦气滞,不能宣通,腹胁胀大,便秘。
       
紫苏叶 枳壳(麸炒) 陈皮(去白) 赤茯苓(去皮) 槟榔甘草(炙,各一钱) 沉香炒,各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温服。
       治肾气不和,腹胁膨胀,饮食难化,噫气吞酸,一切冷气结聚,腹中刺痛,并石莲肉(去皮,半钱)
莪术(煨) 益智仁(去壳,炒) 荆三棱(炮) 甘草(炙,各三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盐一捻,同煎至一盅,不拘时热服。
       治气不升降,胸膈痞闷,时或引痛,及酒食过度,噫气吞酸,心脾刺痛,刺痛,并皆治之。
       
木香苍术(米泔水浸) 桔梗(去芦) 茴香(炒) 干姜(炮) 陈皮(去白) 缩 砂仁厚朴(去皮,姜制,炒) 丁皮 良姜(炒)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时热服,入盐少许亦可。
       治脾胃不和,
中脘气滞,心腹胀满,呕吐酸水。
       
青皮(去白) 茴香(炒) 苍术(米泔水浸) 陈皮(去白) 肉桂(去粗皮) 良 姜(去芦,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少许,沸汤调服。
       治一切气逆,胸膈噎塞,心脾卒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血气,并皆
沉香胡椒(各一两半) 缩砂(去壳) 桂心(去粗皮) 木香(各一两) 干姜(炮)
       
莪术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生姜紫苏汤调下,妇人淡醋汤调服。
       治男子妇人脾胃虚冷,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膀胱小肠,肾气疼痛,及妇并皆治之。
       
延胡索肉桂(去粗皮) 干姜(炮,各半钱)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切焙) 甘草(炙,苓(去皮) 青皮上作一服,用水二盅,连根葱白一茎,煎至一盅,空心热服。
       治诸气痞塞不通,胸膈膨胀,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口苦咽干,大小便秘
陈皮(去白,二钱) 半夏(汤洗七次) 厚朴(去皮,姜制) 青皮(去白) 紫苏香附藿香木香(不见火)
       香
白芷茯苓(去皮) 白术木瓜人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不拘时热服。
       治男子妇人一切冷气攻冲,胸膈刺痛不已,及脾胃虚冷,呕吐泄泻,膀胱小肠血气,并皆治之。
       缩
砂仁(去壳) 苍术(米泔水浸二宿) 茯苓(去皮) 草果(去皮煨) 川芎豆蔻茴 制,炒) 陈皮(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入盐少许,煎至一盅,空心热服。
       治心脾引痛,
中脘气滞,停积痰饮,胸膈胀满,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并皆香附子(炒,去毛) 肉桂(去皮) 赤芍药 天台乌药良姜(炒,各二钱) 甘草(炙,上作一服,用水二钱,入盐少许,煎至一盅,空心热服。
       治一切气留滞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以致痞闷、噎塞不通、大便虚秘。
       
木香(不见火) 丁皮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大腹皮大腹子(炮) 桑 白皮 草 去皮毛) 藿香(去土) 紫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二枚,去核,灯心十茎,煎至一盅,食远服。
       治七情之气,郁结于中,心腹绞痛,不可忍者。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二钱)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半两)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专能顺气化痰。治传尸骨蒸,诸虚劳瘵,卒暴心痛,鬼魅瘴疟,赤白下痢,证,并皆治之。
       
沉香麝香诃黎勒(煨,去核) 丁香青皮安息香(别研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炒,去毛) 荜茇白术檀香犀角 朱砂(研飞,各二两) 薰陆香(别研) 龙脑(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上件研为极细末,和匀,用安息香膏并炼蜜和剂,每一两作五丸,不拘时用温水化下一丸,或温酒化服,或
生姜汤磨化服亦可。
       治五种噎疾,九般心痛, 癖气块,冷气攻刺,腹痛肠鸣,呕吐酸水,丈人血气,并皆治之。
       茴香(炒)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莪术(炮) 川芎甘草(炙,各一两) 生姜(四 半两) 胡椒阿 上为细末,用阿魏和面糊丸,如鸡头大,朱砂为衣,每服二三丸。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妇人血气刺痛,醋汤下。
       治阴阳壅滞,气不升降,胸膈痞塞,喘促短气。又治脾胃留饮,噫醋吞酸
沉香(四两半) 缩砂仁(十二两) 甘草(炙,三十两) 香附子(去毛,一百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不拘时。
       治七情所伤,遂成七疝,心胁引痛,不可俯仰。
       
