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lj0279 2021-04-14

文/郑世斌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艺术塑潮·领军·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我曾在鼓山摩崖石刻上看到几个字:“望云遥祝”,于是用寿山月尾紫石雕刻了一枚印章,在底部创作祥云,题上“望云遥祝”,诗文与云纹互动,有寄予美好愿望的意味。祥瑞之云气,造型独特,婉转优美,表达了吉祥、喜庆、幸福等愿望以及对生命的美好向往,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观之能给人从心底而生的欢喜感与意韵悠长的回味感。在薄意技法上,运用祥云纹饰,能让薄意与篆刻艺术更加贴合与默契。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望云遥祝》 寿山石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自起源至今,历经3700多年的悠悠岁月,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与时代发展的见证。纵观我国印学史,凡是能在篆刻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大家,无不是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文人追求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融为一体的艺术风尚,比如篆刻大师吴昌硕、厉良玉、齐白石。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观心如云》 寿山汶洋石 郑世斌作

篆刻,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艺术之理,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近期正在刻一枚大印章,使用单刀雕刻,将大漆黑色填入,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画面视觉冲击感。如果你有足够的格局,便能感受到那呈现在你面前的画面里潜藏着很强的厚度感,会欣喜于艺术融合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心灵的触动。

薄意雕刻,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比浅浮雕更浅,雕线更薄,也更重意境,即“层薄而富有画意”,故称薄意,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薄意以浅刻法展现山水、花鸟、人物,而这些其实也都是几千年中国书画史的精髓。金石艺术与书画艺术密不可分,我觉得薄意技法与金石艺术也肯定有碰撞点,作为传统寿山石雕刻艺人,我希望雕刻技艺与金石文化能够多一点互动,激荡出火花。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抚云九霄》 寿山月尾紫石 郑世斌作

浙江杭州的篆刻艺术氛围很好,与他们交流发现,篆刻家很喜欢薄意印章,尤其山水薄意创作。去年我儿子考上中国美院书法篆刻专业,这个专业全国仅招生17人,我也希望他以后能继续攻读研究生,深研书画金石,再将我的薄意作品与篆刻很好的结合。我在筹备一系列好的薄意创作,留下给他学业有成后创造发挥,期待有朝一日,我们的作品能够有很好的突破,呈现给大家。

篆刻可以结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寿山石雕刻作为传统工艺之一,可以跟传统的书画结合,作为寿山石雕刻独门技法的薄意完全可以跟着篆刻走到千家万户去。纵使在二战结束以后一度受到西方世界舶来文化的影响,西方艺术流派与审美冲击了东方的艺术审美与思维,但一脉传承、延续千年的东方审美并没有因此被取代。“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经济日渐繁荣的当下,文化复兴正在悄然发生。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無一事》 楚石 郑世斌作

反观我们石雕近些年来的变化,以前都是工艺性的模式,几乎都是摆件,很少提到艺术品的把玩或雅玩。而这几年,特别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城市,如上海、杭州,那些收藏家们提出“宁缺毋滥”的概念,宁可小一点,优雅一点,可以上手,把家里的文房杂项融入进去,再把诗词歌赋、篆刻艺术等元素融入进去,塑造了当代美学的新理念,并影响其他城市地区的艺术审美与文化氛围。可以说近些年的石雕界风气很好,还有如陈达等大师们的引领,我们可以把各种元素贯穿起来,多融入传统文字艺术,形成了篆刻艺术的新风尚。

在以前科举制度的时候,篆刻常常呈现的是标准化馆阁体的模式,特别是皇宫里那些篆刻品,刻得很规矩,因为那时的篆刻目的单一,仅作为一种证明,以使用、凭信为主。但到了现代以来,百花齐放、兼容并蓄,思想的解放带来了自我意识的萌发,呈现个性化的发展,于是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大家,各具风格,艺术门类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与融合。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幽闲贞静》 郑世斌作 《幽闲贞静》 郑世斌作

清末明初,著名雕刻艺人林清卿先生吸收中国画艺术精髓,融雕、画于一炉,以刀代笔,别开生面地将薄雕的艺术提高到新的境界,创造出寿山石雕中最富有文人气息的艺术形式。画意与文人审美的交融,造就了薄意雕刻浓厚的“文人画”风格。薄意要以石作纸、以刀代笔,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万千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

我们要让薄意、印章跟着篆刻走,一起走出去,到更多艺术家、收藏家的手里,要让拥有福州石雕风格的薄意印章,成为向世人展现中国文化精神、弘扬东方审美意趣的艺术时尚。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融”与“容”——薄意、篆刻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