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干姜附子汤

 铁毛l 2021-04-14

图片

第四十一方——干姜附子汤

太阳一百零七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汗下亡阳,土败水侮,微阳拔根,不得下秘,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阳气归根,是以安静。温气脱泻,乙木郁陷,故脉沉微而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

1   下伤脾胃之阳,用干姜救逆,回阳建中,汗亡经中之阳,则阴脏失藏,用附子救逆,以复肝肾之阳。昼则阳升,胃气不降而失根,所以烦燥,夜则阳藏,在其本位,是以安静。昼夜者,阴阳各有所主也。昼则阳主而失根,夜则阴主而藏阳。这个昼不得眠,只是白天阳盛而更烦,或也有夜不得眠。阳泄则脉沉,失藏则脉微。已复发汗,汗出阳泄,表里失藏,则身无大热。这个甘草都没有,越是精简,越能说透病理与药理。

论:本条提纲,在脉沉微,身无大热,昼则烦躁虚烦,夜而安静,又不得眠者,不渴,不呕,无表证者,就可以用。脾肾之阳虚之象,典型的伤寒之病。

1腹痛——刘含堂医案

李某某,男,38岁,农民。1984年12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昨天上午因有急事,冒着风雪外出,当时即感觉寒冷之气袭入腹中,至当晚9点左右,出现胃脘与脐周冷痛,疼痛呈阵发性,喜温喜按,曾肌注西药阿托品针1支,无效。因笔者正好在家中,病者系同村人,急来求治。查其面色㿠白,双手护按脘腹部,畏寒肢冷,不思饮食,二便自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弱。诊为腹痛,辨证为寒邪直入脾胃肾。治宜散寒回阳止痛。取干姜附子汤,处方:炮附片15克(先煎),干姜10克。水煎服。服3剂,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消失。

按:本例腹痛,考虑患者为阳虚之体,外界寒邪方可乘虚直人腹中,凝滞气机,出现脘腹冷痛。症如胃脘与脐周(属肾)冷痛,伴面色㿠白,畏寒肢冷,显为寒邪直入脾胃肾;喜温喜按,舌淡,脉沉弱,属寒邪伤阳,阳气大虚之征。治疗此病,若非药力精专之方,恐阳气有顷刻暴脱之虞,故急用干姜附子汤,如单刀直人,迅即温通脾胃肾,散寒回阳,其痛自止。

干姜附子汤,现代主要用于虚寒性胃绞痛、腹痛、泄泻、急性病后期的虚脱、寒性咽痛、心衰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眩晕、梅尼埃综合征偏阳虚者等。辨证要点为阴盛阳衰,或阳虚烦躁欲脱,症状如昼日烦躁,夜晚安静,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舌淡,脉沉微等。《经方治病经验录》

图片

2亡阳救逆——邢锡波医案

甄某,女,28岁。原为阳明经证,因予大剂白虎汤加银花、连翘之品,3剂后身热全退。而食饮不思,手足逆冷,大便溏稀,脉象沉微。以患者平素体质衰弱,气血亏损,在抗病期间,由于发热与苦寒药的影响,使心肾之阳和脾阳受到损耗,而成阳气衰微之证。因予以加味干姜附子汤:干姜12克,炒白术12克,附子12克,野党参15克,杭白芍12克,茯苓12克,生龙齿12克,甘草10克。1剂后手足渐温,心烦稍宁,汗敛气畅,连服3剂,诸症均减,食欲增进,后以补气健脾之剂调理而愈。(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75)《经方治病经验录》

虚寒出血(坏病救逆)——许叔微医案

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予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伤寒九十论?证九》

按语: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可见其标,而不见其本,予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图片

4寒性咽痛——李肇医案

李某某,男,40岁,1986年4月16日就诊。六天前患风寒感冒,经治诸症悉减,但遗留咽痛,曾口服红霉素及肌注青霉素,咽痛不但不减,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进食及讲话。刻见面色眺白,身冷恶寒,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许白色痰液。查咽峡部不红不肿,扁桃体不大,咽后壁无滤泡增生。舌淡苔白,脉沉紧。证属阳虚外感寒邪,滞结于咽部所致。法当温阳散寒,投干姜附子汤为治。处方:熟附子15克,干姜10克。2剂,久煎频服。

药后咽痛大减,已能进食、言谈。嘱其将原药服完,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新中医1987,(3):43]《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条是脏寒内格,亡阳之火。脉见本气之沉紧,不是亡阳之疾数。观下条目赤烦渴,脉七八至,则不见本寒之沉紧,而见火升之疾数,皆是伤寒亡阳之象。

5亡阳烦烦躁——姬元璋医案

蒋某,男,38岁,农民,1982年9月18日初诊。前天发热、怕冷、无汗,不想吃饭,某医认为有积,先予泻药,大便2次,尚发热38℃,后打退热针,当晚大汗如雨,烦躁一夜未眠。来诊时,体温36℃,四肢发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乃阳虚烦躁证,急宜回阳,予以干姜12克,炮附子12克,水煎服。9月12日二诊:服药后当晚已不烦躁,脉已转缓,但自觉无力,头目虚眩,血压85/40毫米汞柱,为阳气初回,但元气未复,予四君子汤连服2剂痊愈。《解读张仲景医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