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抱残守缺”的八破画:文人传统还是东方幻境?

 板桥胡同37号 2021-04-14
图片

八破画又称“集破”、“什锦屏”、“锦灰堆”。锦灰堆一词出现很早,相传元初大画家钱选曾在一次酒醉后,将桌上的螯钳、虾尾、蚌壳、笋皮莲房等“食余剥剩,无用当弃者”,绘成一幅横卷图,画中杂物叠映相衬,别有一番意趣,友人无不称奇,此图即题为“锦灰堆”。

之所以被称作“八破',一方面,“八'是一个虚数,代表多、富等含义,同时也谐音“发财'、“发达',寓指了这类作品的吉祥主题;而“破'虽然指残破之物,却同时有'破家值萬貫'、'破碎自珍'的隐喻,“破碎”则代表“碎碎平安”,以及一种信仰:越破旧(艰难),生命力越强。

图片

八破画究竟是什么?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

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

这几句诗,点出八破画的特征:描画残缺、散乱铺陈、力求逼真

八破的基本特征是“破”,这些“残破”中,有金石古董拓片、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残留的法帖,被创作者以杂乱无章的堆叠,呈现出耐人寻味、破碎的古代文化遗存。在观感上,颇似西方的拼贴画,但所有内容,皆出自手绘。

图片八破画,1900年,作者未知

正如郑逸梅在《珍闻与雅玩》一书中说描述的,“无论一页旧书,半张残贴,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简,任何东西都可以临摹逼真,画成缣幅……把这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充分表现艺术意味,耐人欣赏”。

八破画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一是寓意吉祥。

图片郑佐宸,《如意》,1950年,波士顿美术馆

这幅画用记述先秦经典的书页、古代钱币的拓印以及绘画和青铜拓片,拼凑成一只如意的形状,寿星和寿桃的图样占据了画面的中心,配合如意本身的吉祥含义,表达美好的寄愿。

图片多喜图

画面右上角是只生动逼真的蜘蛛,蜘蛛有一个别名叫蟢子,蟢与喜谐音,故民间俗以为蜘蛛兆喜。画上还有朱砂印稿、道教辟邪符和祝愿辞,表达祈求吉祥之意。

另外一种常见的主题,是对丧乱以及怀古传统的延续。

八破画产生的时代,正值内乱四起,战火连年,从皇家圆明园废墟,到普通人家劫后灰烬中残留的片纸时书,已是人们习见之物。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八破画寄托了人们对残存字迹文物的珍惜。

图片陈炳昌(1896-1971年),《喜居陋巷》

这幅公认最精美的八破画,上有铃了印鉴的法书,印本书页、火灼过的拓片残件和书籍封页上的书名题签。从反面看,许多字都能透过薄而半透明的纸张,左右反过来识读出,并都经火焚或虫蛀。

画中颠倒的、不同类型纸页上经精巧着色的细致摹本(尤其是那条蓝地洒金纸质的书名题签)及拓片,使得此画在品质上高于其他作品。

一枚印章上钤刻着四个字“抱残守缺',贬词褒用地表达出对破碎之物的珍爱之情。题款还落有“喜居陋巷不居时,缺陷居心是我师……” 一诗,对画家而言,八破不是一堆吉利的图像,而是对中国寒士高志的反映和对朴实无华的敬重。

图片李成忎,《毁烬残篇》(四条屏之一),1938年,波士顿美术馆

该作品创作于南京大屠杀之后一个月,画面题跋处引用了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似乎借用历史场景,暗喻当前国家生灵涂炭的惨状。

图片

从文本到绘画主体

八破画中常出现的金石、字纸和书页,本身更接近文本,这些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对象,为什么会成为八破画的主角?

金石

中国的鉴赏家倾向于认为,八破画是从博古画传统发展而来。在这个传统里,骨董(青铜器瓶)被描绘成吉利的象征。19世纪中期,如青铜器一类的文物上所发现的铭文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最终,这些铭文及其拓片,变得与器物本身一样重要,开始像骨董一样被用于画中。

图片八破画扇面 

字纸

字纸的意喻丰富,更多是从文学和传统中发展而来的线索。17世纪早期,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在作品中有意描绘清晰可辨的字纸。

图片项圣谟自画像,1646年

项圣谟的自画像中,画家席地而坐,右握毛笔,左手拿捏着字纸,纸上所写大意为:易庵自加长袍于此像。

同样的手法也出现在项圣漠之友陈洪缓的早期画中,他的1619年的册页中有静物一幅,透明的丝质团扇,扇面上绘有菊花,一只蝴蝶栖息在扇面边缘上,蝴蝶的一半是清晰的,而另一半只能透过半透明的绢面模糊地看到。

图片
陈洪绶所画册页,1619年

很多人会把这幅画解读为花卉引蝶,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蝴蝶与菊花其实分属不同的画面,如高居翰所言,“陈洪绶乃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曲调,很复杂地玩弄着真实与再现的主题。”

书页

17、18世纪的画家,已经开始把纸页和书籍当作主题来描绘。描绘从汉代至宋代英雄人物的木刻插图集《无双谱》,在画史学家司马迁时,画了一本翻开的书,上面刊印了龙门历史,龙门正是司马迁的出生地。

在康熙朝,出现了用书卷做装饰的瓷器,载有字画的书卷经常被处理成展开的样子。18世纪,印刷材料也开始作为艺术主题被使用。

图片书卷装饰的瓷器,清康熙

图片

东方的错视画?

