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贩卖焦虑,不吹捧文艺,让文字回归阅读 ◆ ◆ ◆ ◆ ◆ 《荒原》继续补充: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 艾略特《荒原》之死者的埋葬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艾略特《荒原》之对弈 精致的现代古典主义者是如何写诗的——T.S.艾略特《荒原》之“火诫”(一) 《火诫》续上一回说过,援引的是佛典里将火比作欲望的一个意象,展现的是现代人所处的欲望都市不过就是炽火炼狱的画面。 在接下来这一段落,艾略特描述的是一对夫妻(爱侣)相聚的画面,而整个段落则以第一人称,从特伊西亚斯(Tiresias)的角度来写的:
开篇便是宣告时间,紫色时辰其实也就是暮光之时,这里有个铺垫就是这也是魔法和超自然现象开始显现的时候,大概《暮光之城》(Twilight)取名的时候也有如此意思。当然这里描绘的是人下班的时候,目光从桌面上飘忽离开,然后“human engine”(意指心脏)等待着,就像一辆的士车等待着离开(其实就和当代人等待着下班走人一样的画面),显出下班时急切回家的心焦。 这个时候,我(叙述者)特伊西亚斯出现了,特伊西亚斯其实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变性人,传说中他看见了两条蛇交媾,于是变成了女人,随后又过了7年他又变回了男人。而根据希腊神话,他同样是个盲人先知(传说宙斯与赫拉去问特伊西亚斯,房事中是男性获得的愉悦更多还是女性获得愉悦更多,特伊西亚斯回答是女性,于是赫拉就让他变成了瞎子,而宙斯则让他永生不死并且能够未卜先知)。 当然在这里,特伊西亚斯确实以一个双性人的身份出现的“Throbbing between two lives”,这里意指他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双重体验,可以说是一个全知的神人。当然这里面他又极度衰老(因为永生不死),展现出来的是一幕苍老者绝望看待世界的画面,但是其实他(她)接下来要描述的却是一场看似亲密爱侣,其实貌合神离的相聚画面。
从这里开始诗歌以特伊西亚斯的目光来看了,“Homeward, and brings the sailor home from the sea”其实开头应该是暗喻着情人归家,这个画面其实就好比取代琼斯的威尔驾驶着“飞翔的荷兰人号”在十年航海之后归岸的那一天。既然丈夫归家,作为打字员的妻子就开始空出位置来给丈夫,这里注意一下teatime。 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就是晚餐的意思,因为在英国每个阶层对于晚餐的叫法是不一样的,最底层的人就是teatime,因为在英国北方的工人和下层阶级基本上是6点下班归家然后来吃点东西,而更上层的阶级和南方人则会更晚一点吃饭,他们把这餐叫做Dinner。当然从各种家用设施也可以看出,诗歌中的女子是一个下层阶级的女工。
当然接下来艾略特以重复的旋律开始阐述男性,当然这里要注明的是特伊西亚斯其实是感知并预测了未来,比GOT里面的三眼乌鸦Bran可能更厉害一点,不仅能穿梭时空预知未来,还能直接上身体验,由此他(她)开始以女工的视角“I too awaited the expected guest”,而这个小伙子怎么样呢,其貌不扬,长满痘痘,而且还也只是一个小职员,依存于先前提到的富豪,这便是形容当时在资本世界里穷困的工人完全是看资本家的脸色过活的。 当然如此的描述其实也正是艾略特的一种讽刺,在古典的情诗里,水手归来是一个英雄的模样,而现在来的则是一个连生计都要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愣头青。艾略特击中着实是当时工业化社会下卑琐的工人们生活的痛点,当然在下面这段关于性的描写就更令人绝望了。
这个卑琐的男人自认为时机不错,就开始动手动脚了,而女人呢,则是(bored and tired),工作完有做完晚饭之后肯定没歇息,而且生活就如此一成不变,显然又累又无聊。这一段,男人就是想要爱抚一下女人,但是女人照旧不想要的话,也依旧还是不同意的,也就是说女人没这个“性趣”(Which still are unreproved, if undesired)。但是男人呢,则是横冲直撞,开始了自己的摸索,完全不需要女性的回应(His vanity requires no response and makes a welcome of indifference)。 这一段其实呼应了前面菲洛墨拉(那个化身夜莺遭受作为国王的姐夫粗鲁强暴的女人)。在这段本应该是英雄与美人浪漫重聚的画面,却转化成了卑琐的丈夫(男性)强暴着无声的妻子(女性)。而特伊西亚斯说自己早就经历了这一切,显然这只是一个工业文明下底层家庭的缩影,而最后那男人心满意得地吻了吻就走上黑漆漆的楼梯去睡了,这也预示着两人没有真正的情感交集,在性活动完成之后就离散了(如果是丈夫和妻子的话也说明两人的貌合神离)。
