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道尽世态炎凉,却无人能解其中真意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1-04-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千载传颂,中学生教材收录有该文。《陋室铭》只有八十一个字,许多经典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家喻户晓,但关于文章来历,甚至对其中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含意也存在误读。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道尽世态炎凉,却无人能解其中真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祖籍洛阳,生于嘉兴。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第二年官授太子校书。

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改元为永贞元年)一月德宗驾崩,顺宗继位。顺宗李顺早对藩镇跋扈、宦官专政不满,即位后不久就起用心腹王叔文、王伾进行政治革新。改革触动了藩镇与宦官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不甘心丧失话语权,联合起来拼命反扑,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改革派官员悉数被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改革在进行了146天后以失败告终。刘禹锡是改革派核心人物,先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道尽世态炎凉,却无人能解其中真意

此后,刘禹锡三起三落,数十年间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于各贬谪之地间,晚年起复也只是得了一个“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闲职。这就是《陋室铭》的创作背景,至于写于何时,何地学术界有数种说法,其中以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说最广。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地方官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长江边上居住。刘禹锡懒得与他计较,撰写了一幅楹联挂在门前: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地方官看见他居然还有心思作诗,一怒之下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迁至城北,并将居住面积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好在新住址不远处就是一条大河,门前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地方官见他还有悠然自得的心情,干脆把他的住地调回了城中,在眼皮底下监视居住,只给刘禹锡一间仅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短短时间内,刘禹锡连搬三次家,居住环境一次比一次不如,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和州地方官实在欺人太甚,悲愤之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传世名作《陋室铭》。


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教科书中都解释为虽然这是简陋的房屋,但因为有德者居之,也就不感觉简陋了。

仔细分析,这种解释经不得推敲。

陋,简陋;馨,香远也。陋室对德馨,这个就欠通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后人对“陋”字的理解有误。陋,《说文解字注》为侧逃,《尧典》谓隐藏不出。据此看来,“陋”的本意为隐。避世隐居之地多为偏僻幽静之所,从《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看得出来,刘禹锡居住的地方绝不是闹市通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全文点睛之笔,是刘禹锡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道尽世态炎凉,却无人能解其中真意

诸葛亮表面上躬耕陇亩,说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其实是在作秀——其,待价而沽者!刘禹锡这样写,也是想要告诉世人,自己希望和诸葛亮、扬雄一样得到统治者的赏识重用,以建功立业。

孔子云: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为“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到东夷居住,有人劝他说那么偏僻的地方去干嘛?孔子反驳道,九夷之地虽然僻陋,但君子到了那里可以行教化,使其变得知书识礼,怎么能说僻陋呢?

孔子为什么要到九夷呢?正是因为他郁郁不得志,与刘禹锡作《陋室铭》的心境相同。

陋室铭短短八十一字,道尽世态炎凉,却无人能解其中真意

刘禹锡的《陋室铭》与诸葛亮的“好为《梁父吟》”一样,都是一种自我炒作,他这样写,是婉转的透露给与他交往的鸿儒,自己和孔子一样道德高尚、具有安邦治国之才,与诸葛亮一样,身在江湖心存汉阙。

刘禹锡不愿意在山水之间了此残生,不能就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一个普通农夫,我要重回朝堂,我要有所作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