檀香木香乳香沉香丁香(并,不见火) 藿香(各一钱半) 玄胡索(炒) 片子姜 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一盅,食远服。
       治疝气连小腹,痛甚不已,诊其脉沉紧,是肾经有积冷所致。
       
益智仁干姜(炮) 茴香(炒) 甘草(炙,各二钱) 乌头(炮,去皮,三钱) 青皮(去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入盐少许,煎一盅,空心服。
       治体虚气中,脉息大弱,饮食不进。
       
干姜(炮,一钱) 益智仁(四钱) 青皮(去白,三钱) 川乌(生,去皮脐,一钱半) 附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食前服。入木香一钱煎亦可
       治气不宣流,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气滞疼痛,并皆治之。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用蛤粉炒,去粉,各二两) 延胡索(炒) 白牵牛(炒) 陈皮(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者,煎南木香汤调下。
       治心脾气痛。
       
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热酒调下。
       治男子妇人五脏不和,三焦气壅,心胸痞闷,咽塞不通,腹胁膨胀,呕吐不急,咳嗽痰盛,面目浮,四肢肿,大便秘涩,小便不通,忧思太过,郁结不散,走注疼痛,脚气肿痛,并皆治之。
       
紫苏青皮(去白) 当归(洗) 芍药 乌药茯苓(去皮) 桔梗半夏(汤洗)
       
川芎腹皮 槟榔枳壳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盅,去滓,不拘时服。
       治男子妇人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胁疼,气促喘急,心下胀满,饮食不思
紫苏五味子(去梗) 桑白皮(炙) 陈皮(去白) 桔梗(去芦) 草果仁 大腹 皮茯苓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煎一盅,入盐少许,食远服。
       治气滞不匀,胸膈胀满,虚痞,宿冷不消,心腹刺痛,噎塞,呕吐恶心,并皆
丁香檀香木香豆蔻(各二两) 藿香甘草(炙,各八两) 缩砂(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一字,沸汤调服,不拘时。
       治七情相干,阴阳不得升降,气道壅滞,攻冲作疼,宜服。
       
香附子(二钱)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桔梗莪术官桂 藿香益智仁半 夏(汤洗七次)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一盅,食远服。
       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此七情所为也。
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恶心,并皆治之。
       
半夏(汤泡五次) 茯苓(去皮,各二钱) 紫苏厚朴(姜制,各二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一盅,食远服。
       治诸气。
       
茯苓人参(去芦) 木香(不见火) 青皮(去白) 丁香沉香(不见火) 白 术山药砂仁三棱莪术菖蒲 槟榔橘皮 白豆蔻(各六钱) 官桂(一两) 萝 卜子(炒二两) 香附子 上为细末,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生姜汤下。
       治诸气痞结满闷。
       
桔梗(去芦) 枳壳(麸炒,各四钱) 甘草(炙,一钱二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进服。
       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气逆上攻,分气逐水。
       枳壳(麸炒)
木通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桑白皮(炒) 萝卜子(炒) 白 牵牛(炒)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时,橘皮汤送下。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促短气,烦闷,胸膈噎心腹胀满,咳嗽,痰涎留饮,停积不消,并皆治之。
       
紫苏子(炒) 半夏(汤泡,各二钱半) 前胡(去芦) 甘草(炙) 厚朴(去皮,姜制,炒)
       七分)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
生姜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治诸气刺痛,流入背膂及胁下,诸药不能治者。
       
