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文穴阅读馆 2021-04-14

近来和一些写作者交流,越发觉得自己对于媒体行业有着一定的误解。

可能是因为之前了解到的一些经验都是营销导向的,这个公众号的导向一直摇摆不定,我一直迷茫的是到底该提供给关注者文化时事讯息呢,还是应该给关注者提供更深入的知识分享,在早期一段时间,可以说我更倾向于前者,包括一些新书推介,新书评说,电影解说。虽然这些文章在其他平台上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度,但是我依旧觉得真正的写作不是这么回事。由此之后公众号又转向了深入的知识分享,从诗人艾略特开始,每篇基本上都是2万字左右的解析,不仅厚重,同样也容易让不在学术领域的关注者失去兴趣,由此公众号又转向了固定栏目的每周两千到三千的书评、电影、散文,然而写的时候不仅疲于奔命,同样觉得浅得不是滋味。

这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可以说是很多致力于非小说创作的新手们面临的问题。在与晓风讨论之后,我还是觉察出了认知上的问题。我对媒体的误解是认为媒体的优势是在于追求新和流量的一方面,而其过分专业化的解析却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其实不然,因为这个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所关注的几个信息源出现的问题,很多传统媒体深度评论很大程度上是不太顾及读者的阅读体验的,或者说他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受众,所以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成写作者和读者的共鸣,对于新兴的自媒体来说需要时间。

另一种方向就是所谓的热点导向,在这方面我关注的一系列公众号似乎又存在更严重的问题,简单地来说,那些最知名的公众号传播的不是文化而是人生指导、职场规划之类的经验,也就是俗称的鸡汤类营销号,而且大部分文章都是矩阵内共享,虽然有利于粉丝共享。但是却使得文章出现的重复率太高,基本上五个大号几天内出的都是同一篇文章。但是这正如某导说了,“垃圾电影的泛滥正是由于垃圾观众的存在”,虽然言论有些过激了,但是却点出了市场原则。仔细一看这些文章,其实也能踩在国人感情线上。比如离婚篇,女性独立自强不能靠男人;温情篇,老人含辛茹苦培养孩子长大,最后孤苦伶仃等待孩子归来;奋斗篇,在职场上莽撞的年轻人受到了各种教训,成长为一个成熟的职场高手,不得不说,这不过是用咱师姐咪蒙用剩的,实在不值得关注。

对于媒体运营这方面,很多公众号同样是做新媒体运营讲解的,对此,晓风之前就和我交流过,我可以说是从中学习了许多,但毕竟媒体运营走的这条路不仅仅是文化类的,在新增端口、小程序、社群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正如晓风所预见的,这个公众号能够提供给大家的东西在这些方面并不存在优势。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正确发声的姿态,我回想起之前齐鲁晚报的吕老师和我讲过的一句话,当时我担心文学类导向的文章在以新闻导向的主流媒体上很难有成果,“你认真去写,自然会有人产生共鸣”。抱着尝试的心态上传了一年之后,后台上过50万阅读的基本上有十多篇,由此整理下来就算去了几百的税,这笔稿酬还算是意外之喜。可以说流量对于写作者来说虽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它能带来信心。

然而回到公众号上来说,我觉得我犯的错误就是开始对读者失去信心,继而对自己的写作失去信心。由此还是走到了轻快的流量导向上来,这个问题首先体现在了打开率等这些数据上,其次同样也体现在文章质量上。

可能是中文系出身的缘故,而且因为和新闻系并列,我们通常会有一个“引以为傲”的偏见就是“中文是师,新闻是匠”,由此在写文章的时候,我通常会注意,像挖掘这些细节这些谁都能干的事情,我不干。才情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当然结果就是基于这些偏见和错误的理解,公众号的文风以及文章内容经常会摇摆不定。这也少不了中文系背景本身自负的问题以及市场的压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