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99年,南齐皇帝萧宝卷到大司马王敬则家...

 新用户07039177 2021-04-14
499年,南齐皇帝萧宝卷到大司马王敬则家中做客,发现乐伎潘玉儿姿色绝美,立马将其临幸。王敬则惊怒:“这是老夫未过门的小妾!”萧宝卷嬉皮笑脸道:“常言道君臣一体,你妾不就是朕妾吗!”

萧宝卷是南齐明帝萧鸾的次子,懵懂之时母亲病逝,由潘妃抚养。由于天生口吃,被人取笑,导致性格自卑又内向。每天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到处挖老鼠洞,乐此不疲,经常整夜不睡觉。萧鸾不宠他,也懒得搭理。

这种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导致萧宝卷的心理逐渐扭曲,道德观念愈发淡漠。有一次他微服私访路过一个村庄,发现到处都是阖家欢乐的景象,顿时心生嫉妒,竟以谋反之名将满村屠杀。其残暴令人发指。

即便犯下大罪,史称“明帝”的萧鸾也没对他有丝毫责罚。其背后原因,无外乎萧宝卷是南齐最“适合”的继承人。其实萧宝卷本没有资格继承皇位,但他哥萧宝义天生就是个聋哑人,萧宝卷这才捡了个漏。

没两年,萧鸾病重,看着眼前这个无才无德又没啥城府的太子,他放心不下。除了任命司空徐孝嗣、右将军萧坦之、右仆射江袥和领军将军刘暄为顾命大臣外,萧鸾还倾囊相授自己得意的帝王之术。

萧鸾告诫萧宝卷:“帝王行事在于快,任何事都要先下手为强,才能将危机灭杀于萌芽之中。”萧鸾当年正是靠此篡夺皇位,可谓是实践出真知。萧宝卷难得认真,不仅将遗言牢记心中,还很快就发扬光大。

公元498年,萧鸾病逝,萧宝卷即位。没几个月,萧宝卷就放飞自我,他先下手为强将四个顾命大臣处决,又建立特务机构,捕风捉影就将大臣满门抄斩。文章开头的王敬则也是其一,为保命不得不起兵造反。

屠杀大臣不算啥,萧宝卷最出名的是和宠妃潘玉儿的传奇故事。潘玉儿进宫后被封为贵妃,极受宠爱。萧宝卷为了她,耗费巨资修建“神仙”“永寿”“玉寿”三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堪称穷奢极欲。

且不说几座宫殿长宽数百步,那墙壁上竟镶满黄金,帷幔上的飘逸神仙,都是用金丝绣成,四处装饰的是大量古代的奇珍异宝,就连点缀其中的精美小物件,都是从佛寺、古迹中剥取下来的。

萧宝卷还特意在宫殿的地面画上金色的莲花,让潘玉儿赤脚走过,然后他便欣喜地道:“这就是步步生莲啊!”后世三寸金莲的缠足风潮,这正是源头。

仗着皇帝垂青,潘玉儿也开始恃宠而骄,纵容父亲潘宝庆巧取豪夺。一时间,京中怨声载道。萧宝卷对这一切视而不见,他此时最在意的事,是如何博美人一笑。

潘玉儿从小在市井长大,于是萧宝卷在宫中建立起一个集市,让太监宫女充当小贩和老百姓。而潘玉儿担任管理集市的市令,萧宝卷则当她的副手,在一旁点头哈腰。稍有过错,潘玉儿就杖责他,他也乐在其中。

玩腻之后,萧宝卷又身穿军服手拿佩刀,时刻跟在潘玉儿后边,俨然侍卫一般,侍卫当腻之后又在集市里开店卖猪肉,也是有模有样。当时有歌谣这么唱:“阅武堂,种杨柳,皇上卖肉,潘妃卖酒。”

萧宝卷的昏庸,导致了国中叛乱迭起,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统治根基。真正让他走向灭亡的,是他杀了一个不该杀的人。

谁呢?尚书仆射萧懿。萧懿此人足智多谋又忠心耿耿,在萧宝卷四面楚歌之际,他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以一己之力平定了叛乱。但没想到,叛乱刚结束,萧宝卷就卸磨杀驴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将萧懿赐死。

此举不仅让无数忠臣义士寒心,更导致萧懿之弟雍州刺史萧衍怒而起兵复仇,顿时天下群起响应。形势如此严峻,萧宝卷已经无人可用,但他竟然丝毫不以为意,只顾着和潘玉儿沉溺于享乐之中。

公元501年,萧衍兵临城下时,萧宝卷还在宫中宿醉。宠臣茹法珍看不下去,声泪俱下道:“事已至此,还请陛下拿出金银奖赏三军,振奋士气吧!”萧宝卷却道:“难道反贼只抓我吗?凭什么就我一个人出钱!”

如此消极态度,再坚固的城池也守不住。果然,萧衍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建康城。直到这一刻,萧宝卷才心生恐惧,带着潘玉儿和无数金银财宝从北门逃走。奈何他已众叛亲离,没走多远就被宦官斩首邀功于萧衍。

一代昏君自此落幕,而他最宠爱的潘玉儿也沦为阶下囚。因她的美貌太过出众,萧衍非常觊觎,想收为小妾。谋士王茂阻止道:“使齐国灭亡的就是这个女人,您要是留下她,是要重蹈覆辙吗?”

萧衍犹豫半天没有决定,军官田安眼尖,忙上前请求将潘玉儿赏给自己。萧衍还没说什么,潘玉儿却哭道:“我是一国贵妃,怎么能委身于下人,我宁愿一死了之!”最终,萧衍命人将潘玉儿勒死在狱中……

有人说萧宝卷的覆灭,原因在于潘玉儿。这个说法有些片面,潘玉儿一介女子,虽然仗着宠爱肆意行事,但对国家影响有限,最后不愿委屈求全,倒更显气节。而萧宝卷倒行逆施,错杀功臣,才是南齐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