木香胡椒(各一钱) 全蝎(七枚) 巴豆(十个,去皮心,研)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麻子大,
朱砂为衣,每服五丸。心膈痛柿蒂灯心汤下,腹痛柿蒂生姜汤下,血痛炒姜醋汤下,肺气甚者,白矾蛤粉(各三分) 黄丹(一分),研为末,煎 汤下
       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满,胁肋肿胀,风气壅滞,肢节烦疼,头面虚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难,年高气弱,并可服之。
       
羌活(去芦) 宣木瓜沉香川芎陈皮(各一钱半) 紫苏白术槟榔木香大 腹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时服,四磨汤亦可兼服。
       治七情所伤,滞于胸膈,窒于咽喉,胀痛于心下,噫气吞酸,不能饮食。
       白
豆蔻荜澄茄缩砂 丁香木香甘草(炒,各一分) 青皮陈皮桂心(各二 上 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盐一捻,煎至七分,不拘时服。
       治一切气,胸膈痛闷,胁肋胀满,心腹疼痛,噫气吞酸,呕逆恶心,不思饮酒过伤,脾胃不和,并皆治之。
       白
豆蔻仁 缩砂 木香(不见火) 姜黄(各四两) 丁香(不见火,六两) 麝香(别研,上为极细末,入麝香末和匀,用甘草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二丸,不拘时细嚼津噫下。常服宽中顺气,消宿酒,进饮食,磨积滞,去症块。
       治三焦不和,气不升降,心胸痞闷,胁肋疼痛,疗因伤冷传化。
       
枳实(麸炒) 槟榔半夏(汤浸) 莪术(各三两) 木香青皮(去白) 陈皮(去 白) 赤 蔻桂心 沉香藿香(各一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后用
生姜汤下。
       治气不升降,痰涎郁塞,饮食不化。
       
槟榔(面裹煨熟) 半夏生姜汁制) 木香(各二两) 荆三棱(七钱半) 青皮陈 皮(各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生姜汤送下。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槟榔(各二钱半) 人参大腹皮(炒) 诃子(各半两) 白术乌药香附子(炒)
       术(煨)
益智仁(各二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沸汤调服。一方加红花
       治一切气滞,心腹满闷,胁肋膨胀,大小便结滞,不快利,哕逆酸臭,宿此名
木香槟榔,元是子和之方。
       治肾水阴不足,久服养阴发阳。诸虚肿满流湿,又能润燥通肠。
       破积通和血气,痰涎不利胸膛。酒积食伤同治,泄泻腹胀膀胱。
       手足四肢无力,饮食面色萎黄。脾肺骨蒸劳嗽,更兼口舌生疮。
       打扑内伤闪坠,驴踢马咬蛇伤。与贩往来客旅,不服水土他乡。
       诸般杂证同治,调理偏宜此方。
       