而这一段则从女人的角度描写,她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没有注意到离开的情人(可见两人之间的丝毫没有感情联系)。而她能想到的就是,这事终于完了(Well, now that’s done: and I am glad it’s over)这也就是说,女人一点也不享受这样的性生活,她只不过忍受着男人的侵犯罢了,可见在人世的荒原之中,男女之间是没有什么情感联系的,人只有不断地在忍受,而这个时候她不由自主的理了理头发,在留声机上放了一张唱片。 其实这个意思也是很明确的,女人想要通过音乐来逃离现实的荒原,这一幕参照《肖申克的救赎》肖生克躲在办公室里听音乐,认为这就是自由的感觉。而在诗歌中女人也正是以这种方式才逃离卑琐的现实。
而这一段开始音乐响起,艾略特有偷偷来了一个叙述者转化,从女人重新回到了特伊西亚斯,而在他(她)的叙述中他沿着维多利亚女王大街大道上走着从下泰晤士街的酒馆里里听着这些音乐和聊天声,以及月光下的渔夫酒馆,但是这些都只是人们力图用音乐摆脱现世的地方,唯有圣马格努斯教堂(Magnus Martyr)的墙里承载着伟大和辉煌。当然这这里也是批评家说艾略特向宗教频示好感的明证之一。
接下来的这两端皆是化用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四部曲”中的第四部《诸神的黄昏》中莱茵河的女儿的悲歌来悲叹泰晤士河的变化,这曲目本身挽歌,而在艾略特的改变中也确实工业污染河道,人们在污秽中摆渡。 而这段的下半部分在则描述了伊丽莎白一世和兰瑟斯特,他们本可以成为一对恋人,但是伊丽莎白却不知何原因不愿意选择任何人与任何人结婚,由此也被成为Virgin Queen, 而这一画面和显然是和上一个画面作对比,不管是底层人士还是女王贵族,两性之间的感情都似乎是淡漠而苍白的,这也正体现了荒原死气沉沉的氛围。
上面这一段则出现了一个莫名的女声,而十分直白的描述了女性在一次经历的无感情的性的画面,而这里面Highbury, Richmond, Kew, Moorgate都是地名。从表面上来看这里表现一个女性躺倒独木舟上被男性“强暴”(毫无感情)的画面,但是结果却是男人哭着,在暴行之后他向女性(这里可能是她的情人)许诺一个新的开始,而这个经受了暴行的女性却没有说什么,反而是在内心反问了一句,我该憎恶什么? 这里以一种经典式的画面重现现代社会的感情荒芜,在这里女人对男人已经没什么好说,既没有愤慨,也没有悔恨,面对虚无之物,处在虚无之境,大抵也是有鲁迅当时所处的彷徨之感。当然这里延伸出去放大的来说,这里的女性可以暗喻为以泰晤士河为代表的自然,而男性则为狂暴的工业文明,在暴风雨般的破坏之后,工业文明期许一个重新的开始,但是彼此之间只剩下了虚无。
这一段也是继续女声的阐述,在Margate Sands(首先这个地方据说是艾略特写《火诫》的地方,当然也有人说这里是艾略特妻子出轨的地方),她说,I can connect nothing with nothing. 所谓的联系就算构建起来也都是无意义的,零加上零依旧是零,在一次表达了荒原的虚无,而肮脏的手掌以及破碎的指甲一方面指下层工人的工作环境,一方面其实也在暗指工业革命的人们污秽不堪,而卑琐的人们什么也不期待,可以说荒原最大的虚无便是希望的丧失。
而最后一部分诗歌其实化用了两个圣人,一个是圣奥古斯丁,一个是佛陀释迦摩尼,前者说我来到迦太基(To Carthage then I came)而当奥古斯丁来到迦太基其实他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污秽而肮脏的城市,而这就化用到了这里,而奥古斯丁的迦太基就成了艾略特的荒原。 而后面则是一幅炼狱的场景,一切都在火焰中燃烧,其实就是暗指着荒原中的人们经受着如火般欲望的摧残和折磨,而他们都祈求着主将他们解救出来,就仿佛先前的女工想要用音乐来逃离现实一样,两句重复呼唤展现着世间的荒芜和恐怖,而最后一个燃烧则将人们死死地钉在荒原的现实之中,这也就呼应了《荒原》第三章的标题“火诫”。 |
|