此次画展的策展人,较早进行八破画研究的美国学者白玲安(Nancy Berliner),称其为中国的“错视画”(幻境画)。

Trompe l'oeil,错视画,或“视觉错觉”,法文原意指“欺骗眼睛”,常用于西方油画或壁画上,例如,描绘出假窗户框住栩栩如生的风景画像,仿佛是透过窗户看风景;又或者,在教堂墙壁上画门、窗甚至长廊,使观者误以为进入了房间。

图片画着窗户框的错视画,19世纪
图片画着穹顶和天窗的错视画,耶稣会教堂,1703年

17世纪时,中国的作家已经开始评论欧洲绘画的逼真性,画中人的眉毛、眼睛、衣服的褶皱,就像镜子中的影像一样清楚真实。18世纪,随着郎世宁等画家的到来,西方表达体积的技法和透视技术被更多的应用。

学界仍不确定19世纪中国艺术中“错视错觉”的效果,是否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只能说,自宋代以后,一种描绘形似的品味重新被接受。

图片黑漆描金包袱式长方盒,清雍正

这件雍正朝的漆器,从稍远处观看,此件长方形盒似由在盒盖中央打结的锦袱包裹着,走近则会发现,包袱皮其实是用一层一层的漆灰堆起雕琢而成。乍一看,让人产生有绸缎包裹的错觉。

但这种创作手段,是否如西方错视画一样,是作者有意利用视觉误差,使人产生错觉?我们并不能确定。

以此漆器为例,根据历史记载,以锦袱包裹作为装饰题材肇始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获得进一步发展。除了漆器,传世作品还有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和瓷胎画珐琅锦袱纹瓶。乾隆尤其喜爱锦袱纹,曾命粤海关照雍正款包袱纹盖罐精心仿制了一件,但要落乾隆款。

图片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清乾隆

如此说来,这种手法,更像是一种可套用的装饰形式,与西方错视画强调的“视觉错觉”,不尽相同。

同理,八破画对于各种金石、残缺书页的描绘,他们之间的交错叠加,更像是一种装饰风格的绘画,其初衷,并不是想使人误认为它们是真的。

美术史家万青力曾记录过,八破画一般用于悬挂商铺装点门面,作为室内装饰,还有大量绘于扇面、瓷器、鼻烟壶、首饰盒,用于送礼或收藏把玩,是一种曾经流行过的新型通俗民间绘画。而这些媒介,并不是错视画最适合的载体。

图片绘有八破画的瓷器,清乾隆

瓷碗中央八破图案的纸页,有耕织图 ,印本《孟子》、册页、铜钱、蜥蜴。边缘破损的册页上画着云龙,构图颇似受了南宋陈容《九龙图》的启发。

图片南宋,陈容,《九龙图》局部,波士顿美术馆
图片马少宣,水晶内画八破图鼻烟壶,1910年

不过,无论目的是否相同,八破画和西方的某些错视画,确实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白玲安所说,“东西方传统中,都有一种用旧的、火灼过的,或重复使用过的残纸碎篇的倾向。”

图片John F.Peto,静物

美国19世纪错视画家John Haberle 和William Harnett,都曾绘制过一系列美元纸币作品,纸币通常是用旧了或残破的模样。Evert Collier画过旧报纸和书页,和八破画不谋而合。

图片John Haberle,美元纸币错视画

图片Evert Collier,旧报纸和旧书页,1699年

如果不是中国17世纪就已经出现类似的风格,人们会误以为这是从欧洲传播而来。中国八破画的存在,显示了东西方共同的品位。在历史的大图景下,中西方艺术的共通点,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多。

附:近现代八破图名家谱系

郑达甫(1891~1956年)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出自郑手笔。郑达甫“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上海,靠卖画为生。后被福建商人杨渭泉请至家中,专门为其代笔作画。因此目前流通的“锦灰堆”中,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的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图片
郑达甫,八破画(锦灰堆)作品

宋翼青(1918-2007年)

宋翼青,字云程,又名亦卿,1918年生于河北涿州。文学、书法、篆刻皆精。20世纪60年代,得识齐璜大弟子两石翁王铸九,与之交游并得其亲授。作品以花卉、虫鸟为主,笔墨拙朴,典雅富贵。擅画“锦灰堆”,当代画坛无人出其右。

耿玉洲

宋翼青唯一的弟子。自幼酷爱书画,长期临摹《芥子园画传》后到中国美术学院专修花鸟专业,毕业后深研“海派”吴昌硕先师画风几十载,20世纪90年代末到北京发展,得识宋翼青并拜其为师,得到宋翼青的衣钵真传。

耿学知

耿玉洲之子。此次波士顿美术馆八破画展中,即有其作品。

图片耿学知《玉兔迎春》,2016,纸上横幅,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图片

参考资料:

1. Nancy Berliner.The 'Eight Brokens':Chinese Trompe-l'oeil Painting,Orientation,Volume 23-No.2,Feb1992;

2. 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纪中绘画史》,雄狮美术出版社,2005;

3. 郑逸梅,《珍闻与雅玩》,北京出版社,1997;

4. 波士顿美术馆《抱残守缺:中国八破画》Catalogue;

5. 高居翰《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三联出版社,20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