木香槟榔青皮商枳壳(麸炒) 陈皮莪术(煨) 黄连(各一两) 黄柏香 附(炒)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和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加至微利为度,食后
生姜汤下,如不利,加丸数服,常服快气消食,通润大肠。一方无黑牵牛,一方有当归黄芩(各一
       治男子妇人一切气刺气闷,气胀食伤,及中毒积滞,两胁脐下四肢攻注,宿有气疾,心腹痞塞,呕吐不思饮食,伤风烦闷,鼻出清水,夜多盗汗,渐致瘦弱,肠滑水泻不止等疾,皆治之。
       茴香(炒) 萝卜子(生)
莪术(湿纸裹煨) 桂心(各一两) 白芷(一两半) 陈 皮(一两 水浸一宿) 桔梗牵牛(炒熟,取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至六分,和滓稍热服,或入枣煎如汤,点服亦得。
       妇 气,不思饮食,瘦悴,并以一钱,枣半枚,水五分,煎四分,热服。
       治一切滞气。
       丹砂(研) 安息香(研)
麝香(研,各一分) 白芥子(三百六十粒,炒) 大戟末牵牛 乳香(研) 没药(研 上同研匀,用糯米饭和丸,如麻子大,临时随意汤使下。
       一块气丸 官桂
延胡索莪术(炮) 姜黄砂仁枳实枳壳 黑牵牛(取头末) 槟榔大 黄(醋煮)
       子(醋浸) 荆
三棱沉香木香(各四钱) 锡灰(四两)
       大
麦芽(四两,用江子炒熟,去江子) 萝卜子(一两,去油)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善治诸般病疾,每服五七丸,各随后项汤使下。有孕妇人,不可服之,忌一切热物。妇人一切血气,
当归酒下。血崩燕子泥汤下。小儿脱肛,艾汤下。小儿KT 脾,橘皮汤下。小儿惊风,一岁一丸,薄荷汤下。白痢,干姜汤下,小儿脾积,使君子猪胆芦荟汤下。赤痢,甘草汤下。一切吐逆,生姜汤下。心膈膨胀,新水下。下元冷,好酒下。风热闭塞,大小便不通, 花水豆粉调下。妇人红脉不通,红花当归酒下。
       赤白带下,
蔓荆子汤下。血昏当归酒下。产前产后,吴茱萸一两,重酒一升,煎至二沸下。
       血块气血等,
生姜橘皮煎汤,入醋少许下。常服者淡姜汤下。小女红脉不通,红花当归酒下。
       男子小肠气,茴香汤下。咳嗽,
乌梅汤下。腰疼,牵牛汤下。伤寒,葱白汤下
       
香附子(炒,六两) 藿香叶(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白沸汤点服。
       治诸般气痛。
       
芫花(醋煮干,半两) 延胡索(炒,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男子元脏气痛,葱酒调下。疟疾,煎
乌梅汤下。妇人血气痛,当归酒调下。诸般气痛,薄荷汤调下。小肠气,茴香汤调下。
       治男子妇人五脏气,一切冷气血气,肥气息贲气,痞气奔豚气,伏梁气疾,抢可忍,似板筑定,冷汗喘急,不语欲绝,痛令立止。
       天台
乌药(细锉,酒浸一宿,微炒) 茴香(炒) 青皮(去白) 良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温酒调服,妇人用姜煎童子小便调服。
       顺气宽胸,进美饮食。
       
木香甘草(炙,各半两) 丁香姜黄(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四十丸,每服一丸,细嚼温水下。
       治三焦气不升降,胸膈满闷。
       南星
半夏(各一两) 香附(二两,三味用姜汁半盏,米醋半盏,水一盏,同煮干) 白术茯苓(各半两) 木香(一分) 青皮陈皮良姜 干姜(四味各一分,用酒半盏,水一盏,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饮任下,不拘时服。
       治上气腹胀。
       
大黄(锉,炒,一两半) 槟榔(炮,三枚) 郁李仁(去皮尖,焙) 陈皮(去白,焙,各一香(各一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
生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时服。
       治上气呕吐,不能下食。
       
半夏(汤洗,焙,三分) 陈皮(去白焙) 白术甘草(锉炙) 桂心(各半两) 人参(一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
       治上气呕逆,及疏利过多,虚气上攻,及短气少气噎闷,宜服。
       
木香人参茯苓(去皮) 藿香陈皮(去白焙) 枳壳(麸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
紫苏木瓜生姜汤调,再入银盏重汤煎五七沸,温服。
       治男子妇人诸物所伤,遍身走注,疼痛多年,沉积不散,呕吐恶心,胸膈痛,久痢不止,肋胁胀满,一切冷气不和,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并皆治之。
       
沉香檀香木香乳香没药(各半两) 丁香香附(炒,去毛) 八角茴香 莪术( 乌(炮) 草乌( 上为细末,用醋煮面糊为丸,如樱桃大,每服一丸,用枣一枚,烧熟去核,同药细嚼,用冷米饮送下。心腹急痛,用冷水送下。伤损肠内痛,煎乳香汤下。积聚亦如前法。服后以干物压之,忌热物,大有神效,食后临卧时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