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析李世民、李亨即位情形之同异

 素笛轩 2021-04-14

开国之主李渊与盛世缔造者李隆基,书写了唐史最辉煌的篇章,然而两位雄主竟都以太上皇身份落幕。玄武门之变后两月,李渊传位给李世民,退为太上皇;马嵬坡之变后一月,李亨自行登基,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本文拟从背景、心态、关系、处境等角度辨析李世民、李亨即位情形之同异,管窥武德、天宝政局,兼谈玄武门政变对唐朝储君心态之影响。


一、取得政变胜利。玄武门政变中,李世民杀兄屠弟胁父,扫清了障碍。马嵬坡兵变不仅剿灭了权臣杨国忠,更摧毁了李隆基的权威,让李亨终于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二、政变后实权在握。武德九年六月八日,李世民成为太子,至八月八日登基期间,他已实掌君权。天宝十五年兵变后,李隆基入蜀,李亨分兵至朔方军治所灵武,得到了群臣尤其是军方的拥戴。

三、提前登基,不等父死子继。李世民既已成为太子,大可息事宁人,做回忠臣孝子,可他仍通过“禅让”使李渊成为太上皇。李亨本就是太子,彼时李隆基已无斗志,只要他收复失地,将来大可名正言顺即位,可他竟自行登基后才通报给李隆基——你已是太上皇了。

四、存在道德焦虑。李世民在政变当日就做出了跪而吮上乳的举动,篡改史书亦是心虚的表现。李亨的即位被正史美化成不得已而为,后来还上演了父子互加尊号的道德演出。

一、父子关系不同。玄武门政变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的夺位之争,李渊是李世民的对立面,李世民孤注一掷、釜底抽薪。而马嵬坡兵变发生在战乱中,李亨与李隆基首先有着共同的外敌,其次考虑的才是父子间权力的博弈,李亨因势利导、火中取栗。

二、胜利程度不同。李世民已彻底架空李渊,而李亨到达灵武后,李唐实质形成了二元中枢,李隆基仍保留部分君权,并有意制约李亨。

三、前期处境不同。李世民不是储君,却早已形成政治集团,可与李渊抗衡。李亨虽是储君,然在内忧外患中,十多年无实权。这进一步造成了心态差异,李世民步步为营,李亨如履薄冰。加上玄武门政变的阴影造成唐代储位不安定,正统太子未必能安然即位,加之李亨曾目睹李隆基杀三子,其焦虑与李世民自不可同日而语。

四、竞争对手不同。政变后,李渊已别无选择,嫡子只剩李世民,庶子最年长者不过八岁,无人可抗衡李世民。而兵变后,李隆基仍不止李亨一个选择,尚未得知李亨即位,他就已诏令诸皇子分别兼领节度使,以分李亨之权。

【说明】 本文是作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唐帝国的历史与文化”课程中的习作,得到了李志贤副教授的指导。

作者简介:

楚凌岚,甲戌年生于湖南武陵。素笛轩创始人。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文化与语言系硕士在读。雅爱倚声,已出版个人诗词集《涟漪集》,有原创专辑《似曾相识》。

古典诗词:前事寻幽远,小隐成孤绝 | 楚凌岚四年吟草

自由诗:我想在你的怀抱里虚度余生 | 凌岚的诗

如需订购《涟漪集》,敬请向公众号发送数字“5”,以获取链接。

本文作者:凌岚;图文编辑:疏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